政治经济学

阅读 / 问答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是什么意思

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广义上,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可以参考这个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55918.htm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选择B社会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谢谢回答)

政治经济学研究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该社会的——生产力、上层建筑(注意:不联系经济基础)

《政治经济学概论第3版》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政治经济学概论》(徐禾)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dsR1Wcx-iQQxeBUHRZhS0Q 提取码: sutu书名:政治经济学概论作者:徐禾豆瓣评分:9.2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1-11页数:480内容简介:《政治经济学概论》主要内容简介: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历史上,徐禾等编的《政治经济学概论》有着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宣传和普及。作为马克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列宁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①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自然也受到了高度重视。“十月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也被大量翻译出版,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了解和研究不断深化,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政治经济学

(1)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指这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要求,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2)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是指这门科学从实际出发,正确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并为社会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真理。(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无产阶级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它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实际出发,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政治经济学?

用字的错误。第三段“及其”写成了“极其”,而且是两处。 第三段最后一小句不通顺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什么意义?

没有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内容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体系应当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研究一国国内市场与经济运行方式的国民经济学,二是研究世界市场与世界经济运行方式的世界经济学。《资本论》所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民经济学部分,我们说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通常是就这一部分而言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世界经济学部分是以国际价值论为基础的,因此,我们把国际价值论称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第二基石。不论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来看,或者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需要来看,新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都应该包括以国际价值论为基础、研究世界市场经济的世界经济学部分。 一、马克思计划写作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理论体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把用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成果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而这一部分又往往被当作是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延伸和发展。 编写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首先应该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在马克思眼中,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完整体系是什么,二是如何随着历史的发展,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当代经济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对于马克思眼中的政治经济学的完整体系,其实许多人是清楚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在《资本论》开始写作之前,马克思对其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和写作有一个“六册计划”。 《资本论》第一卷是1867年出版的。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始于19世纪40年代初,而到了50年代中,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了。1857年8月,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导言”第3节“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中,第一次提出了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写作计划,即“五篇计划”。 他写道:“显然,应当这样来分篇:(1)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因此它们或多或少属于一切社会形式,不过是在上面所阐述的意义上。(2)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它们的相互关系。城市和乡村。三大社会阶级。它们之间的交换。流通。信用事业(私人信用)。(3)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就它本身来考察。‘非生产"阶级。税。国债。公共信用。人口。殖民地。向外国移民。(4)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汇率。(5)世界市场和危机。”① 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到他完整的研究和写作计划。显然,第四篇“生产的国际关系”和第五篇“世界市场和危机”明确地表明了马克思将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纳入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写作计划。“五篇”计划虽然前后三次进行了细节的修改,但是,把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作为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这一点始终不变。 1858年2月,马克思在写给拉萨尔的信中,首次明确地提出他的政治经济学写作的“六册计划”:“全部著作分为六册:(1)资本(包括一些绪论性的章节);(2)地产;(3)雇佣劳动;(4)国家;(5)国际贸易;(6)世界市场。”②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序言》中第一次向公众正式地宣布了他的“六册计划”。他写道:“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次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他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③ 很显然,“六册计划”是以严密的逻辑联结而成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体系中,马克思是以“资本”这一最为抽象也是最为本质的经济范畴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并且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和从简单上升到复杂的分析方法来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总体的考察。必须注意到,马克思用分号将这六册分为两个部分,前三册“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考察的重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即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以及工人阶级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赖以存在的经济范畴,后三册“国家、对外贸易与世界市场”考察的重点则是世界各国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因此,马克思始终都把对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的考察作为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前三册与后三册之间的逻辑关系。马克思“六册计划”中的后三册分别是《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第四册《国家》研究的是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内的总和,或称为“生产者国家”。④在这里,前三册所研究的三大阶级结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由“国家”概括起来。同时,第四册《国家》又是研究第五册《对外贸易》和第六册《世界市场》的逻辑起点。在《对外贸易》中,逻辑的发展上升了一个层次,研究作为各个行为主体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即“生产者国家”跨出一国国界所发生的对外经济关系,包括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资本输入与输出、汇率等内容。接着,在《世界市场》中,逻辑进一步发展,各个资本主义国家联结成一个统一的经济整体,在世界市场上,各国国内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发展成为“生产者国家的关系”。⑤因此,在后三册中,马克思也是根据逻辑与历史的发展行程,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及其通过对外贸易而实现的在世界市场上的总体发展。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世界市场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逻辑结果。 同时必须看到,马克思对于这六册前后两大部分的篇幅安排是有差别的,他在1858年3月11日给拉萨尔的信中写道:“整个著作将分为六册,不过我并不准备每一册都探讨得同样详尽;相反,在最后三册中,我只打算作一些基本的论述,而前三册专门阐述基本经济原理,有时可能不免要作详细的解释。”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马克思认为“资本”、“土地所有制”和“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依以存在的基础和本质特征,这些经济范畴的内涵及其相互联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精髓”,必须详细地论述。只有深刻地理解了这些最本质、最抽象的经济范畴,才能在此基础上去研究较为具体和复杂的“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等其他经济范畴。此外,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总和的世界市场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还未最终形成,内在的各种矛盾尚未充分展开,因此,马克思本人“只打算作一些基本的论述”,但是,他认为,这样“别人就容易在已经打好的基础上去探讨了。”⑦ 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以及后来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资本论》第二、三卷,从总体上看只是“六册计划”中的第一册第一篇《资本一般》三章的内容演变而来的,但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和论述了“六册计划”中其他各册的内容。 马克思始终把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经济理论作为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把它作为《资本论》的一个“可能的续篇”。⑧他认为“世界市场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又是它的结果。”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在世界市场上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⑩遗憾的是,马克思本人来不及完成其宏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写作计划,无法亲自建立其所设想的世界市场经济理论体系。 二、国际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二基石 在马克思的“六册计划”中,前三册是以一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而后三册则突破国家界限来考察各国在世界市场上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因此,可以认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以研究一国经济运行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学,二是以研究世界市场为主要内容的世界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当然,这里所说的国民经济学不仅仅指资本主义的国民经济学,也应该包括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 毫无疑问,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民经济学部分,其理论基石是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劳动价值论。没有劳动价值论,就不可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因此,我们把劳动价值论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一基石。 那么,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完整理论体系的另一个组成部分的世界经济学,它的基石是什么呢?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理论,应该是建立在国际价值理论基础之上的。国际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论在世界市场上的运用与发展,是分析国际经济关系包括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分工和国际利益分配等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的本性,当国内狭小的市场限制了资本追逐利润的欲望时,资本就会跨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寻求自己的增殖空间。他指出,“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⑾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只有市场发展为世界市场,才使货币发展为世界货币,抽象劳动发展为社会劳动。抽象财富、价值、货币、从而抽象劳动的发展程度怎样,要看具体劳动发展为包括世界市场的各种不同劳动方式的总体的程度怎样。”⑿因此,在世界市场上,生产以及它的每一个要素都表现为总体,才能获得自身性质的充分发展。这里隐藏着一个深层的含义,即只有在“世界总体”或世界市场这一更普遍、更高层次的商品社会中,商品才真正地表现为人类无差异的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的概念才得到最纯粹的表现并具有普遍意义,国际价值是价值实体运行的最高层次。也就是说,价值作为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在一国相对有限的市场范围内和一国相对有限的产品系列中,并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充分的展开,只有到了世界市场这一层次,商品内含的抽象劳动才真正表现为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这种人类抽象劳动就构成了国际价值的实体。 与国际价值这一概念隐含的内容相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讨论一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所使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形成的社会价值可以称之为国民价值。与国民价值相比,国际价值是一个更抽象的概念,它不仅抽象掉了生产者个体之间的劳动差异,而且还进一步抽象掉国家之间的差异,从而使价值真正地体现为人类社会的一般的、无差异的抽象劳动。各国生产者的个别劳动在世界范围内经过再抽象,就转化为世界劳动。这种世界范围内的抽象劳动构成国际价值的实体。诚然,与国民价值的实现相比,商品的国际价值在世界范围内的实现还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如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壁垒、国际金融制度、各国的法律政策等等。但是,这些因素并不能否定商品的国际价值的存在,只是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影响国际价值的实现。国际价值仍然是在国际分工的背景下,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所具有的本质的社会属性。 “价值”从个别价值,经过国民价值,最终到国际价值的逻辑演绎过程,始终遵循着马克思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从复杂中的简单入手,再从简单到复杂的分析方法和叙述方法。因此,以世界市场为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学,自然就应该建立在世界市场层次上的“价值”即国际价值基础之上。我们认为,国际价值论在本质上属于劳动价值论在最高层次上的概括,它是劳动价值论在世界市场上的具体表现。马克思来不及写作完成的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后三册”,即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的理论大厦,应该也只能建立在国际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把国际价值理论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二基石。 三、关于新编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体系问题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直是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体系一直是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中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高校都在致力于政治经济学教材的改革,出现了一些具有新意的教材体系,例如将原来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合并,把侧重点放在探讨市场经济一般,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特征来探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规律等等。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也使理论更加接近于现实。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到马克思所设想的完整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同时考虑到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时代要求,我们将发现对政治经济学教材的这种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都是有限的,既不能完全地体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理论体系,也不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和理论本质。因此,我们认为,应该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当代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的理论成果,建立包括国民经济学与世界经济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体系。按照我们的理解,新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具体内容和体系可以这样安排: 第一部分: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分析)。国民经济分析部分是以商品为逻辑起点,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劳动价值论,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从共性到个性的逻辑过程,研究一国国内的生产方式、市场运行机制及其内在规律。“国民经济分析”部分可分为三篇: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包括商品、货币、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循环与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平均利润和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 第二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以及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发展与结果,探讨一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运行机制、运行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第三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研究一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生产方式、商品流通方式与收入分配方式等基本内容。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分析)。世界经济分析部分是以国际价值理论为基础,研究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充分发展”及其运动方式,包括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分工、国际利益分配等具体内容,从而揭示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以及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条件下,世界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 “世界经济分析”部分可包括以下三篇: 第一篇,世界市场经济一般。主要研究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国际分工的变化、商品的国际价值、决定商品国际价值的世界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的形成及其表现形式等世界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第二篇,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主要研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包括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金融等等理论。 第三篇,世界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在对经济全球化现象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经济运动的内在规律,包括国际分工、国际利益分配和世界市场运行中产生的国际经济矛盾及其协调机制等内容。 四、国际价值论的两个基本问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二基石的国际价值理论,其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国际价值量的规定问题,二是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 第一,关于商品国际价值量的规定。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中说明劳动强度对工资国民差异产生的影响时较明确地谈到了国际价值的量的规定问题。马克思写道:“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中等的劳动强度,在这个强度以下的劳动,在生产一种商品时所耗费的时间要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不能算作正常质量的劳动。在一个国家内,只有超过国民平均水平的强度,才会改变单纯以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价值尺度。在以各个国家作为组成部分的世界市场上,情形就不同了。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⒀在这里,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了商品的国际价值的量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商品的国民价值是由一国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而商品的国际价值是“……由世界市场上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⒁但是,具体地说,世界市场上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又是如何平均而来的呢?是各国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的算术平均,抑或是加权平均?如果是加权平均,如何确定各国的权数?尤其考虑到当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蓬勃发展,区域集团内是否存在商品区域性的国际价值,它会对世界范围的国际价值产生何种影响?最后,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战略要求将一个商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分布于各个国家,然后将各个零部件进行组装,那么,这种全球一体化生产格局又会如何影响商品的国际价值?因此,研究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时,必须充分地考虑到马克思的本意,同时要结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对影响商品国际价值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考察。 第二,关于国际价值规律作用的变化。马克思在谈到国际价值的作用时,曾经写道:“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应用,还会由于下述情况而发生更大的变化:只要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没有因竞争而被迫把它们的商品的出售价格降低到和商品的价值相等的程度,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作强度较大的劳动。”⒂在这里,马克思强调,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上,价值规律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是有所不同的,不仅如此,价值规律在国际市场上的作用表现出新的特征。这种“更大的变化”产生的原因,马克思把它主要归结为“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没有因竞争而被迫把它们的商品的出售价格降低到和商品的价值相等的程度”。 那么,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国内市场上,市场供求状况和市场结构是使得市场价格背离价值的主要因素。然而,在世界市场上,除了供求关系和市场结构之外,国家利益的独立性与各国主权的神圣性也是影响国际价值规律自发产生作用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的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分配。从全球福利增进的角度看,应致力于消除限制国际价值规律作用的因素,促进全球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从各国的角度看,任凭国际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对于本国却未必有利,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因此,国际价值量的规定性与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既是国际价值论两个最重要的基本问题,也是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学的两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探讨包括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利益分配的内在机制及其相互联系,建立能够正确反映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世界经济学理论体系。 注: ①④⑤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7、391页。 ②③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1、553~554、53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36页。 ⑧《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7页。 ⑨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8页。 ⑩⒀⒂《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11、613- 614页。 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5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创立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已在西欧主要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由1825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而充分暴露出来;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舞台的时候。它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政治经济学是其( ) A、理论基础 B、核心内容 C、指导原则 D、前提条件

(B)核心内容

为什么说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枢纽?

答:一、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它阐明了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从根本上论证了价值的本质,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二、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利用劳动二重性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并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论.三、劳动二重性学说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之所以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因为: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而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却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较,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新价值中,包含着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 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建立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被马克思称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这是因为: 其一,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劳动价值理论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创立的,但他们不能把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劳动区别开来,不能区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从而无法解决什么劳动创造价值,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价值,怎样创造价值以及价值本质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例如,亚当·斯密时而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耗费的必要劳动量,时而又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劳动的价值”.李嘉图在劳动价值理论上比亚当·斯密前进了一步,他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还指明了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但是,由于他不懂得劳动二重性理论,因而无法解决为什么价值必然要表现为交换价值. 其二,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商品的特殊作用.劳动力的出卖者通过具体劳动为资本家生产出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商品,通过抽象劳动,为资本家创造出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使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劳动二重性理论,也使马克思有可能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提出剩余价值率这个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科学范畴,从而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其三,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解决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基础.正是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资本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相结合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建立了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同样是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重要理论前提,即从实物构成上把资本区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在价值构成上把资本区分为c、v、m三个组成部分,从而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建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前提等.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在经济思想史上是由马克思首先批判地证明了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首先论证了它,并由此创立了他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马克思本人认为,劳动二重性学说是《资本论》"最好的地方",是《资本论》中的一个"崭新的因素",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因此,研究并正确理解这一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马克思之前,都曾提出了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正确见解.但是,由于他们不懂得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不了解什么样的劳动、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价值,因而不能将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坚持到底.马克思尖锐地指出:"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地都忽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既然商品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那么,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须具有二重性,而像斯密、李嘉图等人那样只是单纯地分析劳动,就必然处处都碰到不能解释的现象.实际上,这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马克思思格斯书信集》P.250)马克思批判和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他运用这一理论,论述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怎样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的问题,从而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实质,并阐明了旧价值转移和新价值创造的对立统一关系,奠定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基础,建立起科学、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 (二)劳动二重性学说为阐明剩余价值来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阐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都是由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的.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一方面,作为劳动过程,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创造了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作为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创造了价值和剩余价值,从而揭示出剩余价值的源泉,使这一经济学史上从未解决的问题,得到了圆满、彻底的解决.可见,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科学阐明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提供了依据. (三)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理解一系列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创造了前提条件 劳动二重性学说不仅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得以创立,而且还是分析资本主义一系列重要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的理论前提.没有劳动二重性学说,就无法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不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社会总产品就不能在价值上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也无法说明;同时,没有劳动二重性学说,不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也就不能建立资本有机构成学说,从而一系列范畴,如: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资本主义地租等,必然不能得到确切的说明.可见,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理解几乎所有资本主义经济范畴及经济规律创造了理论前提.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什么?

劳动二重性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二重性是指商品生产中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首先,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劳动二重性理论科学地阐明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因而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就能够正确地理解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从而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包括哪些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来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运动的规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就是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看做是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对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及其变革的评价,要遵循生产力标准. ②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要运用科学的抽象法,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 ③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逻辑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历史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按照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把握其规律. ④借鉴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政治经济学研究应运用和借鉴现代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如数学方法、系统分析方法,以及运用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等方法论.同时还可借鉴和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方法,如实证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总量与个量分析、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有什么联系

1、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深刻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根据。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形成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唯物史观一经发现就同唯物辨证法一道作为科学的世界观“用于指导”马克思的“研究工作”。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资本论》这部伟大著作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唯一科学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在社会科学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也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归宿。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研究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特殊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优秀成果,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工人运动的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成科学。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科学社会主义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指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直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理论、纲领和策略。

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部分的联系

经济决定政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认识资本主义本质,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论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社会,形成了他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的生产关系。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以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结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来考察生产关系的。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a.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b.人类生存必须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为前提。 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d.人类的发展也离不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 e.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f.正是由于社会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才推动着人类社会依次由低级形态逐步向高级形态过渡。2.研究对象的确立 a.劳动过程 定义:人们通过劳动,有目的地使用劳动资料,改变劳动对象,获取物质资料的过程。 劳动三要素: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过程人的方面②′劳动资料: 生产资料:劳动过程物的方面 ③′劳动对象: b.社会过程:1.生产关系的引入: 由于单个人无法同自然界的力量相抗衡,必须联合起来,进行改造自然的活动,这就在生产中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2.生产关系的内容: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形成社会生产方式,五次生产方式生产起决定作用。3.生产关系的两个层次: a.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 b.经济体制(包括经济运行机制)4.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 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生产关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经济基础: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 律制度和意识形态。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②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作用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结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来考察生产关系的。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剩余价值理论B.商品经济理论C.劳动二重性理论D.阶级斗争理论正确答案:C

如何理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答:一、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它阐明了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从根本上论证了价值的本质,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二、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利用劳动二重性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并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论。三、劳动二重性学说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之所以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因为: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而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却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较,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新价值中,包含着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建立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被马克思称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这是因为: 其一,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劳动价值理论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创立的,但他们不能把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劳动区别开来,不能区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从而无法解决什么劳动创造价值,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价值,怎样创造价值以及价值本质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例如,亚当·斯密时而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耗费的必要劳动量,时而又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劳动的价值”。李嘉图在劳动价值理论上比亚当·斯密前进了一步,他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还指明了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但是,由于他不懂得劳动二重性理论,因而无法解决为什么价值必然要表现为交换价值。 其二,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商品的特殊作用。劳动力的出卖者通过具体劳动为资本家生产出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商品,通过抽象劳动,为资本家创造出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使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劳动二重性理论,也使马克思有可能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提出剩余价值率这个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科学范畴,从而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其三,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解决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基础。正是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资本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相结合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建立了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同样是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重要理论前提,即从实物构成上把资本区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在价值构成上把资本区分为c、v、m三个组成部分,从而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建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前提等。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在经济思想史上是由马克思首先批判地证明了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首先论证了它,并由此创立了他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马克思本人认为,劳动二重性学说是《资本论》"最好的地方",是《资本论》中的一个"崭新的因素",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因此,研究并正确理解这一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马克思之前,都曾提出了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正确见解。但是,由于他们不懂得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不了解什么样的劳动、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价值,因而不能将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坚持到底。马克思尖锐地指出:"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地都忽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既然商品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那么,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须具有二重性,而像斯密、李嘉图等人那样只是单纯地分析劳动,就必然处处都碰到不能解释的现象。实际上,这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马克思思格斯<资本论>书信集》P.250)马克思批判和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他运用这一理论,论述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怎样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的问题,从而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实质,并阐明了旧价值转移和新价值创造的对立统一关系,奠定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基础,建立起科学、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二)劳动二重性学说为阐明剩余价值来源提供了理论依据阐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都是由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的。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一方面,作为劳动过程,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创造了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作为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创造了价值和剩余价值,从而揭示出剩余价值的源泉,使这一经济学史上从未解决的问题,得到了圆满、彻底的解决。可见,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科学阐明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提供了依据。(三)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理解一系列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创造了前提条件劳动二重性学说不仅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得以创立,而且还是分析资本主义一系列重要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的理论前提。没有劳动二重性学说,就无法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不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社会总产品就不能在价值上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也无法说明;同时,没有劳动二重性学说,不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也就不能建立资本有机构成学说,从而一系列范畴,如: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资本主义地租等,必然不能得到确切的说明。可见,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理解几乎所有资本主义经济范畴及经济规律创造了理论前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

第一章   1、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①当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时,便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②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资料的劳动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③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起主导作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2、什么是经济规律?它的客观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①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它在一定的客观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并随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   3、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答:科学技术会渗透到生产资料和劳动能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①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②可以革新、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提高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③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并使劳动对象日益优化。④可以改进和变革工艺过程,从而有利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章   1、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 ⑴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重属性。劳动的社会性要求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符合社会的需求,而劳动的私人性又往往使商品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从而导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发生矛盾。   ⑵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是因为: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这些矛盾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价值规律为什么自发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答:商品生产者改进了生产技术,改善了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可按照社会价值销售商品,就可获得较多盈利;反之,就会收入较少,不能盈利,甚至亏本。所以,商品生产者为了降低其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在竞争中取胜,便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格机制作用。   答:价格机制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多方面的调节作用。它可以调节生产和投资的方向及规模,即调节资源的配置,并可以调节商品供求关系,调节消费需求方向和结构,调节收入分配,调节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从而起着推动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4、怎样决定商品价值的大小?   答:商品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因而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不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5、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取决于哪些因素?   答: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   6、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答:(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越小;反之,劳动生产力越低,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第三章   1、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什么特点?   答: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   2、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   答:资本的本质。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①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②它也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3、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客观必然性。   答:(1)资本积累的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劳动的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值资本价值。   (2)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在于:其一,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是资积累的内存动力。其二,资本主义竞争是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4、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答:(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是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2)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前提是工人劳动力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下降的条件是工人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下降。(3)只有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才能直接或间接使工人必要生活资料价值下降。(4)各企业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使各部门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最终导致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5、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答: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出现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甚至是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却在迅速地增加。其结果,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   第四章   1、简述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   答:(1)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2)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3)这两个条件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区别。   答:(1)划分的根据不同。前者划分的根据是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划分的根据则是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2)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3)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 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答:基本条件就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用公式表示是:Ⅰ(v+m)=Ⅱc.引申①Ⅰ(c+v+m)=Ⅰc+Ⅱ c,即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的总和。②Ⅱ(c+v+m)=Ⅰ(v+m)+Ⅱ(v+m),即第二部类的总产品的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第五章   1、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如何?   答:(1)利润率(Pˊ)和剩余价值率(mˊ)的计算公式分别为Pˊ=m/(c+v),Mˊ=m/v.因此,二者只是同一个剩余价值的不同计算方法。(2)由于剩余价值(利润)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因此,二者在量上必然会有差别,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3)二者所表示的经济关系也是不同的。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体现着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利润率表示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生活方式,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为什么?   答:(1)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2)因为:第一,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并没有脱离价值。第二,全社会商品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同的。第三,生产价格的确定及其变动归根到底是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变动。   3、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答:(1)平均利润的形成是各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2)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3)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4)通过资本转移使各部门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价格涨落,引起利润率升降,使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5)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率,一定量的资本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第六章   1、什么是商业资本?它的职能作用是怎样的?   答:(1)商业资是从产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形式。也就是专业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   (2)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商业资本使产业利润的增加,具有重要作用。   ① 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商业资本使产业资本家从商品销售解放出来,能够集中力量从事商品生产活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利润总额。②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商业资本家能把商业活动集中起来,而且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快于产业资本,这就使社会总资本中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减少,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而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利润的增加。③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的周转。商业资本加快了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转化的速度,从而加速了产业资本的周转;同时由于商业资本的集中性,它的一次周转不仅可以代表一个生产部门许多资本的周转,还可以代表不同生产部门若干资本的周转,从而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④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商业资本家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对市场状况、流通渠道和商品行情都比较熟悉,因而可以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   2、股份公司的作用答:股份公司对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有利于快速聚集资本和优化投资结构。第二,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第三,有利于企业财产的完整和稳定。   第七章   1、垄断的形成答:①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②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的走向垄断。   2、为什么说垄断价格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答: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1)垄断价格的制定不能无限抬高到极大脱离价值的地步。(2)垄断的形成并不能增加价值总量:全社会商品价格的总额仍然只能等于商品价值总额。垄断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必然和另外一些非垄断企业或小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价格对价值的反向偏离相对应。(3)通过垄断价格所获取的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是雇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所以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3、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2)具体说:第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大规模公共设施建设,需要依靠国家规划安排和筹集巨额资金。第二,一些大型、基础、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需要国家投资支持。第三,市场产品过剩问题严重,必须依靠国家力量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第四,对社会化大生产中出现的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干预和调节,以及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者必须借助国家力量。   第八章   1、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加快的原因。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主要原因是:(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2)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度增加。   第九章   1、垄断资本迅速发展的原因(趋势)   答:垄断阶段生产和技术,从而整个经济迅速发展的趋势。其原因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发展中最活动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第二,垄断统治虽限制了自由竞争,但并没有消除竞争,竞争成为生产发展的有力杠杆。第三,在生产社会化推动下产生的垄断,本身具有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面。第四,垄断资本主义各国家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开展综合国力,特别是军备竞赛,客观上也刺激了技术的发展。   第十章   1、简述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答:这是由生产力的现实状况,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关系,特别是公有制决定的。(1)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还没有达到产品极大丰富、能够实行按需分配的高度,必然实行按劳分配。(2)由于存在旧的分工,人们的劳动存在着重大的差别,而且劳动还只是或主要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还没有同时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因此只能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3)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每个人所能提供给社会的只能是自己的劳动,因而已没有属于私人所有的生产资料可提供,所以必然采取有利于劳动者的分配方式。   2、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的必要性答:(1)一定的所有制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2)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3)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在公有制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4)实行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整体利益、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保证,有利于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结合,克服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周期性经济危机和经常出现的社会经济震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什么时期

资本主义疯狂扩张,劳资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的时期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唯物主义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有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生活资料和生产它们的生产资料,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又是人类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前提。因为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经济剩余才会越来越多,行为的选择余地才会越来越大,也就容易达到多重目标,使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可见,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哪些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基本观点主要包括:马克思重要著作资本论,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理论英历经济统计资料,资本主义经济理论进行析批判.产阶级全部理论内容研究政治经济产.1843始,马克思、恩格斯期、深入研究经济理论,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建立产阶级政治经济贡献毕精力.马克思提剩余价值理论,认劳付没同报,剩余价值没付劳资本所剥削.产资料私占产品社化必导致产周期性经济危机,解决办实行计划经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种科观点,马克思英图书馆经累月,用鞋座位底磨道槽才研究.没提何实行计划经济具体办,虽社主义家实行程产许偏差,甚至导致苏联解体,目前仍能足够证据证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基本原理错误,任何市场经济仍要断周期性经济危机作斗争,解决仍要断加强政府调控,即经济进行计划. 历史没经济家提贴万应灵药,类经济规律理解处于种致定性状态,马克思发现经济规律重要面,经济领域作重贡献. 政治经济:马克思主义三组部,研究定产力状况基础社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科.其逻辑要点用五概括.基础、关系、、矛盾、结论.基础劳价值论基础.关系资产 阶级与产阶级关系.指着重阐述剩余价值.矛盾指产社化产资料资本主义私占抗性矛盾.结论资本主义制度必走向灭亡

怎样学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考课非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本科段的必修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基本原理,还包括一章马恩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论述。为帮助广大考生学好这门课,现将课程的重点、难点和自学考试中应注意的问题简要介绍。   六个重点内容必须把握   1.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教材的第二章阐述了商品经济的核心内容即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是全书的重点章之一,包括关于商品、价值、货币、价值规律等方面的论述,这是学好政治经济学,进一步理解全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要弄懂弄通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决定、货币的本质和起源、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等一系列相互联系、步步深入的理论概念和规律,这会为以后各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2.剩余价值理论。教材第三章论述这一原理,也是全书的重点章之一。要掌握资本总公式、劳动力商品、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资本主义工资、资本积累等概念和原理。   3.资本的流通过程。包括单个资本的循环、周转,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有关理论。这些理论除了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流通的规律之外,对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运动和宏观经济运行也有指导意义。   4.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这是教材第五章的主要内容,也是全书的重点章之一。它是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的进一步延伸。要正确把握成本价格、利润、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等概念和范畴,并联系实际说明这些原理。   5.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和本质。教材第七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论述,这也是全书的重点章之一。应重点掌握垄断的形成及其经济特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基本形式,它的本质和发展趋势等主要内容。   6.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特征。教材的第十章阐释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思想。要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经济特征有正确的理解,并要结合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报告等有关内容加以掌握和融会贯通。   五大难点要全力攻克   1.关于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和把握。对什么是商品经济,价值的实体,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等要有深入的理解,要能回答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要能够既从理论上说明又能举出实际例证,还要把第二章和以后各章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进一步论述联系起来理解和掌握。   2.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首先,要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来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和剩余价值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理论。要将剩余价值理论和劳动价值理论联系起来去把握,正确理解活劳动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对教材中关于体现资本主义关系的论述也要很好掌握。   3.关于一些涉及经济计算的问题。在考试中,差不多每一份考卷里都在选择题中有一些涉及计算的题目。例如计算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利润率、资本周转速度、折旧率、股票价格、土地价格等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对相关经济理论要熟悉,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例如计算一个企业的预付资本一年周转几次的问题,就不但要知道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公式,而且要能对给出的一些具体条件,如厂房、机器、工具的不同折旧率,流动资本的周转次数等作出具体分析,知道这些数据该代入公式的哪一项,再经过计算就能得出正确答案了。   4.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问题。这也是一些考生在理解时感到有困难、在答题时容易出错的一个难点。首先要搞懂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对其实现条件的公式不仅要能记忆,更重要的是要能理解其经济含义,明白为什么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的v+m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c.然后再对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加以理解和把握。只要记住并理解了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这三个公式和它们的含义,就能提纲挈领地掌握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原理了。   5.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在自学考试中,特别是一些论述题,不但要求考生能够回答相关理论观点,而且要求能联系实际加以论证,这也是本课程自学考试中的一个难点。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学习政治经济学要在学好理论、掌握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教材在这方面就有很多论述,可供广大考生参考,例如在价值形式的发展、价值规律的作用、资本的循环周转、平均利润的形成、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等论述中就举了许多事例加以论证。考生可以在学习的时候就有意识地一边学习理解领会原理,一边联系自己身边的现实加以思考和融会贯通,在应考时既可直接运用教材中的事例,更可将自己的体会写进答卷,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三个关系要解决好   1.全面复习、突出重点、深刻领会、掌握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有很强的理论性、逻辑性,要全面完整地学习、理解、把握。有些考生不通读教材,不用联系的观点加深领会,而是只看一些以往的考题、一些简单的辅导书、死记硬背一些片断结论和名词概念,这样难以通过考试,没有学到这门学科的精髓,白白浪费了时间。   2.处理好自学与辅导助学的关系。自学考试应以自学为主,当前各种形式的社会助学活动很多,考生可选择适合自己的形式,如参加辅导班、购买辅导书、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讲座、利用网络资源等作为辅助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但所有助学活动都只能起一定的辅助作用,而不能代替自己的钻研,关键还是在于自学。   3.本课程的教材是1999年出版的,在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和十六大以后,全国考委相继发布了贯彻“讲话”和十六大精神的教育考试方案,对课程的相关内容作了补充,考生要在学习教材的同时,按教育考试方案的要求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就本课程来说,大体有两种情况,一是要对教材论述的理论加深理解并联系当前国内国际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如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化理解劳动价值论、经济全球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问题;另一种是适当把握教材中没有而“讲话”、报告涉及的关于经济方面的重要问题,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新型工业化道路等问题。(课程代码000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哪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和英国历年的经济统计资料,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无产阶级的“全部理论内容是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的.”从1843年开始,马克思、恩格斯长期地、深入的研究经济理论,为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贡献了毕生的精力.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所剥削.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有实行计划经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一种科学的观点,是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中经年累月,用鞋子在座位底下磨出一道槽才研究出来的.他没有提出如何实行计划经济的具体办法,虽然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行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偏差,甚至导致苏联的解体,但目前仍不能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什么错误,任何市场经济仍然要不断地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作斗争,而解决的方法仍然是要不断地加强政府调控,即对经济进行计划.历史上没有一个经济学家可以提出一贴万应灵药,人类对经济规律的理解还只是处于一种大致定性的状态,马克思发现了经济规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经济学领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研究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逻辑要点可以用“五个一”来概括.一个基础、一个关系、一个中心、一个矛盾、一个结论.一个基础就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一个关系就是资产 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一个中心就是指着重阐述剩余价值.一个矛盾是指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对抗性矛盾.一个结论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运用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运用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要求实事求是,不是从概念、原则出发,而是从客观的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出发,透过现象剖析出隐藏在经济现象后面的本质,并揭示经济运动规律。历史上存在过的社会经济形态都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发生、发展并为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所代替。任何经济形式和经济过程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运动。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必须观察和分析不同经济时期的各种经济形式的矛盾运动,阐明它们的产生、现状和今后发展的趋势。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不应静止地反映客观经济现实,必须反映客观经济现实的发展。这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不能为某种固定的框架所束缚,它必须保持自己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色,包括批判和扬弃自己的学说中已经不符合客观经济现实的内容。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指什么?

先点【展开】再看。。0.0学习政经中的有关概念时,不能单看定义,盯着这句话看50遍也理解不了的要结合他的分类 以及他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最后去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定义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两部分: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可变资本(不用来购买劳动力)他之所以要这么分类 只是为了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所谓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就是为了使他的剩余价值理论能站得住脚。我个人认为 你把马克思想的【功利】一些,有可能更方便理解记忆。他就是为了支撑他的理论,或者最终的那个结论,才不得不创造出了这么些个概念,然后根据理论的需要 去定义这些概念。比如说资本,他这个概念并不是马克思出生之前就定义好的,是为了理论需要 ,后来赋予它这样的定义,这与理工科 特别是数学的基本定义是有区别的。另外 关于资本的定义,现在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的,也不再是马克思的定义了。

什么是马克主义政治经济学

就是你高三政治课本里的内容啊~ 定义他们都给你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1、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所剥削。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有实行计划经济。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一种社会学的观点,是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中经年累月研究出来的。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没有提出如何实行计划经济的具体办法,虽然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行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偏差,甚至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但目前仍不能够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错误,市场经济仍然要不断地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作斗争,而解决的方法仍然是要不断地加强政府调控,即对经济进行计划。需要注意的是:历史上没有一个经济学家可以提出一贴万应灵药,人类对经济规律的理解还只是处于一种大致定性的状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研究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其逻辑要点可以用“五个一”来概括。一个基础、一个关系、一个中心、一个矛盾、一个结论。一个基础就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一个关系就是劳资关系。一个中心就是指着重阐述剩余价值。一个矛盾是指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对抗性矛盾。一个结论就是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方法,以及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研究与叙述的方法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是()。 A.商品拜物教B.社会分工C.社会关系的本质D.商品正确答案:D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本身就是研究西方资本主义的学说,认为西方资本主义最终会被西方共产主义替代,如果中国没有发生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和东方哲学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如果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古巴,难道马克思主义就成了南美经济学?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而不是政治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而不是政治学。其精髓是运用它所提供的世界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对不同时代的任务和不同的问题做出不同的研究和答案,因而它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在方法论而不在某些结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交换过程

商品想要交换,首先必须在商品所有者之间发生关系,即不同人作为商品所有者对立。那么,他们就必须作为承认对方是私有者,从而承认私有制。这里,我们又看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其次,我们看到,商品生产者生产的是对别人的使用价值,对自己的交换价值。因此他想方设法地想把他商品出售出去。从而换取对自己的使用价值。从这个方面,交换是一种个人行为。另一方面是,商品能够交换,是由于商品作为价值,作为社会劳动的化身;因此从这个意义上,交换又是一般的社会行为。这是第一个矛盾。 第二个矛盾在于,每一个商品所有者,都认为自己的商品是一般等价物,而别人的商品都是特殊等价物。因此在整个社会没有一种商品是一般等价物。相反,所有商品都作为使用价值对立者。 这些矛盾,在实践中已经解决了。那就是让一种商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即成为货币。随着交换的发展,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也发展起来了,直到最后分成了商品和货币为止。 货币成为了一般等价物,而其他商品都是货币的特殊的等价物。货币成为了商品的商品,成为了一切商品的化身,从而成为了社会劳动的化身,成为了人的社会的关系的化身。因此,出现对于货币的崇拜也就不奇怪了。货币拜物教就是商品拜物教本身。 让我们继续考察最一般的商品的流通方式,即执行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的流通方式。 这种交换方式就是我们最常见的流通方式,即W-G-W,商品-货币-商品的方式。在这里,货币与商品对立者,从而有用形式和价值形式对立者,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对立者。交换正是在这样相互对立,相互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完成的,即前面是卖,是把商品换成货币;后面是买,是将货币变成商品。而他们的统一,就算为买而卖。整个这个过程,表现为了商品的流通。于是,我们看到了否定的否定规律, 商品成为货币是对自己的第一个否定,即把自己变成抽象劳动的化身,价值的化身;货币再变成商品是第二个否定,即商品形式的复归,但是这个时候,商品从交换价值变成了使用价值了。 在流通过程中,买卖显然是平衡的。因为一个人买就代表了另一个人卖,而一个人卖也必然是另一个人买。流通过程的起点,即W-G的过程必然是另一个流通过程的终点,即G-W的过程。反之亦然。但是如果从一个人的角度去看,那么这种事情是不存在的。买卖不仅仅是统一的,而且还是对立的统一。他们互相补充的同时,也在相互对立。 我们先来考察买和卖的对立。 首先是卖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商品拥有者来说,是“惊险的跳跃”。因为,商品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只有交换价值。为了能够交换,他必须证明他的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他的劳动是社会分工的一个部分。不仅仅如此,而且商品的价值是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的,因此他还免不了竞争的规律带来的影响。为了赢得竞争,他必须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格来出售自己的商品。因此卖的过程是如此地不确定,完全成为了偶然是事情,让人感觉自己的命运被整个市场左右着。 但是一旦这个跳跃完成了。商品就成为了货币。商品的价格的实现,标志着个人劳动终于成为了社会劳动,从特殊的劳动变成了一般的人类劳动的化身。 第二个过程,即买的过程就简单多了。前面已经说过,货币是社会劳动的化身,是一切商品的化身,因为它失去了原来商品的影子,而获得了一般商品的样子。因此这个过程变得异常简单,没有任何风险。除了在疯狂的通货膨胀使得货币失去一般等价物职能的时候,还没有任何货币买不到商品的事情。 最后,正是这种对立统一,成为了整个商品世界的运动的规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逻辑到底错在哪?

1、马克思的《资本论》出版于1867年,要想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先必须往前推90年,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以后所有的经济学流派都是由其演化出来。 2、《国富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就是分工和自由市场交易可以产生大量的财富。就这一句话。 3、《国富论》开篇就讲分工,里面有一个特别著名的例子,一个人一天只能生产几十枚针,通过分工,平均下来一人一天可以生产几万枚针。专业化的分工怎么诞生?专业化的分工基于庞大的自由市场交易,在市场没有开拓的情况下,高密度的分工是不可能出现的,这点,具体内容可以自己看书,有很多例子。 4、今天的经济学流派,都可以说从《国富论》出来的。主要是两个流派。一个流派是抓住亚当·斯密从分工到自由市场竞争的理论,形成了西方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今天西方经济学那一帮人可以说全部都是《国富论》的徒子徒孙。但在《国富论》里面,还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衍生出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5、这个问题就是价值的来源。 6、一件商品的价值是由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呢?工人,劳动者应该更富有,因为他们是真正的生产者,市场上所有的商品都是由他们生产制造完成的。但是实施情况是什么呢?工人很穷,甚至连吃饭的钱都不够,两天不工作,就没有钱去吃下顿饭。这样的现象源于什么呢?经过分析发现,最终的钱都被资本家赚取了,他们生活的光鲜亮丽,灯红酒绿。不对呀,为什么钱都被资本家赚取了?工人阶级才是生产者呀?后来马克思又分析,原来生产者要想生产,必须要有生产资料,而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所掌握,所以,他们才能越来越富有。 7、可以说马克思到目前为止的分析都是正确的,下面就是他错误的所在。 8、马克认为,既然资本家掌握的生产资料,他们作为剥削者,作为吸血鬼,就应该被惩罚,全世界无产阶级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推翻资产阶级,然后把生产资料共有,实现共产主义。 9、为什么说他这点逻辑有问题呢?其一,资本的走向都是自然而然的,马克思没有理解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收”,生产资料向基本价靠拢是一种不以意志为转的自然现象,就像水往东流,太阳东升西落。其二,通过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是错误的,《道德经》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任何暴力都不能长久存在,而前面已经说的,资本的积累是一种自然现象,而要打破这种显现实现共有,就必须持久作战,意味着暴力要一直存在,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其三,假设生产资料实现了共有,那么那么庞大的一个资源,肯定不可能平分到每个人的头上,这意味着必须有一群人来管理这些资源,而这些管理人员如果不能被很好地监管,那么这些管理人员就和资本家无异了,人都是有劣根性的,一旦一些人掌握了特权,腐败是必然的,前苏联为什么崩溃?腐败! 10、再回过头来看看资本主义国家,在革命的威胁条件下,资产阶级不得不让出一部分利益对自己的制度进行改革。所以资本主义的改革成功,不能说马克思说错了,实际上是马克思的功劳。但不管怎样,我们看实际的结果,就是自由资本主义通过自身的改革,获得了比苏联式社会主义更为顽强和更为长久的生命力,创造出了更多、更大的财富。

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答:(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虽然已经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由于他们不了解劳动的二重性,因而无法真正解决究竟是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以及劳动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形成价值的问题。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从而使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之上。(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运用具体劳动在生产新的使用价值的同时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运用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以此为基础,马克思区分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创立了资本有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研究方向不同 马是研究资本在整个社会生产中以利润最大化为流通方向的整个流通过程,着重考虑的是资本的再分配问题 西是研究供求关系厂商营销策略啊之类的就是如何在市场经济中赚钱的问题。 两者都是对经济现象规律的正确总结和真理性概括。

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差别是什么?

1、在中国政治经济学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经济学或者西方经济学,二是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后者在中国用得较多,但是事实上正宗的经济学一直都叫政治经济学,只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称从欧美国家传来的政治经济学为西方经济学或者资本主义经济学,而简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为政治经济学。  2、政治经济学一词是1615年一位叫蒙克莱田的法国经济学家首先在《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这本书中使用的。但这里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意思。政治经济学即指所研究的是国家范围和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了以往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只局限于研究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格局。  PS:美国有一本非常著名的经济学杂志叫做《政治经济学》(PoliticalEconomics)。这里的政治经济学即是它的正宗含义。可笑的是我国一直把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正宗)视为异端。

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石是什么

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关于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资本论》这部伟大著作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唯一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由于这两大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是() A.物质B.意识C.劳动D.商品正确答案:D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要先讲清生产关系的含义,包括狭义和广义内容。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是体现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在分析此难点时,一定要向学生强调马克思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对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表述,还重视对经济体系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他在研究和揭示生产关系的本质时,也对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而且,正是在对那些比较具体的经济运行过程的分析研究中,马克思准确地揭示了经济运行的发展规律。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它体现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 具有客观性。第一,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 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谓客观经济条件, 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状况。第二,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 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 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但是, 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 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 即在承认经济规律客观性的前提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经济规律又有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第一, 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 而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第二, 经济规律发生作用, 离不开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 而自然规律则可以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第三, 在阶级社会, 生产关系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 因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 总会直接和一定阶级、 社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 依据经济规律作用的经济条件的不同, 经济规律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起作用的规律, 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规律。二是在几个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规律, 如商品经济的一些规律。三是只在某一个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规律, 如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

07年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4)

第四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选择   1.产业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是能够实现价值增殖的资本。   2.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生产资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的循环)   3.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两个条件: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必须保持产业资本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P100   4.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速度成正比。P102   5.劳动时间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   6.产业资本一个循环周期的时间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生产时间的非劳动时间包括:a.生产资料储备时间   b.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   c.停工时间P103   7.减少非劳动时间的主要途径有:   ①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性库存   ②采用新科技、新工艺,尽可能缩短劳动对象受自然力作用的时间   ③尽量减少停工时间,可实行一个工作日两班制或三班制,提高劳动资料的利用率。   8.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P104   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有形磨损(物质磨损),无形磨损(精神磨损)。P105   固定资本无形磨损的两种情况:生产方法改进和劳动资料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的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由于出现新技术和新发明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重点考点)P105   9.固定资本: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10.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   ①受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的影响   ②受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的影响。   11.年剩余价值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12.资本周转速度影响:a年剩余价值率b年剩余价值(不影响c剩余价值d剩余价值率e利润率)   13.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区别:单个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资本流通。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而且包括个人生活消费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一般商品流通。   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从运动内容看,都要实现价值增值的目的;从运动形式上看,都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并完成各自循环;从运动过程看,都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14.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   15.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P110   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分: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16.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一类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用Ⅰ表示,二类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用Ⅱ表示。   17.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Ⅰ(v+m)=Ⅱc;Ⅰ(c+v+m)= Ⅰc +Ⅱc;Ⅱ(c+v+m)= Ⅰ(v+m)+ Ⅱ(v+m)。(第一个为最基本)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Ⅰ(v+m)>Ⅱc;Ⅱ(c+v+m/x)>Ⅰ(v+m/x)。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Ⅰ(v+△v+m/x)=Ⅱ(c+△c);Ⅰ(c+v+m)= Ⅰ(c+△c)+ Ⅱ(c+△c);Ⅱ(c+v+m)= Ⅰ(v+△v+m/x)+ Ⅱ(v+△v+m/x)。(第一个为最基本实现条件)   18.列宁指出(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a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b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c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   1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P120   20.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2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的特征不如战前明显,危机程度及引起的社会振荡不如战前严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和非同期性交替出现,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并存。   问答: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记住)   答:1)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这里指的实现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   2)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只有社会总产品能卖出去,才能补偿预付资本的价值,才能重新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再生产。   3)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更新是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关键,只有社会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够得到补偿,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什么职能(记住)   答:1)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2)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3) 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   4)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3.为什么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循环形式的统一(记住)   答:1) 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实现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叫产业资本循环。   2) 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因为产业资本在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中,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后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而产业资本循环实际上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循环实际上是同时处在三种循环形式之中,所以,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4.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其职能形式是什么(记住主要意思)   答:1) 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相应的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2) 购买阶段。产业资本在生产要素市场上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由于这一阶段购买的是具有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能力的生产资本,因而这一阶段的货币转化为商品的过程成了资本循环中的一个特定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货币即执行了货币职能,又执行了资本职能,所以这一阶段产业资本中小的职能是货币资本职能。   3) 生产阶段。资本家使用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由于这一阶段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采取的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相结合的方式,这种结合的成果成了包含有剩余价值的产品,同时也就成了商品形态的资本,即商品资本。由于这一阶段生产了剩余价值,因而它是一个特殊的阶段。   4) 销售阶段。把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阶段上销售的商品是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因此,它不仅一般商品,而且是商品资本。商品资本的销售过程,不仅是价值形式转变的一般商品流通过程,而且也是商品资本的价值一极包含在其中的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这一阶段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资本循环能否正常进行和资本家的命运。   5) 由于产业资本的循环第一个和第三个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个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5.为什么说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记住)   答:1) 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为摆脱经济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准备了条件,对生产资料的大规模需求,推动了生产资料部门的恢复和发展,带动消费资料和生产的回升,刺激了整个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 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因为这会促进技术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会加剧生产迅速增长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从而导致下一次危机的发生。   6.如何理解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了解)   答:1)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生产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进行,要求生产资料的生产的增长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的趋势。   2)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因:生产技术进步带来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在这个条件下进行扩大再生产,原有的预付资本以及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大,转化为可变资本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小,因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的增长,必然快于对劳动力及对生活资料需求的增长。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就要求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   3) 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对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具有依赖关系。一是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过程中,追加劳动力所需要追加的消费资料,要依赖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来提供。二是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所提供的生产资料,都直接取决于消费资料生产增长的需要。三是生产资料生产部类给本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最终也要受消费资料生产发展需要的制约。

政治经济学,“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这种特殊商品的价值来源怎么解释?

这句话可以这么理解:商品价值取决于社会生产力,而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是社会平均劳动力,没有劳动力,就没有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价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我们从理论高度认识和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科学,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包括马克思创建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包括后来由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和党中央发展了的经济思想与理论,还包括经济学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有关成果。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

一、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二、我这边给您科普一点小知识,希望对您有帮助:科学抽象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世界观和方法论。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四、数学定量法。普遍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方法论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具体地,则可参看黑格尔的《小逻辑》,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特别地,在《资本论》的序言中,马克思指出他的研究方法是:“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而对资产阶级社会说来,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同时,他还指出:“物理学家是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确实、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考察自然过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态进行的条件下从事实验的。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此外,他还强调经济学的研究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内,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的敌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在经济学中,一方面,实证分析中的各类分析方法常常结合在一起,难以分离,例如用计量的方法进行时间序列的动态研究;另一方面,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也难以割裂,规范分析常常以实证分析的结果作为依据。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有机统一的?

  经济决定政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认识资本主义本质,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论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社会,形成了他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有机的整体,是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摆脱剥削压迫和精神奴役的指路明灯。  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结构设计;第二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原理设计。  

怎样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和英国历年的经济统计资料,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所剥削。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有实行计划经济。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一种科学的观点,是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中经年累月,用鞋子在座位底下磨出一道槽才研究出来的。他没有提出如何实行计划经济的具体办法,虽然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行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偏差,甚至导致苏联的解体,但目前仍不能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什么错误,任何市场经济仍然要不断地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作斗争,而解决的方法仍然是要不断地加强政府调控,即对经济进行计划。 历史上没有一个经济学家可以提出一贴万应灵药,人类对经济规律的理解还只是处于一种大致定性的状态,马克思发现了经济规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经济学领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研究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逻辑要点可以用“五个一”来概括。一个基础、一个关系、一个中心、一个矛盾、一个结论。一个基础就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一个关系就是资产 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一个中心就是指着重阐述剩余价值。一个矛盾是指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对抗性矛盾。一个结论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 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它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 《西方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解说政府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的剖析市场机制在不少领域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对吗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是对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学,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石。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解决现实问题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ue004其实质是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借鉴引导了中国经济的发展ue004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ue004其中商品的二因素ue004剩余价值论都与中国经济发展有相符之处。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也说明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在我国的应用颇有成效。因此ue004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不知道你是要长篇大论的,还是要简洁的。。。。以下是长篇大论的:1. 我国经济发展为何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原理为参考ue007研究中国近代史ue004我们会疑惑为什么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性ue004而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来拯救中国。历史的选择应是一种自发性选择ue004它不是几个伟人、几起事件所能左右的ue004从根本上说他都是遵循着经济原则ue004寻求最优结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ue004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中国作为一个由无产阶级领导的ue004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ue004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ue004其经济发展避免不了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产生关联ue004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的制定也避免不了从这种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中吸取精华。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ue004资产阶级的确有发展甚至成功的机会ue004但由于主客观原因ue004他们最终没能把握住。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却能在相同的历史舞台上脱颖而出ue004这就能说明中共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上适应和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而在政治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近代社会相适应ue004则在经济上对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同样产生的重要的影响。2ue005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首先阐述一下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ue004它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ue004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解释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的分配规律ue004以解释和阐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经济规律为研究任务。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ue002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 3.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论题的论述 下面ue002我将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几个理论在中国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的应用来论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ue002是被实践检验和历史证明了的科学理论ue002至今依然闪耀着灿烂的光辉ue002指导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应成为指导我国现阶段改革的理论基础。我国现行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ue00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现在不少人对私有制经济发展心存疑虑ue002认为私有制经济发展会动摇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ue002并由此认为私有制经济就是剥削经济ue002也存在私营主对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ue002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现阶段ue002对待私有经济和混合经济中的私有成分ue002首先要承认私有经济的合理性、合法性。发展私有经济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ue002充分利用过剩劳动和闲置资本ue004有利于促进公有制经济的发展ue002和公有制经济既是合作伙伴ue002又是竞争对手ue002使公有制经济集中力量发展重要行业ue004有利于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ue002市场经济以竞争为主要特征ue002就必须形成多元化的产权主体。因此ue002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ue002既要坚持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精髓和真谛ue002又要与时俱进ue002结合实际进行发展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ue00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二因素就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有用性ue002即能满足人民的某种需要的属性ue002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必须具备的一个首要因素ue002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ue002不能成为商品。不拿来进行交换ue002也不是商品ue002也就是说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的时候才是商品。在中国社会ue002出现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完全一致ue002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品的商品ue002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ue002这就是货币的本质ue002它的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ue002在我国社会中也得到了具体体现。 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劳动时间的多少来决定的ue002也就是说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ue002这就对商品生产者产生了极其重要的意义。他关系到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成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ue002当一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ue002他在生产上所耗费的劳动有一部分得不到补偿ue002就会亏损ue002因而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商品呢生产者生产的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ue002它生产改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不仅可以得到全部补偿ue002而且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这表明该省品生产者的少量个别劳动得到了较多的社会承认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就决定了不同商品生产者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率不同ue002他们之间必然存在收入差距ue002收入多的资本家把一部分资本作为追加资本投入到下一轮生产中ue002扩大生产资本规模ue002改善技术ue002就产生了良性循环致使收入不断增加ue002而相反的资本家则进入恶性循环ue002导致收入差距不断加大ue002甚至产生一些的兼并与破产。所以不仅在全球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悬殊ue002在中国内部ue002贫富差距也不断加大ue002居民整体消费水平有限ue002这也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众多因素之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所研究的剩余价值规律ue002中国的资本家也是通过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致富的ue002资本主义的资本分为两部分ue003一为不变资本ue002一为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ue002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ue003为达到这一目的ue003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和剥削。资本主义的生产的实质就是生产的剩余价值ue003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亦如此。在中国的私有中ue003资本家也是通过购买劳动力对劳动力进行剥削和压迫来获得剩余价值ue003不断进行资本积累ue003进而进行扩大再生产不再一次对已购买的劳动力进行剥削。而在工资形式上ue003中国与资本主义没有本质的区别ue003其基本方式都分为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而马克思在对工资形式的分析上说明ue003因为有的工资随着劳动时间变化而变化ue003有的工资随着产品数量的多少为变化ue003而且在同种劳动的不同工人之间由于劳动技术高低和熟练程度的不同ue003工资水平就有高低之别。这些方面ue003掩盖了剥削的性质ue003因此工资就像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因此ue00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在中国同样有适用性ue003并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没有剥削现象ue003究其本质ue003无论是外国资本家还是中国资本家组织生产活动都是对工人的剥削ue003而这种剥削ue003在未实现共产主义之前ue003会一直在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并存。 以上写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原理在中国经济中的体现ue003从而揭示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所以ue003下面我再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应用以及产生的改革成就来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三、证明结论ue004在我国改革开放中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取得了卓越成效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演进与思想解放和经济理论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是我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中国政治经济学的转型,是在科学扬弃和超越苏联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转向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包括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中国在探索改革开放之路中我国始终终毫不动摇地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引,遵循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在内容上,必须毫不动摇地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知识体系中的基本范畴、科学原理为主体,面对新的历史条件拓展和创新;在处理中外多元经济思想的关系上,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在我国领导人结合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进行借鉴与改良后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ue003我国建立起全面物质生产体系ue003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ue003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ue003按照1980年一美元兑换人民币1.53元的汇率来计算ue003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升上到2640美元ue003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人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改善ue003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改革开放的成就有很多很多ue003在这些成就背后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ue003而在这智慧的结晶的背后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四、结论及解决对策 综上可以看出ue00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在我国经济发展领域有了很多的应用ue003其中的一些理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ue003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虽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ue003但是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ue003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ue003在未来的探索与实践道路中ue003我国应该继续借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ue003不断根据自己的国情与社会发展水平对其进行改造ue003使其能更好地引导中国经济的发展。

“资本论”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二者有什么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体现在资本论中.实际上《资本论》才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真实体现和原著.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论》的概括和总结.由于是后人进行的概括和总结,很多理论和原著还是有出入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八)

第八章 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垄断资本国际化和各种形式的国际垄断组织的实质是:谋求私人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本的共同利益。   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3、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   4、资本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是:从商业资本国际化到借贷资本国际化再到产业资本国际化。   5、新殖民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打着援助旗号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控制。   6、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是:有利益一致之处,又有矛盾和争夺。   7、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是: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8、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争取和平与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1.资本输出的实质是(ABC)   A.金融资本掠夺和剥削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   B.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   C.国际垄断的基础   D.帮助其他国家和人民发展经济E.促使国际经济的均衡发展   2.二次大战后资本输出的特点是(BCDE)   A.资本输出的流向主要向经济落后国家输出   B.资本多方向输出,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相互投资大增   C.国家资本输出快于私人资本输出的增长   D.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多采取“援助”方式E.资本输出数量剧增   3.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CD)   A.国际卡特尔   B.国际辛迪加   C.跨国公司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   E.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4.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包括(BCD)   A.分工的全球化  B.生产的全球化  C.贸易的全球化  D.资本的全球化  E.科技的全球化   5.二次大战后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秩序有较大影响的国际经济组织主要有(CDE)   A.欧洲联盟      B.亚太经合组织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   E.世界贸易组织   6.地区经济集团(ABCDE)   A.是地域上邻近的一些国家所组成的经济或贸易集团   B.是通过签订一定协议而组成的   C.其宗旨是增强和扩大集团的实力和竞争力   D.是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E.其目的是为集团成员国谋取经济利益   7.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不断爆发外贸大战是因为(ABCD)   A.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B.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   C.资本主义各国的市场问题都十分尖锐   D.占领海外市场可缓解国内生产过剩压力和获取更多利润   E.有利于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   8.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方面的矛盾主要体现在(ABC)   A.贸易方面  B.投资方面  C.金融方面  D.生产方面  E.分配方面   三、名词解释   1、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和政府、或是资本家、或是垄断集团,为获取高额利润和利息,以及取得其他经济利益而对国外进行投资或贷款。   2、国际垄断同盟:是指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所建立的国际性垄断组织的联盟。   3、国际卡特尔:指若干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或经营某种产品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垄断和瓜分这种产品的世界市场,规定垄断价格,以谋取垄断利润。   4、新殖民主义:是二次大战后,随着旧殖民体系的瓦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比较缓和和隐蔽的手法,主要是采取经济渗透办法,打着所谓援助的旗号,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控制的殖民主义政策。   5、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活动日益超越出一国和地区范围而相互紧密联系的趋势。   6、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与反映。   7、地区经济集团化:是地域上邻近的一些国家,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生产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为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通过签订协议而组成的地区性经济或贸易集团。它是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具体组织形式。   8、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是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进行跨国的即国际间的生产、销售或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目的的大型垄断企业。它是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重要形式。   9、自由贸易区:是区内各国在相互贸易中给予优惠,以加强地区间合作和增强地区竞争力的一种方式。   10、关税同盟:是缔约国在相互贸易中免除关税和限额,并规定共同关税税率和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国家范围经济调节的组织。   11、经济联盟:是指参加国除了达到关税同盟的要求外,并制定某些共同的经济政策,在货币金融方面进行协调,实现同盟内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建立起一些超国家的经济调节机构的组织。   12、经济政治联合体:是参加国既在经济上进行国际协调和联合行动,又在政治上向一体化发展,建立起一些超国家的政治机构来统一管理和协调参加国的政治事务的组织。   四、简答题   8.1 垄断资本主义资本输出的形式和实质是怎样的?   答:①资本输出的形式。一是从资本输出的形态来看,分为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二是从资本输出主体来看,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②资本输出的实质。资本输出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其实质都是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垄断资本实行国际垄断的基础。   8.2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对输出国的作用和后果是什么?   答:①资本输出对输出国的作用是:第一,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获得高额利润和利息。第二,资本输出成为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要手段。第三,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第四,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强化了金融资本对世界的统治。②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带来严重后果:第一,使输出国成为坐吃其他国家财富的食利国。第二,造成输出国经济发展缓慢。第三,造成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有利投资场所的斗争,加深它们之间的矛盾。   8.3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对输入国的作用是什么?   答:资本输出对经济比较落后的资本输入国有两重作用:①促进落后国家经济的发展。外来资本和生产方式,促进落后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逐渐发展,建立起一些发展工商业所需的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②对落后国家的不利影响。资本输出往往并非平等互利,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的贷款条件、不等价交换等方式掠夺和剥削资本输入国,使这些国家很难摆脱贫困境地。而且会造成输入国经济片面和畸形发展,形成对资本输出国在资金、技术上的依赖,甚至在政治上从属于输出国,成为其附庸。   8.4 二次大战后资本输出的新特点是什么?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输出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①资本输出的数量大为增加。②资本输出的流向发生变化,从原来主要是经济发达国家向经济落后国家输出,发展到多方面输出,特别是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增大。③私人资本输出增长的同时,国家资本输出增长更快,并日益成为占重要地位的资本输出形式。④经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往往采取所谓“援助”的方式进行。   8.5 国际垄断组织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答:①国际垄断组织产生的必然性。各个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在输出资本和发展对外经济过程中,存在着又联合又争夺的复杂关系,他们在世界经济领域中的竞争,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形成国际垄断。他们通过订立协议建立起国际性的垄断组织联盟,即国际垄断同盟。②建立国际垄断同盟的目的。目的在于协调各国垄断组织间的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垄断,即通过各国垄断组织的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③国际垄断组织的形式。早期的国际垄断组织形式主要是国际卡特尔,当代的国际垄断组织形式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为主。   8.6 国际垄断同盟怎样从经济上瓜分世界?   答:①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形成。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就是各国垄断组织在世界市场上和国际经济关系中划分势力范围。这种瓜分大多是通过垄断组织间的协议实施的,瓜分的结果是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和基础。②在经济上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各国垄断组织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实力地位发生变化时,就会在经济上重新瓜分世界,通过重新订立协议,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当代各国垄断组织往往是通过所建立的跨国公司来占领国际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进行经济上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8.7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从领土上瓜分世界?   答:①从领土上瓜分世界的原因。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持其在世界上的统治,获取高额利润,除了在经济上瓜分势力范围外,还采取政治、军事手段从领土上瓜分世界,即通过武力占领等手段,把经济落后国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早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开始占领殖民地,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帝国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②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是依靠经济、政治、军事实力来瓜分世界领土的,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后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强大后,必然要同已呈衰落趋势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领土而引起的。   8.8 垄断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是怎样形成的?殖民地的作用是什么?   答:①殖民体系的形成。随着帝国主义列强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形成了这样一种世界格局:一方面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宗主国,它们统治着本国和殖民地;另一方面是广大经济落后国家,它们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压迫之下。这就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②殖民地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的发展, 殖民地对资本主义国家起到多方面作用:它是重要的原料供应地;最可靠的销售市场;有利的投资场所;维持霸权地位和建立军事基地的重要条件;以及维持和加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统治的重要条件。   8.9 经济全球化是如何形成的?   答:①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趋势。②经济全球化的形成过程。19世纪中叶,随着现代工业、交通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萌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时期,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的大发展,经济全球化也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其原因主要是:第一,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第二,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为提高。第三,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度增加。   五、论述题   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是什么?   答: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在各主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而大规模地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1)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必要性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垄断形成后出现了大量所谓“过剩资本”,这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垄断资本家获得的高额垄断利润再转化为投资时,继续投入原有行业则不利于维持其垄断地位,投入其他垄断部门很不容易,投入未垄断的部门利润较低,从而形成“过剩资本”。二是过剩资本的投资场所是输出国外,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国家,不但可获高额利润,而且可带动商品输出。(2)资本输出的可能性。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的自然经济趋于瓦解,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被卷入世界市场;出现了充足和低价的劳动力供给;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有所发展。再加上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自身的金融业、信用制度、交通通讯业的发展。这些都为资本输出提供了基本条件。   2.什么是新殖民主义?   答:(1)新殖民主义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过去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纷独立,成为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帝国主义的老殖民主义体系分崩瓦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由旧殖民主义转为新殖民主义。所谓新殖民主义,一般地说,不是采取赤**的军事侵略和武装占领来剥削、掠夺和奴役殖民地的方式,而是采取比较缓和与隐蔽的方式,打着所谓援助的旗号实现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与控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帝国主义的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本性已经改变,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的狂轰滥炸、赤**地军事侵略就是证明。(2)新殖民主义的一般手法。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新殖民主义的主要手法是:第一,通过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部门进行渗透,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上依附于发达国家。第二,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上依附于发达国家。第三,通过对世界市场和产品价格的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上依附于发达国家。第四,通过对国际货币和金融的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方面依附于发达国家。(3)新殖民主义的后果是,造成今日世界上富国越富、穷国越穷的局面。   3.资本国际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答:资本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资本国际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从商业资本国际化——借贷资本国际化——产业资本国际化的历史进程。(1)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出现了资本国际化现象,这时的资本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商业资本的国际化。(2)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国际化进程加速,资本国际化的形式除了商业资本国际化继续发展以外,借贷资本的国际化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国际化中产业资本国际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其具体表现是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不断扩大国外投资,兴建生产性企业。   4.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其内容主要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三个方面。(1)生产全球化。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加强,国际分工从早期的垂直分工发展为战后的工业国之间的水平分工,并进而从过去在世界范围内按部门实行专业化分工发展到按工艺和生产阶段实行专业化分工,从而促进了生产全球化的发展。(2)贸易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形成的原因是:第一,新科技革命中出现很多新兴产业,各国间产业分工的深化和产业在不同国家的梯度转移,以及不同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的产业在发展程度不同国家间的渐次转移,要求各国家间交流产品。第二,高效率和大批量生产,要求扩大国际贸易范围。第三,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国外产品的需求增加。第四,便捷灵活的贸易方式和贸易限制的减少,促进了贸易全球化。(3)资本全球化。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随着资本的输出,开始出现资本的国际化。近二三十年来,随着新科技革命以及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大为加速,形成了资本全球化的趋势。   5.什么是跨国公司?怎样认识跨国公司的作用?   答:(1)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它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一些大型企业,其特点是向国外进行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进行跨国的或者说国际间的生产、销售或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跨国公司与传统的国际垄断组织最主要的区别是,它不是多国垄断组织的联盟,而是由一国的垄断组织或主要由一国的垄断组织为主建立起来的。它是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2)跨国公司的作用。跨国公司是从全球经济的发展来制订其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考虑生产布局、营销渠道、长远发展等问题,从而从企业组织形式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3)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对外扩张的工具。跨国公司作为大垄断组织,是为垄断资本利益服务的,通过国外的分公司和分支机构,在经济上控制所在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在政治上干预所在国的内政,扶植政治代理人,建立一种凌驾于独立主权国家之上的“国中之国”。所以,跨国公司成为垄断资本对外扩张和掠夺的工具。   6.经济一体化是如何形成的?   答:(1)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建立国际经济调节机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生产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日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需要建立必要的国际经济协调和制约机制。如果没有有效协调和制约,实力强大的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大垄断组织之间的激烈竞争,可能引起国际经济动荡,造成生产力的破坏,甚至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2)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相适应的国际经济调节机制,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和建立起相对统一的国际经济秩序,这就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一体化就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调节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与反映。(3)经济一体化的具体形式。一是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经济协议,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二是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和集团,建立经济联盟、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等,如欧洲经济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三是各国政府首脑或负责经济事务的官员举行会谈,如西方七国首脑会议。   7.地区经济集团化是怎样形成的?   答:(1)地区经济集团化又称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地域上邻近的一些国家,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生产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为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通过签订协议而组成的地区性经济或贸易集团。(2)地区经济集团化的目的。其目的是增强和扩大集团内部的经济实力,提高集团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为集团成员国争得更大的经济利益。(3)地区经济集团化形成的必然性。地区经济集团化是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当代世界市场剧烈竞争的产物。相邻近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相接近,交往方便,经济互补性较强,相互结合为一体,能够增加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加速本国和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8.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是怎样的?   答:(1)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形成美国、日本和欧洲三足鼎立之势,他们之间有利益一致之处,也有矛盾和斗争。这种矛盾和斗争主要体现在贸易、投资和金融三个方面。(2)贸易领域的矛盾。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国家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市场的争夺十分激烈,不断爆发贸易冲突。(3)投资领域的矛盾。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多,形成我中有你和你中有我的局面,因而矛盾和争夺,以及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就不可避免。(3)金融领域的矛盾。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为巩固和加强各自的货币在国际货币资本市场和金融事务中的地位而展开斗争。同时各国经济实力及相关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各国货币汇率的变化,并由此演化为经济上的矛盾和冲突。   9.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是怎样的?   答:(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的形成。当今世界上少数发达富国与广大不发达或处于发展中的穷国的格局,其根源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剥削和掠夺,进行殖民侵略和对世界进行经济上的统治。战后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仍未完全摆脱发达国家的剥削与控制,它们仍是发达国家的廉价原料基地、高价工业品销售市场和理想的投资场所。(2)当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其实质仍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这就形成了所谓“南北关系”问题。(3)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战后,发展中国家为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了长期和艰巨的斗争,这一斗争还将继续进行。

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来考察生产关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其统一面在于,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其差异面在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答:一、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它阐明了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从根本上论证了价值的本质,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二、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利用劳动二重性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并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论。三、劳动二重性学说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之所以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因为: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而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却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较,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新价值中,包含着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建立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被马克思称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这是因为: 其一,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劳动价值理论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创立的,但他们不能把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劳动区别开来,不能区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从而无法解决什么劳动创造价值,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价值,怎样创造价值以及价值本质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例如,亚当·斯密时而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耗费的必要劳动量,时而又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劳动的价值”。李嘉图在劳动价值理论上比亚当·斯密前进了一步,他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还指明了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但是,由于他不懂得劳动二重性理论,因而无法解决为什么价值必然要表现为交换价值。 其二,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商品的特殊作用。劳动力的出卖者通过具体劳动为资本家生产出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商品,通过抽象劳动,为资本家创造出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使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劳动二重性理论,也使马克思有可能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提出剩余价值率这个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科学范畴,从而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其三,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解决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基础。正是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资本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相结合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建立了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同样是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重要理论前提,即从实物构成上把资本区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在价值构成上把资本区分为c、v、m三个组成部分,从而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建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前提等。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在经济思想史上是由马克思首先批判地证明了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首先论证了它,并由此创立了他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马克思本人认为,劳动二重性学说是《资本论》"最好的地方",是《资本论》中的一个"崭新的因素",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因此,研究并正确理解这一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马克思之前,都曾提出了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正确见解。但是,由于他们不懂得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不了解什么样的劳动、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价值,因而不能将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坚持到底。马克思尖锐地指出:"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地都忽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既然商品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那么,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须具有二重性,而像斯密、李嘉图等人那样只是单纯地分析劳动,就必然处处都碰到不能解释的现象。实际上,这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马克思思格斯<资本论>书信集》P.250)马克思批判和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他运用这一理论,论述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怎样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的问题,从而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实质,并阐明了旧价值转移和新价值创造的对立统一关系,奠定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基础,建立起科学、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二)劳动二重性学说为阐明剩余价值来源提供了理论依据阐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都是由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的。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一方面,作为劳动过程,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创造了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作为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创造了价值和剩余价值,从而揭示出剩余价值的源泉,使这一经济学史上从未解决的问题,得到了圆满、彻底的解决。可见,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科学阐明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提供了依据。(三)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理解一系列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创造了前提条件劳动二重性学说不仅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得以创立,而且还是分析资本主义一系列重要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的理论前提。没有劳动二重性学说,就无法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不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社会总产品就不能在价值上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也无法说明;同时,没有劳动二重性学说,不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也就不能建立资本有机构成学说,从而一系列范畴,如: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资本主义地租等,必然不能得到确切的说明。可见,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理解几乎所有资本主义经济范畴及经济规律创造了理论前提。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选择B社会生产关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要点有哪些

为帮助同学更好地理顺政治经济学体系,及时复习、吸收上课所学,特将政治经济学课各章节要点整理如下,请各位同学课后认真完成练习。 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1.简述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区别。 第四章资本的运行 20.简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与合作。 21.简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协调。 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11.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作用是什么?

听党的话,做党的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

第一章   1、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①当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时,便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②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资料的劳动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③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起主导作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2、什么是经济规律?它的客观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①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它在一定的客观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并随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   3、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答:科学技术会渗透到生产资料和劳动能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   ①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   ②可以革新、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提高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③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并使劳动对象日益优化。   ④可以改进和变革工艺过程,从而有利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章   1、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⑴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重属性。劳动的社会性要求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符合社会的需求,而劳动的私人性又往往使商品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从而导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发生矛盾。   ⑵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是因为:   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这些矛盾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价值规律为什么自发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答:商品生产者改进了生产技术,改善了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可按照社会价值销售商品,就可获得较多盈利;反之,就会收入较少,不能盈利,甚至亏本。所以,商品生产者为了降低其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在竞争中取胜,便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格机制作用。   答:价格机制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多方面的调节作用。它可以调节生产和投资的方向及规模,即调节资源的配置,并可以调节商品供求关系,调节消费需求方向和结构,调节收入分配,调节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从而起着推动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4、怎样决定商品价值的大小?   答:商品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因而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不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5、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取决于哪些因素?   答: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   6、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答:(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越小;反之,劳动生产力越低,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第三章   1、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什么特点?   答: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   2、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   答:资本的本质。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   ①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②它也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3、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客观必然性。   答:(1)资本积累的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劳动的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值资本价值。   (2)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在于:   其一,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是资积累的内存动力。其二,资本主义竞争是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4、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答:(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是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2)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前提是工人劳动力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下降的条件是工人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下降。   (3)只有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才能直接或间接使工人必要生活资料价值下降。   (4)各企业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使各部门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最终导致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5、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   答: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出现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甚至是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却在迅速地增加。其结果,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   第四章   1、简述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   答:(1)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2)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3)这两个条件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区别。   答:(1)划分的根据不同。前者划分的根据是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划分的根据则是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2)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3)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 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答:基本条件就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用公式表示是:Ⅰ(v+m)=Ⅱc.引申①Ⅰ(c+v+m)=Ⅰc+Ⅱc,即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的总和。②Ⅱ(c+v+m)=Ⅰ(v+m)+Ⅱ(v+m),即第二部类的总产品的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第五章   1、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如何?   答:(1)利润率(Pˊ)和剩余价值率(mˊ)的计算公式分别为Pˊ=m/(c+v),Mˊ=m/v.因此,二者只是同一个剩余价值的不同计算方法。   (2)由于剩余价值(利润)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因此,二者在量上必然会有差别,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3)二者所表示的经济关系也是不同的。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体现着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利润率表示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生活方式,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为什么?   答:(1)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2)因为:第一,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并没有脱离价值。第二,全社会商品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同的。第三,生产价格的确定及其变动归根到底是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变动。   3、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答:(1)平均利润的形成是各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2)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   (3)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   (4)通过资本转移使各部门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价格涨落,引起利润率升降,使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   (5)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率,一定量的资本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第六章   1、什么是商业资本?它的职能作用是怎样的?   答:(1)商业资是从产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形式。也就是专业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   (2)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商业资本使产业利润的增加,具有重要作用。   ①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商业资本使产业资本家从商品销售解放出来,能够集中力量从事商品生产活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利润总额。   ②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商业资本家能把商业活动集中起来,而且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快于产业资本,这就使社会总资本中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减少,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而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利润的增加。   ③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的周转。商业资本加快了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转化的速度,从而加速了产业资本的周转;同时由于商业资本的集中性,它的一次周转不仅可以代表一个生产部门许多资本的周转,还可以代表不同生产部门若干资本的周转,从而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④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商业资本家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对市场状况、流通渠道和商品行情都比较熟悉,因而可以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   2、股份公司的作用   答:股份公司对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快速聚集资本和优化投资结构。   第二,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第三,有利于企业财产的完整和稳定。   第七章   1、垄断的形成   答:①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   ②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的走向垄断。   2、为什么说垄断价格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答: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1)垄断价格的制定不能无限抬高到极大脱离价值的地步。   (2)垄断的形成并不能增加价值总量:全社会商品价格的总额仍然只能等于商品价值总额。垄断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必然和另外一些非垄断企业或小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价格对价值的反向偏离相对应。   (3)通过垄断价格所获取的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是雇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所以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未否定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3、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2)具体说:   第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大规模公共设施建设,需要依靠国家规划安排和筹集巨额资金。   第二,一些大型、基础、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需要国家投资支持。   第三,市场产品过剩问题严重,必须依靠国家力量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第四,对社会化大生产中出现的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干预和调节,以及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者必须借助国家力量。  第八章   1、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加快的原因。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主要原因是:   (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2)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   (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度增加。   第九章   1、垄断资本迅速发展的原因(趋势)   答:垄断阶段生产和技术,从而整个经济迅速发展的趋势。其原因是:   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发展中最活动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过程中。   第二,垄断统治虽限制了自由竞争,但并没有消除竞争,竞争成为生产发展的有力杠杆。   第三,在生产社会化推动下产生的垄断,本身具有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面。   第四,垄断资本主义各国家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开展综合国力,特别是军备竞赛,客观上也刺激了技术的发展。   第十章   1、简述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答:这是由生产力的现实状况,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关系,特别是公有制决定的。   (1)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还没有达到产品极大丰富、能够实行按需分配的高度,必然实行按劳分配。   (2)由于存在旧的分工,人们的劳动存在着重大的差别,而且劳动还只是或主要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还没有同时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因此只能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   (3)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每个人所能提供给社会的只能是自己的劳动,因而已没有属于私人所有的生产资料可提供,所以必然采取有利于劳动者的分配方式。   2、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的必要性   答:(1)一定的所有制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2)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3)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在公有制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4)实行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整体利益、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保证,有利于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结合,克服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周期性经济危机和经常出现的社会经济震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任务是什么

私有资产公有化,建立大同社会

什么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劳动二重性学说。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揭示了价值的源泉,揭示了商品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的揭示,都离不开马克思所阐述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的理论基础。

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学习政治经济学,能使我们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为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奠定理论基础。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正确制定和执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和政策,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我国现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实践中,有许多复杂的经济问题,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进一步概括为正确的科学的经济理论,以便根据这些理论来制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三、提高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排除“左”的和右的思想干扰;要避免“左”和右的思想干扰,就要正确地深刻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入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正确制定和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实际工作避免犯“左”的和右的错误。总的来说,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可以使我们更透彻、更全面地理解诸如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致富之道、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生产的组织方式和过程、资本主义的发展动力及其弊端、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内在联系,当代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管理的一般体制和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国家财富生产的制度和体制安排、经济政策等等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既可以使我们加强理论素养,接受一种社会历史观的教育,又可以使我们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关于现实经济生活的许多极为重要的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非常广泛,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等众多学科。以下将从以下角度来探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一、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对矛盾的真正认识,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等错误观点。而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并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利益的决定。二、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受到了政治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了巴黎公社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巴黎公社的研究和分析,认为资产阶级国家是为资本利益服务的工具。他们也意识到无产阶级应当采取革命手段,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主要来自于古典经济学,包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的思想。马克思曾经对古典经济学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并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剖析了商品经济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利润来源的本质,形成了自己的价值理论和利润理论。此外,马克思还借鉴了法国社会学家堂·维尔弗雷多和亨利·圣西蒙的理论,从而创立了自己独特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四、历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也可以追溯到历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关注了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提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他们经过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制度的研究,得出了从奴隶经济到封建主义、再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并提出了“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的思想。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等众多学科。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并逐步完善和深化了这一体系,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其影响依然不可忽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这句话对吗

这一观点当然是对的。既具有阶级性也具有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一样吗?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更具体的阐述了马克思的思想啊!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的现实起点是什么?

逻辑起点——商品现实起点——物质资料生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要点

第一章   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   1-3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的标志是:生产工具。   1-4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生产。   1-5要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1-6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   1-7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1-8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1-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相比,鲜明的特征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第二章   2-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   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存在 ;   ⑵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   2-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   2-3从本质上看,决定两种商品相互交换数量比例的是 :价值。   2-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5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   2-6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互相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7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期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则其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   2-8当农业受灾,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时,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2-9商品经济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10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11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12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2-13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次数成反比。   2-14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所以商品的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2-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第三章   3-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3-2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 v+m。   3-3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经济范畴是: 剩余价值率。   3-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3-5单个资本增大的途径:资本积聚、资本集中。   3-6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是由资本积累而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   3-7资本集中:是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   3-8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3-9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3-1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3-11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 :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3-12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3-13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3-14资本有机构成是指: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3-1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3-16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3-17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随着资本的增长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3-18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是: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条件下资本积累的结果。  第四章   4-1产业资本(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G—W…P…W′—G′。   4-2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是:P…W′—G?G—W…P。   4-3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W′—G?G—W…P…W′。   4-4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4-5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4-6资本的循环速度:同周转时间成反比;同周转次数成正比。   4-7产业资本循环中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阶段是: 销售阶段。   4-8资本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4-9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和年剩余价值量,根本原因是: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4-10资本家加速资本周转能够:提高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4-11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原材料、劳动力)。   4-12能够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形态是: 生产资本。   4-13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   4-14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 社会总产品。   4-15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4-16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Ⅰ(v+m)=Ⅱc   引申: ①Ⅰ(c+v+m)=Ⅰc+Ⅱc ;   ②Ⅱ(c+v+m)=Ⅰ(v+m)+Ⅱ(v+m)   4-17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①Ⅰ(v+m)>Ⅱc(追加生产资料);   ②Ⅱ(c+v- )>Ⅰ(v+ )(追加消费资料)   4-18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Ⅰ(v+△v+ )=Ⅱ(c+△c)   引申:①Ⅰ(c+v+m)=Ⅰ(c+△c)+Ⅱ(c+△c)   ②Ⅱ(c+v+m+△v+ )+Ⅱ(v+△v+ )   4-19一个企业投资25万元购置机器,其使用期为5年,50万元购置厂房,其使用期为20年,5万元购置工具,其使用期为5年,10万元用于购买原材料,10万元用于支付工资,已知其流动资本一年可周转5次,不考虑固定资本精神磨损,这个企业的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为:1.085次   (公式: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   4-2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生产相对过剩。   4-2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②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其中,②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第五章   5-1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c+v)。   5-2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是因为抹杀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5-3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价值中,既是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又是生产成本组成部分的是:v 。   5-4当资本家把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视为成本价格时,商品价值就表现为:k+m或K+P。   5-5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5-6剩余价值和利润在量上的关系是:剩余价值量决定(等于)利润量。   5-7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5-8资本主义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5-9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在量上: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   5-10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剥削程度;利润率反映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   5-11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5-12商品的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5-13从全社会看:①利润量等于剩余价值量;②生产价格等于价值。   5-14生产价格的构成是: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   5-15生产价格形成后:在各个生产部门内部,最先改进技术的企业仍能得到超额利润 .   5-16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变为:①商品交换不再是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②市场价格不是围绕价值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5-17超额利润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平均利润反映的是: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   5-18超额利润是: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   5-19平均利润形成后,在各生产部门内部:最先改进技术的企业仍能获得超额利润。   第六章   6-1商业资本执行的是产业资本运动中的:商品资本职能。   6-2资本主义的商业资本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态。   6-3商业利润是商业职工: 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   6-4流通费用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保管费、运输费、包装费)、纯粹流通费用(建筑费、设备费、广告费、簿记费、工资)。   6-5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途径是:从剩余价值中扣除;生产性流通费用的补偿途径是:直接加入商品价值   6-6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6-7商业利润是商业职工:在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   6-8从事商品经营活动的商业资本所获得的利润相当于:平均利润。   6-9商业利润率相当于:平均利润率。   6-10资本主义利息率是:利息和借贷资本的比率。   6-11银行利润率等于:银行利润与银行自有资本的比率。   6-12资本主义利息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6-1借贷资本的产生,使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发生分离。   6-14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在量上的关系是: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且同方向变化。   6-15在平均利润率一定的情况下,决定一个国家利息率的最主要因素是: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   6-16影响利息率高低的因素:①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影响利息率的高低;   ②当平均利润率一定时,利息率取决于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的比例。   6-17企业利润在数量上是:平均利润和利息的差额。   例:某产业资本家,依靠200万元借贷资本经营产业,年利息率为6%,一年后得到20万元利润,该资本家得到的企业利润应为:8万元。   6-18负责股份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的是:总经理   6-19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   6-20股票价格是:资本化的股息收入。   6-21有一张票面额为100元的股票,当股息为20元时,价格为400元,如果银行存款年利息率不变,股息为40元时,则该股票价格应为:800元。   6-22资本主义地租是由:农业中的超额利润转化的。   6-23级差地租是:社会生产价格和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   6-24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它和土地私有权没有任何联系。   6-25形成级差地租Ⅰ的条件:①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②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   6-26形成级差地租Ⅱ的条件: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6-27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6-28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是: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29土地没有价值,土地价格并不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实际上,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   6-30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第七章   7-1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它是由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生长形成的一种新的资本形式。   7-2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是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在政治上的统治上通过“个人联合”实现的。   7-3垄断价格是: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7-4商品的垄断价格高于价值意味着:商品价格总额仍然与价值总额相等。   7-5垄断价格的出现表明,垄断能:提高或压低个别商品的价格,但受价值规律制约。   7-6资本主义垄断阶段:垄断和竞争并存。   7-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 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7-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体现的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7-9自由竞争和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关系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7-10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第八章   8-1从资本形态上划分,资本输出的形式有: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   8-2从资本输出主体划分,资本输出的形式有:私人资本输出、国家资本输出。   8-3各国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产生了:国际垄断同盟。   8-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国际垄断组织形式是:跨国公司。   8-5二次大战后,垄断组织的新形式是:混合联合公司。   8-6垄断资本主义阶级大量对外输出资本的必要性在于,国内资本过剩:但无获取垄断利润的有利投资场所   8-7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大量过剩资本的根本原因是:垄断资本必须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第九章   9-1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迅速发展和停滞两种趋势的根源是:垄断。   9-2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说是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规律作用的结果。   9-3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9-4垄断资本人为阻碍技术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依靠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9-5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未变,但有局部调整。   9-6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这主要是指:生产全面社会化。   第十章   10-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基础。   10-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10-3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最重要的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10-4按劳分配原则是一种形式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权利。   10-5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和建设新社会的理论武器,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还是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导向仪。在当前思想文化多元化发展、东西方经济理论交互混杂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学习、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应当弄清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究竟有哪些特征。弄清这些特征,将使我们进一步明白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重要问题。特征一:客观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具有客观性。特征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在阶级社会里生产过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阶级关系,因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特征三:逻辑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逻辑性。任何一门科学都必须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倘若方法有误,就难以正确地剖析它的研究对象,阐发相关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这方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既是研究的方法,又是研究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因为:1、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的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2、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如政治、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物质资料生产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二、政治经济学的特征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也是制度性、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包含哪些内容?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876483.html?fr=qrl3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745264.html?fr=qrl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于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以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优秀成果,着重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秘密,揭露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经济根源,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扩展资料:从1843年开始,德国学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构建研究经济问题的社会科学理论贡献了毕生的精力。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所剥削。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有实行计划经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一种社会学的观点,是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中经年累月研究出来的。他没有提出如何实行计划经济的具体办法,虽然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行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偏差,甚至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但目前仍不能够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错误,市场经济仍然要不断地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作斗争,而解决的方法仍然是要不断地加强政府调控,即对经济进行计划。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因为工人阶级极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相一致,而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工人阶级极其政党认识和揭示客观经济规律的理论表现,它越是正确地揭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变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性,而人们的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物质利益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由于人们所处的阶级地位不同,阶级利益不同,他们对经济现象的发展所作的分析也不相同.不同的阶级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有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经历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庸俗政治经济学两个阶段.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政府调控,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实行与发展股份制经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思想与理论,对于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改革有着借鉴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无产阶级阶级性的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无产阶级的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其经济地位和阶级利益的要求同社会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因此,无产阶级在认识和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方面,既不同于以往的剥削阶级要受到狭隘的阶级私利的局限,又没有阶级的偏见妨碍他们如实地揭示客观真理.正因为如此,无产阶级能够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索、认识和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无产阶级越是如实地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揭示出来,并深刻地认识和正确地予以利用,就越是有利于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越是符合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能够而且也应当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它所揭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是客观实际的真实反映,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科学,它不仅不断经受着实践的检验,而且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需要有大的发展,它需要科学地回答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需要有新的经济思想与理论,特别是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需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如何分析: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   首先要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点上说明它的阶级性,说明在阶级社会中,人们所处的阶级地位不同,阶级利益不同,对经济现象的分析也必然不同,从而就有了不同性质的政治经济学.其次,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体系上说明它的科学性,即它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实际的反映,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最后,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无产阶级阶级性的科学方面,说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概念辨析】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①从历史发展角 度看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就已 产生,但未形成独立的学科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产生,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从研究的范围 看 主要研究家庭管理问题 进一步拓展为研究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管理问题   ③从学科名称的 使用上看 二者是同义语,可以通用   【辅助阅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科学不仅体现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而还体现在它是一门开放性的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学科上.所谓开放性,就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正是这一理论的发展基础说明了它是一个开放的客观真理的系统.所谓创新性,就是说它既不囿于前人已进行的理论分析和得出的理论结论,也不教条式地预见未来,而是根据时代发展和实践变化的要求,解决了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并创立了新的经济范畴,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于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无产阶级要求有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诞生。(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而且还批判地继承了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有价值的见解,阐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从青年时代就积极投身于那个时代的社会实践。在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过程中,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状,研究了大量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关注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动向和新问题。

求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论文---谈价值规律方面的

分类: 资源共享 >> 文档/报告共享 问题描述: 求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论文---谈价值规律方面的 有合适的话还可以提高悬赏分.... 解析: 论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与宏观调控 内容摘要: 就资源配置而言,市场机制下极具活力的自由竞争,加快了优化资源配置的步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使市场经济焕发着其他资源配置方式所不可比拟的光彩与生命力。然而,也正是由于优胜劣汰的残酷和趋利避害的“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使市场机制具有本身无法克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经济运行难免出现大的波动,客观上要求 *** 必须在一定限度内掌握必要的经济资源和参与必要的经济活动来克服市场失灵,并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保证经济平稳运行。 关键词: 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 宏观调控 内容: 一、价值规律 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商品经济存在,价值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等量交换。可见,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又是价值实现的规律。也可以说,它既是调节商品生产的规律,又是调节商品交换的规律。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具有以下作用: 1、ue5f1ue5f1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 2、ue5f1ue5f1价值规律自发的 *** 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 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归结为一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通过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二、宏观调控 是指 *** 为实现宏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供求的调节与控制。由此扩展开来,通常把 *** 为弥补市场失灵采取的其他措施也纳入宏观调控的范畴。 *** 的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对市场经济的有效动作发挥调控作用。 关于宏观调控问题,我觉得大家在理解上有一些偏差,包括有一个议题“后宏观调控”的理论。其实,不存在前宏观调控和后宏观调控的说法,都不是一个时代,为什么呢?因为宏观调控在国外专门有宏观经济管理经济学,它和市场机制是配套的。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认为计划就是宏观管理。认为外国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其实情况不是这样的。 1985年有一个会议,我们请了一批外国经济学家,外国经济学家谈到市场经济的时候,法国的经济学家叫阿尔百克,他说法国就是有宏观管理的市场经济。我们78年开始改革, 85年才认识到西方的市场经济特别是西方的现代市场经济是有宏观管理的市场经济。当我们提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的宏观管理和市场机制是什么关系?很多人又糊涂了,认为搞市场经济用不着宏观管理,这是错误的。它要克服市场的波动性和盲目性,他们是质同的关系。刚才企业家讲了宏观调控、宏观管理管的什么? 很多人讲市场经济但不讲市场经济运行模式是什么。我们要建立国家调控市场,市场调控企业,这是我们在理论上的创新。这是一半,因为它还有一个逆向调节,如果企业发生了变化,影响到市场信号,然后影响到国家,国家在进一步进行宏观调控政策,所以他们是一个互动的行为,这样两个方面讲就全了。 宏观调控是一个不断的变化的完整过程 如果说企业发生变化市场发生信号,引起国家在进一步进行宏观调控。这是一个不断往复的过程,所以说宏观调控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所以哪来的后宏观调控,哪来的前宏观调控,他自始至终与市场经济共存,所以对当前政策的理解了就找到了方向,就看到了前途,要看到未来。要想看到未来必须在理论上武装自己,什么叫宏观调控、什么叫市场机制、什么叫市场经济运行方式,把这个几个掌握了,就能掌握未来。所以说企业如果不参与这个环节,就会导致信息不足,这就会使有些方面花费的时间长一些,如果及时的反映及时的调整,这个效果会更快一些,所以它是互动的行为。所以企业要参与进来。 宏观调控是一个不断的变化的过程,那么我们国家的宏观调控,它不仅仅是房地产,房地产是一个方面,和我们联系的一个是我们国家800种商品,或者900种商品有相当一部分是供大于求,解决这个供大于求外贸,现在我们加入世贸以后,纺织品设限,出口更多困难,外贸达到70%,这样的情况,通过设限影响产品的出口,能源我们40%进口,那么现在石油价格涨到70美元一桶,影响了国内经济的发展,我们大量的产品供大于求,就要考虑扩大内需。 增加内需的能力 第二个政策,要扩大内需,要靠我们居民的消费能力,把我们的产品把它消费,把它转换成价值,房地产业是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的内容,他对拉动内需起到重要的作用。 宏观调控就要通过增加内需的能力,来使市场经济生产的商品、产品消费掉,形成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建成市场经济内在的增长机制,调控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房地产只是一个方面,你要形成内在增长机制,企业、市场的消费主体和国家政策要连动。有一个政策的实现性,通过实现企业把信息反馈给市场,市场再反馈给宏观部门。企业的参与对宏观调控的正确性起着一定的作用。宏观调控是一个大的方面,它要不断的调整和完善,使经济供给和需求平衡。 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西部要大开发,东北部要振兴,东部要崛起要率先实现现代化,这个区域的发展对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商机,房地产业可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大有作为。还有一点,很多人没有谈到,就是走出去,我们建筑业要走出去,我们在建筑业在国际上要有一个很好的影响,在阿尔及利亚地震中,我们上海建筑公司建的医院在别的国家建设的建筑都有倒塌或断裂等等现象出现的时候,我们的医院纹丝不动。所以阿尔及利亚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评价。我们房地产业怎么样和走出去相结合,这是房地产业的新经济增长点,房地产业应该说五中全会给它提供了宽阔的发展方向,落实十一五规划我们房地产业就大有作为,大有发展。 房地产问题: 2006年,上海楼市将从供需两方面进行调控。23日,在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上海市房地局副局长庞元表示,今年将围绕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加强和改善对供应和需求的双向调控。 庞元表示,今年上海将继续贯彻“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房为主”和“鼓励消费、规范投资、抑制投机”的调控原则。 在供应方面,根据开发商的资金情况,上海市房地局将加强预售管理,积极引导开发商分批有序均衡地上市。 同时,将通过加大土地供应调控力度,合理控制配套商品房的上市节奏,进一步控制新建商品住房的上市供应总量和节奏。 在需求方面,继续落实各项措施,并积极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心,进一步鼓励市民正常的自住性消费。 住宅建设方面,着力加强住宅发展的前瞻性研究,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探索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标准,进一步提高住宅的工程质量和配套质量,降低住宅的资源能源消耗。 去年全年上海总共建成“四高”优秀小区85个;加大了“平改坡”综合改造的力度,共竣工项目60个,面积386万平方米,受益居民6万多户;完成旧住房综合整治1550万平方米;加大了廉租住房工作的力度,享受廉租住房政策的家庭已由上年底的1.35万户增加到1.8万户。 此外,上海计划2006年完成旧住房综合改造90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列入市 *** 实事工程的“平改坡”综合改造40个小区,400万平方米。 总结: 由于社会供求受市场机制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会出现周期性波动是客观存在,必须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来加以调整,熨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波动。有市场机制,就要有宏观调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内容。宏观调控将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宏观调控不存在何时结束的问题。但是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应当而且必须根据不同时期经济运行情况而有所调整。我们自始至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运行情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从以上对宏观调控多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家是通过对影响价值和价格的诸多因素,即使用价值量、纸币发行量和劳动生产率水平进行调节,来间接调控作为国民经济综合反映的价格的。这些方法都是从价值规律的要求出发的。就市场调节来说,也体现了价值规律的要求和作用。所以,价格问题实质上是承认不承认价值规律的问题;遵守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处理好价格的关键。这个科学结论已为我国实践所证明。

什么叫政治经济学?包含有哪些理论?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研究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逻辑要点可以用“五个一”来概括。一个基础、一个关系、一个中心、一个矛盾、一个结论。一个基础就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一个关系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一个中心就是指着重阐述剩余价值。一个矛盾是指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对抗性矛盾。一个结论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其包含的理论有:第一章导论经济学之数学性数学的科学与精确的科学精确测量的可能性感情与动机的测量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第二章快乐与痛苦论快乐之量是痛苦之量痛苦是快乐的负数预料的感情未来事情的不确定性第三章效用论名辞的定义人类欲望的法则效用不是固有的性质效用变化的法则总和效用与效用程度最后效用程度的变化负效用与负商品商品这用途的分配经济量的乘量理论现有的料有的及可有的效用商品之时间的分配第四章交换论交换在经济学上的重要性价值一辞的通俗用法价值的乘量何谓市场何谓贸易体无差别法则交换的理论用符号叙述这个理论以交换理论比于杠杆理论交换的阻碍例解问题复杂的例交换上的竞争交换方程式的不能成立负价值与零价值商品和等价……第五章劳动论第六章地租论第七章资本论第八章结论附录数理经济学简论

谁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英国的配第和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配第的经济著作包括《赋税论》(1662年)、《献给英明人士》(1691年)、《爱尔兰的政治解剖》(1691年)、《政治算术》(1690年)、《货币略论》(1695年)等。他在近代最先提出劳动价值论,并在地租形式上研究了剩余价值。扩展资料: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流派:1、英国流派李嘉图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位最杰出的代表,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的主要经济著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他建立起一个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经济理论体系。他更坚决和一贯地坚持以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2、法国流派西斯蒙第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他的主要经济著作是《政治经济学新原理》(1819年)。他站在法国小生产者的立场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指出了资本家的利润是对工人的掠夺,这种掠夺使社会阶级两极分化。资本主义使用机器,导致工资下降,加深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经济思想史大题 英国和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都是在资本主义关系下产生的,都对重农主义进行批判。但英国没有法国激烈,最终直接和重农主义分离开来,而法国是直接严厉的批判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吗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一般指英国古典经济学,其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是亚当·斯密,他所著的《国富论》把资本主义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把对外贸易作为财富唯一源泉的片面观点,斯密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拓展到生产领域。

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第一次提出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的是谁

厉害的高人。是哪位呢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配第的经济著作包括《赋税论》(1662年)、《献给英明人士》(1691年)、《爱尔兰的政治解剖》(1691年)、《政治算术》(1690年)、《货币略论》(1695年)等。他在近代最先提出劳动价值论,并在地租形式上研究了剩余价值。布阿吉尔贝尔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重农学派的先驱。他的经济著作包括《法国详情及补篇》(1695年、1707年)、《论财富、货币和赋税的性质》(1705年)、《谷物论》、《法国的辩护书》(1707年)等。他坚决抨击重商主义政策,提出农业才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他也是劳动价值理论的最初奠基人和自由竞争的热情拥护者。不过,配第和布阿吉尔贝尔还都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法国在布阿吉尔贝尔以后,于18世纪中期形成重农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魁奈、米拉波、杜邦等。他们自称为“经济学家”,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明确的纲领,定期集会并创办刊物。魁奈是重农学派的创始人,主要经济著作有:《租地农场主论》(1757年)、《谷物论》(1757年)、《经济表》(1758年)。他提出自然秩序的理论,实际上承认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存在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他的纯产品学说是重农学派理论体系的核心。他把农业看作唯一的生产部门,认为农业中生产出来的产品,扣除补偿种子和劳动者及农业资本家的生活资料耗费以后,所剩余的部分形成纯产品。纯产品是自然力参与工作的结果,是由自然所赋予的。他认为,只有生产纯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他的纯产品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最初的萌芽。魁奈依据纯产品学说,把社会成员分为生产阶级、不生产阶级和土地所有者阶级。他是最早把社会分为阶级,并试图以此分析社会现象的经济学家。魁奈还在《经济表》中分析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做出了最初的科学说明。重农学派的另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杜尔哥使重农学派经济理论发展到最高峰。他在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内部又划分为资本家和工人,把资本家定义为通过垫支资本,使用别人劳动而获取利润的人,把工人定义为失去生产资料、只靠劳动谋生的人。他强调纯产品是土地对于劳动者劳动的赐予,明确说明纯产品由农业工人创造而为土地所有者占有,比魁奈更为正确地理解到剩余价值问题。重农学派把经济分析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从而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基础。 斯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中杰出的代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他总结了配第以来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并第一次把经济知识归结为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并加以丰富和发展。斯密的主要经济学著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他系统地论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强调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批评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财富观,指出财富即是一国所生产出来的商品总量,财富的源泉是任何部门的劳动。他指出,增加国民财富主要依靠两种方法:第一是提高劳动生产力,为此,需要加强劳动分工;第二是增加生产工人的人数,为此需要增加资本。他第一次正确地把资本主义社会划分为三个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并系统地分析了工资、利润和地租这三种收入。他正 确地把利润和地租看作是从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一种扣除,即资本家和地主不劳而获的收入。他还对重商主义、重农主义理论进行了评述,描述了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并研究了国家财政及赋税原则。 李嘉图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位最杰出的代表,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的主要经济著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他建立起一个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经济理论体系。他更坚决和一贯地坚持以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并从这个原理出发,研究工资、利润和地租这三种收入之间的关系。他把工资归结为工人维持自身及其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把利润同工资相对比,看作是工人所创造的商品价值在工资以外的部分,把地租看作利润的派生形式,是地主所占有的利润中的一个部分。他揭示了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的对立,从而在客观上也初步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与对立、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与对立。他和斯密一样,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并在斯密自由贸易论、国际贸易论基础上,阐述了比较成本学说。 西斯蒙第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他的主要经济著作是《政治经济学新原理》(1819年)。他站在法国小生产者的立场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指出了资本家的利润是对工人的掠夺,这种掠夺使社会阶级两极分化。资本主义使用机器,导致工资下降,加深了无产阶级的贫困。他批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只研究财富,无视人的享受,从而导致贫者更贫,富者更富。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广大劳动者收入不足以致消费不足,从而使产品不能实现,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他对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必然性的论述,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贡献。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时期,正处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资本主义制度由发生到成长的上升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没落的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还未形成一个独立的、直接威胁资产阶级生存的政治力量,资产阶级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制度及其残余。因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还能够面对现实,以相当科学的态度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揭露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力图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反对封建贵族的特权和过时的重商主义,提出“自由放任”的口号,反对国家干预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为此,古典经济学家提出“自然规律”的思想,从“人的本性”出发,寻找和论证自然的合理的制度。这样,他们实际上承认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同时,他们又把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规律说成是“永恒的”,并把资本主义看作是最合理的、自然的与永恒的制度,反映了他们理论思想的局限性。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这个时期产业资本的利益。产业资本通过组织劳动,在等价交换原则下,以剩余价值的形式剥削雇佣劳动;生产是产业资本统治的基础,流通是生产的从属因素。为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优越,古典政治经济学试图在重商主义 所描述的流通领域的现象后面,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其内在规律。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次把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初步分析。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科学上的主要功绩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在不同程度上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各种形式(利润、利息、地租),对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由于资产阶级眼界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除了包含有科学的因素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庸俗的成分和严重的矛盾。古典经济学家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错误地看作是财富,而不是生产关系,从而对经济范畴,只注重量方面的研究,忽视了质方面的分析。在劳动价值理论上,由于不了解劳动的二重性,并不能真正理解价值的实体和本质;不能区分劳动和劳动力以及价值和生产价格,因而或者转向“三种收入决定论”(斯密),或者陷于难以克服的矛盾(李嘉图)。在剩余价值理论上,他们不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就剩余价值本身,而只是停留在其具体形式上进行考察,因而不可能真正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在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上,他们不了解要把社会产品从价值形态上划分为三部分,从实物形态上划分为两大部类,从而堵塞了正确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道路。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批判地继承了其中的科学因素,而对其中庸俗的因素作了深刻和彻底的批判。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之一。

3,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哪些理论贡献和缺陷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简称“古典经济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体系。17世纪下半叶产生于英、法两国。主要代表为英国的配第、 和李嘉图,法国的魁奈等。它反对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但把资本主义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威廉 佩蒂《赋税论》(1662) 亚当 斯密《国富论》 (1776) 大卫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 魁奈 《经济表》 (1759)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