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

阅读 / 问答 / 标签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室方案配置标准是什么?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室方案配置标准是要有安全保障和精确的精度。

学前教育什么是探究式学习?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则涉及思想感情与道德品质的培养。中文名探究性教学模式外文名The inquiry teaching mode性质教学模式特点探究性快速导航特征及优点主要环节探究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探究式模式的教学总是围绕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而展开。与基于问题式学习不同的是,这个知识点并非选自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也不是由学生自由选择而产生的,而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的进度来确定。一旦确定了这个教学出发点或者说学习对象后,教师就要通过问题、任务等多种形式,使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与此学习对象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2)启发思考学习对象确定后,为了使探究式学习切实取得成效,需要在探究之前向全班学生提出若干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并与当前学习对象密切相关的问题,以便全班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这一环节至关重要,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这是探究性学习是否能取得效果乃至成败的关键。这类问题要由教师提出。(3)自主(或小组)探究探究性教学模式因为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靠学生个人的自主探究加上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来完成,因此,本环节成为探究性教学模式中的关键教学环节。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几者之间的关系。教师起到引导、支持的作用,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信息技术要成为学生探究的认知工具。在不同的学科,所使用的认知工具有所差异。人文学科往往可以通过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来达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这些资料能起到认知工具的作用;而在数理学科中则可以使用能发挥认知工具作用的软件,如仿真物理、化学实验室、中学物理作图工具等。(4)协作交流。本环节是与前面的自主探究环节紧密相连的。学生只有在经过了认真的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后,才可能进入高质量的协作交流阶段。也就是说,协作交流一定要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之上,才能为学生提供思路交流、观点碰撞、成果分享的平台。教师在此过程中要起到组织、协调、引导的作用。(5)总结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可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

探究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等问题

   一、概念定义   (一)教育资源   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拥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个物质要素的总称。其中人力资源是指学校教师数量、质量和结构的拥有量;物力资源是指学校场地、实验设备和教学设备等物质资料拥有量;财力资源是指各学校经费数量。   (二)城乡二元体制   城乡二元体制具体是指城乡之间平等发展的一种体制障碍,是一种以户籍制度为壁垒,在城市和农村分别建立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机制,造成城乡之间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等不对称的一种制度。   (三)不平等   本文所具体指的不平等是城乡学生群体之间在义务教育阶段所享有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等资源处于不同水平的状态。    二、问题背景   根据教育部2012年和2013年发布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数据,2012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与2011年相比增加132.9万人,增幅为10.54%,农村留守儿童增加70.75万人,增幅为3.22%。   中国的城乡分化造成的城乡二元体制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经济资源占有不平等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地区生源不足,学校数量和质量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   从表1可以看出,除2011年-2012年农村初中学校数量有所增加之外,其余农村学校数量均比往年下降。反观城市小初高的学校数量基本上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表1的统计数据直观地反映出农村所占有的教育资源逐年减少,城市所占有的资源逐渐增多。城市教育需求的增加,引发了城市的教育资源的增加,城乡学校资源不平等被进一步拉大。   城乡教育之间资源不平等体现在教育改革领域的各方面。教育领域中的不平等必定会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最终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乃至社会人力资源结构造成负面影响。    三、问题分析   (一)城乡教育中的教育经费不平等   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性经费占GDP的比重稳中有升。2011年,中国的教育经费投入占全国GDP总量的近4%。但是相比较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的教育性经费支出还是相对较低。   以程方平老师的调查数据为例(见表2),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经费合计为244万元,农村教育经费的80%以上都来源于国家财政补贴。相反,城镇地区的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在总量上远超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   作为教育优势地区的北京,城乡教育经费投入差距如此巨大,那么其他地区城乡教育经费的差距可想而知。   (二)城乡教育中的师资力量不平等   我国城乡教育中的.师资力量不平等主要体现在城乡教师的素质和结构不平等。我国的1205万名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中,农村教师占到80%以上。[5]   农村中的教师队伍相对于城市的教师队伍来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农村教师工作条件艰辛,待遇偏低。我国农村地区学校的分布呈现出小而散的特点。由于农村学校规模较小,教学设备不足,这导致教师人均教学压力大,一个农村教师教授数门课,跨年级教学的情况并不少见。此外,农村学生因家庭距离学校较远,学生往往选择寄宿学校,农村教师就成为学生的生活教师,而微薄的工资却不能为教师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保障。   2.农村教师素质普遍偏低,教学质量落后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决定了农村学校无法给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同样的工资。农村教师学历参差不齐,差距较大,总体素质的偏低往往难以保证农村学生受到与城市学生相同的教育质量。相对落后的教学技能和教育理念严重制约当代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教师的现实情况也让他们难有机会进行培训,以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   3.农村教师流失率大,年龄结构老化。在农村教师队伍中,随着年轻骨干教师涌向城市发展,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年龄断层现象。中高龄农村教师扎根于农村,而越来越多的农村优秀青年教师流向城市。这给城市教育事业带来创新理念和活力的同时,也造成农村因教师断层而出现的教学困境。   (三)城乡教育中的设备资源不平等   从表3中可以发现,全国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器械配备达标率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出依次递增的趋势。在最低达标率的小学中,比例最高的一项数据小学数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学校只占总学校数量的50.75%。最高的高中器械配备达标率也不过80%左右。笔者从中大胆推断:其中20%的不达标学校大部分来源于农村地区。   (四)城乡教育资源不平等的原因分析   1.城乡二元体制阻碍了城乡教育公平。城乡之间以户籍制度为壁垒建立起不同的资源配置体制。城乡之间资源配置的不平等造成城市占据大量的社会资源,而农村则拥有与自身发展需求不相符的资源。经济资源作为教育事业领域的基础性因素,城乡经济配置与占有的不平等直接影响城乡教育中的师资、教育经费和教学设备等资源的不平等。   2.城乡政治地位悬殊,农村难与城市进行平等博弈。为何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没有逐渐拉近,反而呈逐渐拉大趋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政治地位不平等,这导致农村难与城市进行利益博弈。一项有关数据显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有农民工代表31名[7],农民工代表占代表总数的1.04%左右。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49.68%,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32%。[8]   若从全国城乡人口数的比例推断全国人大代表比例,那么农民工代表应占全国人大代表数量的50%左右。然而就目前的情况看,城乡人大代表比例差距还比较大。   (五)相关政策建议   1.合理分配城乡教育经费,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支持。首先,国家不仅应当在绝对量上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也需要在相对量上增加经费投入。农村教育经费更多的是依赖财政性教育经费,而城市的教育性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因此,国家应当鼓励城市学校适当增加学校的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将部分经费转移支付给农村学校,以解决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2.设立农村教师工资标准,健全工资增长和福利待遇保障机制。应当在农村地区制定教师的工资标准,其标准不应低于农村公务员的90%~95%,以此保障农村教师的生活要求。此外,应当在农村中建立健全工资增长机制,激发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农村地区的教育创新。同时,也应当对农村教师的住房、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体制进行完善。   3.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使其适应当代教育发展需要。要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以政府财政支持为基础,以培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为重点培训任务,定期开展培训工作,提高整体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4.建立健全教育设备资源监管制度,合理分配设备资源。针对城乡地区设备资源不均的问题,政府应当加强对教育设备资源的监管,建立起必要的监管制度。设立必要的设备资源引进标准和监管制度有利于遏制学校的攀比之风,将更多资源在农村地区合理分配。

跟着电影来探究埃及千年之谜~

时间的脚步匆匆而过,而留在历史上的印记会深深刻进血脉里。如果说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话,那来自埃及的古文明则让人叹为观止,除了惊奇和神秘好像再没有什么形容词来描述埃及的独特了。刚刚举行完的AIWFF闭幕作为非洲女性的电影节之一,我自然不会错过,跟着埃及电影来一趟文明之旅的绝佳机会。 回来的时候也认真的准备了这份清单带你走埃及,如果说横向上的将历史大事件穿成时间轴你没有兴趣看的话,那不妨试试以文化做主线,电影为辅线,将整个地区好好的“赏玩”一番。 这幅图是当时古埃及的地图,沿着尼罗河冲刷着两岸留下肥沃的土壤,从而进行了农耕生活,而文化的起源正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产生的。作为最早的文明之一,这里的故事也经常被人们传颂。 从北边的三角州向南捋,顺着尼罗河水流而下,看看被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浇灌的土地上带来了什么样的文明。 这图中展现了尼罗河两岸的群落构成,同时又跟各个遗址的修建处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 从尼罗河顺流而下,我们可以乘坐《埃及艳后》中的巨轮观看两岸的风景。而如今,您可乘坐小只游艇或者豪华游艇一览美景~ 这是1963版伊丽莎白.泰勒(埃及艳后)所乘坐的船,除了强烈的异域风格以外金色的船身也将艳后的奢华现露无疑。 坐在游艇上想想自己跟当年的艳后一样,坐船达到罗马帝国,那种压倒性的气势和奢华也别有一番滋味。 乘坐小游艇的必经之处 换种方式游玩能体会到不同的乐趣~ 关于尼罗河电影就不得不提一下《尼罗河惨案》想着本是一次浪漫奢华的旅游,却因扑朔迷离舐血的连凶杀,使整条游船几乎变成“死亡之旅”。而船上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豪绅、名媛、没落贵族……等形象也进行了深入的刻画。用一个故事将不同的人串联起来,并在追凶的过程中将疑问一一解开。与其故事结构相似的还有评分甚高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两个可以对比来看。 而我们为追寻阿加莎的足迹,下榻了她写下了《尼罗河惨案》的老瀑布酒店, 大金字塔向来都是各种大片的最爱场景之一,光是好莱坞大片有金字塔片段的就不再少数,其中最深刻的便是《变形金刚》系列,片中人们将金字塔的顶端作为一个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可见埃及的三个金字塔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金字塔内部构造,可惜当年盗墓猖獗再加上环境的恶化,有些部分被损毁,但我想先不管它开不开放就算有各种凶猛的物种“看守”也挡不住大家的好奇心。 曾经获得奥斯卡提名并得到众多大奖的《埃及王子》(动画片)就将大部分场景设置在沙漠中与各个有金字塔存在的空间内。 这还不止经典影片《埃及艳后》系列在寝宫的修建方面也相对考究的还原历史。而在电影《木乃伊》中金字塔被赋予了更多的威严和神秘。 《木乃伊》1 《木乃伊》2 如果说除了大金字塔,还有什么最能代表埃及~那无非就是狮身人面像了。它在电影中出现的频率不亚于大金字塔,或者说有大金字塔的时候一般都有它的存在。 古埃及法老雷吉德夫根据他父亲胡夫的肖像建造了狮身人面像这座纪念碑,把其父看做是太阳神拉。这也属于雷吉德夫的宣传手段之一,为了恢复人们对这个王朝的敬畏。此像高二十米,长五十七米,面部长约五米,头戴“奈姆斯”皇冠,额上刻着“库伯拉”圣蛇浮雕,下颌有帝王的标志--下垂的长须。 古老的神兽:Centaur, Gryphon, Siren, Sphinx, Chimera 在这里要推荐一部电影《法老与众神》,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用非常直观的手法阐释了里面埃及著名的“十灾”。 青蛙灾 蝗虫灾 苍蝇灾 血水灾 泡疮灾 畜疫灾 在上帝降下“十灾”之后,埃及陷入黑暗与混乱,而遵行上帝之命的摩西与自诩为神的拉美西斯在也渐渐走向对立的局面,摩西率领四十万名希伯来人展开不朽旅程,逃离埃及与致命灾祸。 在上一个冰河时期,撒哈拉还不是一个沙漠,气候类似于东非,在沙漠地带发现了大约有3万幅古代的岩画,其中有一半左右在阿尔及利亚南部的恩阿杰尔高原,描绘的都是河流中的动物,如鳄鱼等。同时也发现过恐龙的化石。但撒哈拉自从公元前3000年起,除了尼罗河谷和分散在沙漠中的绿洲附近,已经几乎没有大面积的植被存在了。 但凡是战争片沙漠景似乎是最好的选择,因此《木乃伊》、或是战争大片通常会选择撒哈拉沙漠的边缘地区,真实性更高。 对文化的探索是生生不息的,同时当展现方式多种多样,我们会有更多的渠道去拓宽视野熟悉周围事物,电影绝对是一个比较轻松的方式,可要是真的想身临其境去感受生活之美,不如跟着电影走一趟吧! 埃及专场还有连载哟!预知详情请听下回分解!

食品安全在食品工程质量中的重要性探究: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摘 要】本文将通过对食品质量中食品安全的现状进行简要的探讨,进一步分析食品安全隐患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强调了食品安全要注意的问题,提出如何增强食品安全的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工程;重要性      一、食品质量中食品安全的现状   1、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残余量严重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农药也不断的翻新出现,并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生产之中,以致许多庄稼都或多或少存在农药残留问题,有的甚至严重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严重威胁着并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2、动物制品中的各种激素严重超过国家的规定标准   因为动物生长激素可以使动物生长速度加快,以缩短生长期,使农场职工和企业在更短的时间和更低的成本生产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效益。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肆意滋长,乱加使用各种激素。这类牲畜和家禽对广大人民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隐患。   3、各种添加剂严重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   科技快速的发展使各种食品添加剂应运而生,适量地使用添加剂可以使食物更美味,甚至更好看,这样可以增强人们的食欲。但是,使用添加剂如果过多的的话,不但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还会危害人们的身心。目前,许多不法商贩为了使食品的表面看起来好看,违法的使用各种食品色素,添加剂等,这些食品的添加剂和色素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   4、严重污染的生活环境状况   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统一,共共同进步,但随着人们走“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于是,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时候,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受到发展经济而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特别是向自然环境中排放的各种污染物,使灌溉用水和人畜饮水都受到污染结合破坏,重金属污染特别的严重,这些重金属(如铅,镉,汞)能使人和动物的肾脏和神经系统损害。这些风险的来源,使产品在市场上,总会有安全性的问题存在,因此从目前看,我国的食品安全质量状况令人担忧。   二、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1、微生物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微生物污染是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包括细菌污染、病毒污染和真菌污染三个方面。1990以来年发生食物中毒的事件表明,微生物食物中毒在各类食物中毒病原菌中毒事件中占在第一的位置上,占40%左右的数量份额的食物中毒事件。在食品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的过程中,在这些过程中都很容易导致微生物污染食品。   2、使用化学性物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目前,食品安全中的生物和化学污染物的食品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存在着巨大在威胁和危害,这种方式的食品污染已成为一个非常受人们关注的问题。鉴于此,各国的政府相关部门都已经出台了停止生产和使用化学农药剧毒的规定,中国也陆续禁止了一部分农药的使用。然而,国家食品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的检验结果表明,已禁止使用的高毒农药的检出率确仍然存在。   3、环境污染问题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据相关资料表明,85%至90%的人类肿瘤的引起为环境因素影响所致。通过集中的食物链富集,从食物中摄入对人类多种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人类健康。近几年以来,因为工业废物和城市垃圾的胡乱排放,工业和城市废水不按相关的标准排,致使我国的大部分的河流和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这样严重导致各种有毒物质在动植物的体内造成富集,最终还是导致了食品的污染,影响着人类的健康问题。   4、食品生产的管理水平低和规模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和增长异常的迅速和活跃,涌现了一批生产食品标准规范和实例强大的企业,但这种企业的比例仍然很低。在国家质检总局的相关的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的规模和管理水平都相当的低。食品相关企业的规模小和食品的管理水平低,也是影响食品质量中食品安全和卫生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食品质量中食品安全要注意的问题   1、保证食品原料安全   在过去的大多数的食品安全事故中,通过相应的调查我们发现,究其原因往往是原材料中含有的有害物质最终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如何有效的检测出和消除农业原材料中的残留农药,以及动物中兽药残留,还有重金属污染和非法添加到动物中的各中添加剂,已成为我国当前食品生产商主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之一了。   2、合理使用各种食品添加剂   中国食品添加剂的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还处于发展阶段,有些食品安全的标准和规定还需要及时的改进和创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就如何在研究、开发和生产更绿色的食品添加剂,确保食品更加健康和受人们喜欢,这是国内外食品生产厂家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3、从供应链整体角度考虑来保证绿色食品   现在,控制食品安全不仅是在食品的生产过程中,而更应该关注粮食作物的物流环节(包括加工、包装、储存和运输等),已被越来越多的食品生产企业和零售商关注。只有真正实现食品供应链的有效的来源和依据,才能充分的提高粮食物流管理技术和水平,保证食品安全和质量,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信誉。   四、如何增强食品安全的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1、生产者   1.1质量就是生命,这句话往往是食品企业经常要挂在嘴边的声音。但这句话也往往让消费者痛彻心扉。为了让人们能够随时吃到放心的安全的食品,生产商必须先建立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意识不乱是在加工或者生产食品的过程中,说到底,食品的生产者才是食品的第一人安全生产的负责人,生产商要时时刻刻强化质量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保证食品安全。   1.2此外,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和员工都要不断的接受每年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科学知识和行业规范,以及其他方面食品安全的道德和伦理的集中培训和教育,在意识上和行动上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1.3加强食品企业内部食品安全的质量管理制度,保证和提高食品质量生产产品或食品质量的研究,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检测,处理和信息反馈及其他食品安全的活动。   1.4更新设备,创新生产食品的方法和充分的利用新设备和新工艺,减少人工食物链的污染和破坏,从而达到减少不必要的食品污染。   2、消费者   2.1消费者在采购食品的过程中要看看食品经营者是否具有相应的食品经营许可证,主要经营机构的资格是合法的。   2.2此外,消费者还应掌握一些确定的食品安全的包装和食品质量的一些方法。消费者在选购食品的过程中要选择那些食品包装完好、具有生产日期、有效日期。   2.3购买肉类产品,最好到放心店和具有长期信誉的食品店购买。   结语   民以食为天,食品质量的安全问题是一个不仅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加大对食品检测检验的开发和研究以及应用,从源头上加强对食品原材料、生产加工的具体过程中、食品的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程序中,做好相应的外部监督检查规范和内部自我监控调节。只要我们从每个环节都做好了、落实了,一定能做好食品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苏越.食品安全及其影响因素探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   [2]孙美玲.质量管理在食品安全中的重要性[J].广西轻工业,2007.   [3]徐万清.浅谈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J].科技创业家,2011.

建筑工程建设中的节能施工技术探究?

一、建筑工程建设节能施工的意义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主要的作用是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建筑的有效性建设。目前我国存在一定的能源危机,节能施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能源的使用,以此凸显建筑领域拓展的经济增长点。在建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节能施工的作用,可以促进我国的建筑行业的良性循环发展,还能平衡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对于缓解目前爆发的能源危机有一定的效果。由于建筑工程涉及的范围较广,分布的学科领域较多跨度较大,属于一种综合性较强的体系,主要包括物流学、力学、建筑学、生物学以及化学等学科,还有一些人文学科比如经济学等。节能施工技术囊括许多的专业的知识,其技术类型也较为复杂,发展这项技术有利于带动社会各方面建设的科学性,对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二、目前建筑工程中节能施工技术的主要应用(一)太阳能技术的利用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太阳能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在社会中被广泛的运用。它具有清洁环保以及可再生的特点,还有着零污染、零排放、零消耗以及循环使用的优势,并且获取方式较为简便,同时对于缓解能源危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太阳能技术主要是指将太阳能转化成能源进行综合性的利用,在建筑建设过程中,太阳能为建筑工程提供供暖能源以及照明等作用,同时还取得了较好地节能效果,利用太阳能技术为建筑发电等,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能源的危机。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利用顶层充足的太阳光照,安装大面积的太阳能电池板,构建一个太阳能发电系统,将电池板吸收的太阳热能转化为动力存储在电池板中,然后连接电路,为建筑的提供使用的电能,以此节约城市的电力供应,减少煤量的使用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目前在建筑工程中普遍使用的是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能为人们提供所需的热水,节约了电能的消耗,达到一种良性的循环。(二)建筑采光节能施工技术对于建筑采光方面实施节能技术主要是通过科学的方式有效地利用自然光线,以此达到照明的目的,节约建筑照明的消耗,其利用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传统意义上的采光技术属于最为直接的方式,通过侧面进行采光,是人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其主要受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采取直接利用方式时要求建筑的窗户朝外向方向开设,但是收到空间的限制,不容易实现。采用间接地方式进行采光,要求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将采光窗户设计在光线较为不足的封闭式空间里,这种方式一般不受光照角度变化的影响,相较于直接利用的方式,间接采光在光线效果上要略强一些,同时间接采光还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提供自然光线,以此减少照明的能源消耗,达到节能的目的,因此,这一技术在目前我国建筑设计中被广泛的使用。(三)风能技术节能施工风能在本质上跟太阳能一样,属于自然能源。其污染小且能可持续利用。同时也具有零污染、零消耗、零排放等特点。现代化建筑中,一般有专门的空气质量净化装备,其耗能较大,可以采用的风能实现自然通风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建筑物内的空气质量,减少机械通风带来的能源消耗,提高了建筑的节能效果,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一般采用设计门窗的方式实现自然通风,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的构造,整体的布局以及室内各种空间构造上进行详细的规划,并且还要综合考虑周围的绿化环境以及地理位置,寻找最佳的通风点,优化结构设计才能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建筑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热力学的效果,将通风的入口设置在建筑的顶层,加强通风的效果。现代部分大型的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安装了风能发电的装备,在起到通风效果的基础上实现节约照明节能的目的。(四)建筑保温方面的节能技术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地发展,人们对于冬暖夏凉的要求逐渐得以实现,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建筑进行保温的节能技术主要是通过安装保温层来隔绝热能的渗透,进而达到保温的目的,其方法主要包括正铺和反铺两种施工手段,正铺方法是将屋面板与防水层之间放置保温材料,反铺法是在防水层上面铺设保温层,一般建筑工程施工中利用正铺法的手段较少,因为耗费的建筑成本比较高。对于建筑进行保温技术施工有利于减少供热能源的消耗,达到节能的目的。综上所述,我国建筑工程中多种节能施工技术有利于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目前我国正处于能源稀少的一种大环境中,节能技术需要继续的进行创新发展,为我国建筑可持续发展做出有力的技术支持,总体上看,我国的技术应用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同时与世界的建筑行业接轨,不断地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丰富建筑的多样化施工,实现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怎么更好地做好少儿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探究能力与思维?

让孩子平时多和别人一起学习,让孩子多看些课外书,带着孩子去博物馆看一下,放假的时候和他在一起玩,和孩子一起去探究一些事情,这样就可以。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艺术的探究]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

  摘 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教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构建有效课堂,教师就要“会问”,“问”得有价值,“问”得得法,能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我们探索“问”的技巧,让课堂教学展现出更多的精彩,更多的灵感!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艺术;提问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6-00-01   教学离不开设问答疑,所有的教师都会以此来展开教学,所有的学生也都是通过探讨问题而增长学识。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认为,教师要揣摩学生不宜领会处,“于其处提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这些经典名言,启发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问,要“会”问。   一、“提问”要有价值。   提问很重要,但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提出诸如“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行不行”或是诸如作者是谁,是哪国人或哪个朝代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就是让学生选择或填空,学生一看就会,无需动脑思考。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应当是贴合教材, 围绕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知识素养提高的问题。   于漪老师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孔乙己。”于老师接着问道:“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于是于老师又紧问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也没有?”这个问题有点“反常”,学生陷入了沉思。“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也没有?”这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其实却隐藏着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悲剧的根源,关系着对课文主旨的把握与理解,有着很重要的分析解答价值。而且,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迫使学生认真研读课文,继而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   二、“提问”要得法。   如何才能提出有价值、有新意的问题,促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呢?笔者仍然结合《孔乙己》教学,来具体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1、在平淡处设问。   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中有这么一句话:“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学生很自然地会从中捕捉到这样的信息:孔乙己生活邋遢,穷困潦倒,懒惰等等。至此问题好像已经得到解决,如果没有过多注意,可能就一晃而过了。可是这样的理解太过表面,这样的思维也过于肤浅,学生并未把自己真正地融入到文本中去。如果在这基础上再仔细推敲一下,就会产生疑问:孔乙己为什么会如此青睐这件“长衫”呢?他舍不得、放不下的真的是这件“长衫”吗?这个问题就会激起千层浪,打开学生的思维。   教材中类似的内容,数不胜数,假若我们能在浅处深问,在更深层面进行思考,就可能会品味出其中的微言大义,体会出作者的独运匠心。特别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细节描写,就像藏在绿叶丛中的花朵一样,需要你扒开绿叶,才能显露出缤纷的色彩。   2、在比较中设问。   运用比较法去解读文本, 抓住事物的联系,打开思想的闸门,在看起来相同的地方看出相异的内容,在看起来相异的地方看出相同的内容来,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就不言自明了。如果从此切入,设置问题,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通过比较,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就能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无论是对教学任务的完成,还是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矛盾中设问。   课文最后一句话是“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李镇西老师在执教《孔乙己》时,就抓住了 “大约”和“的确”这对自相矛盾的词设置了“孔乙己最后究竟死没死?”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四两拨千斤,这一问题的解答,帮助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小说的人物命运、人物性格以及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等的文本的理解,而且认识深刻。   不仅如此,李老师还从此出发,进一步地引发开来,设置疑问: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什么?孔乙己究竟有什么样的遭遇?他面临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些发散而来的问题,都依托于上面的设问。举一反三,一通百通,效果极佳!   三、要“问”存留白。   中国画布局很讲究留白,这些空白不是作者无物可画,而是有意为之。课堂教学也应如此,也要追求“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经常出现一些不留白的弊端,集中起来,主要表现在问题多而滥,答问时间短而急,回答内容简而死。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教学设问之“留白”。   1、问题留白。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苏,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这段朴实无华的话,可以作为叶老的名言“从教到不需要教”的注脚。设疑的目的,不是为了将所有发现的问题倾倒给学生,以讲代学,从头包到底,而应有所选择,无论是问题内容还是问题表述。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设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帮助学生自己深入理解课文,促进学生自己语文素养的提高,从要教到不教,走向独立学习。   2、时间留白。   教师激疑,学生生疑后,学生会思考,会质疑,谈看法,提见解,比较分析,判断推理,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千万不能因赶进度,急于让学生作答,而丧失让学生积极思维,施展才智的良机。   3、答案留白。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的意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切不可搞教师一言堂,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取代学生的感受,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抵制学生的个性。只要不是脱离文本,能自圆其说的回答,都应予以支持和肯定。   一个“会问”的教师,能够引领着学生的思维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一个“会问”的教师,能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我们探索“问”的技巧,让课堂教学展现出更多的精彩,更多的欣喜!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人教版初三语文教材   [3]、《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模式探究|建筑节能工程施工验收规范

  【摘 要】建筑能耗究竟有多大?不用算细账,我国建筑耗能的数字就非常惊人。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使用的钢材、水泥等建材的生产能耗占16.7%。两项相加,约占总能耗的一半。因建筑能耗高,仅北方采暖地区每年就多耗标准煤18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70亿元。   【关键词】建筑;节能技术;工程施工;措施问题   一、建筑节能   所谓建筑节能,今天它的含义比字面上的意思要丰富、深刻得多。自1973年发生世界性的石油危机以后的20年来,在发达国家,它的说法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就叫“建筑节能”;但不久改为“在建筑中保持能源”,意思是减少建筑中能量的散失。近来则普遍称作“提高建筑中能源利用效率”,也就是说,并不是消极上的节省,而是从积极意义上提高利用效率。在我国,现在仍然通称为建筑节能,但其含义应该进行到第三层意思,即在建筑中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因此,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工程设计和建造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用节能型的建筑材料、产品和设备,提高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空调设备的能效比,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的采暖、制冷、照明能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它改变了建筑物传统的构造形式,使之具有保温隔热的性能,从而在减少或不用电、气的时间、频率就可以满足舒适的需要。建筑节能方法有在建筑体形、布局、朝向、间距和围护结构的设计上采取适合地方特点的措施以实现节能的建筑节能方法。如提高围护结构墙体,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及门窗的保温性和气密性;提高楼地板、分户墙、隔墙保温隔热性能。   二、建筑节能技术措麓   (一)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墙体采用岩棉、玻璃棉、聚苯乙烯塑料、聚氨酪泡沫塑料及聚乙烯塑料等新型高效保温绝热材料以及复合墙体,降低外墙传燕系数。采取增加窗玻璃层数、窗上加贴透明聚醇膜、加装门窗密封条、使用低辐射玻璃(bw-E玻璃)、封装玻璃和绝热性能好的塑料窗等措施,改善门窗绝热性能,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的热传导。   (二)能源系统节能控制技术。采暖空调系统的控制技术是对既有热网系统和楼字能源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实现优化运行节能控制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三种方式:VgVV(变水量)、VAV(变风量)和VIIV(变容量),其关键技术是基于供热、空调系统中“冷(热)源一输配系统一末端设备”各环节物理特性的控制。   (三)热泵技术。热系技术是利用低温低位热能资源,采用热泵原理,通过少量的高位电能输入,实现低位热能向高位热能转移的一种技术,主要有空气源热泵技术和水地)源热泵技术。可向建筑物供暖、供冷,有效降低建筑物供暖和供冷能耗,同时降低区域环境污染。主要包括末端热量可调及热量计量装置,连接每组暖气片的恒温阀,相应的热网控制调节技术以及变频泵的应用等。可实现30%。50%的节能效果,同时避免采暖末端的冷热不均问题。   (四)新风处理及空调系统的余热回收技术。新风负荷一般占建筑物总负荷约30%-40%,变新风量所需的供冷量比固定的最小新风量所需的供冷量少20%左右。通过全热式换热器将空调房间排风与新风进行热、湿交换,利用空调房间排风的降温除湿,可实现空调系统的余热回收。   (五)独立除湿空调节电技术。中央空调消耗的能量中40%-50%用来除湿。冷冻水供水温度提高1Y,效率可提高3%左右。采用除湿独立方式,同时结合空调余热回收,中央空调电耗可降低30%以上。我国已开发成功溶液式独立除湿空调方式的关键技术,以低温热源为动力高效除湿。   (六)各种辐射型采暖空调末端装置节能技术。地板辐射、天花板辐射、垂直板辐射是辐射型采暧的主要方式。可避免吹风感,同时可使用高温冷源和低温热源,大大提高热泵的效率。在有低温废热、地下水等低品位可再生冷热源时,这种末端方式可直接使用这些冷热源,省去常规冷热源。   (七)建筑热电冷联产技术。在热电联产基础上增加制冷设备,形成热电冷联产系统。制冷设备主要是吸收式制冷机,其制冷所用热量由热电联产系统供热量提供。   (八)相变贮能技术。相变贮能技术具有贮能密度高、相变温度接近于一恒定温度等优点,可提供很高的蓄热、蓄冷容量,并且系统容易控制,可有效解决能量供给与需求时间上的不诬配问题。   (九)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太阳能一体化建筑是太阳能利用的发展趋势。利用太阳能为建筑物提供生活热水、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调,同时可以结合光伏电池技术为建筑物供电。   (十)建筑能耗评估方法。以整座建筑物的每家每户建筑能耗为出发点来评价建筑物的热性能。为房地产商和用户在开发、购买和使用节能建筑和建筑设备时提供节能信息服务。   三、建筑节能工程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应迸一步鼓励替代墙体材料和高效绝热材料的研发和系列化生产(如相变潜热高的相变蓄热材料),因为单靠现有绝热材料加厚保温层来实现建筑节能指标已不现4实。   (二)用于集中采暖系统的户用热表、温控器应提高国产化率,因为使用量大,应达到优质低价,使其尽快进入量大面广的新旧居住建筑当中。   (三)用于住宅室内节能型新风换气系统(传质不传热)或节能型换气阀也应考虑性价比,简单适用,随着外门窗气密性能的提高,应解决好换薪风与节能的矛盾。   (四)对于几种国家行业标准推荐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在经过大型耐候性试验检测后,其各项强度性能指标和抗老化性能降低值是多少,在使用期间一般维护条件下,能否经历25年以上的使用年限,有关部门和企业应提出更可靠的数据和资料。因为我们测算节能的经济效益时,保温系统的使用年限是一项重要的指标。   (五)现在市场上常用的保温绝热材料除了矿C岩)棉制品和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以外,其他如聚苯板、现场发泡聚氨酯的防火性能较差,因为有火灾时,这些材料不仅被破坏,而且由于这些材料燃烧产生的次生灾害是很大的。   (六)对于既有住宅的节能改造工程,是涉及量大面广、百姓安居工程的一个重要举措。   (七)积极推广和鼓励错峰用电措施和用电设备,如相变蓄热电暖气的开发和使用,冰蓄冷和盐蓄冷的公共建筑空调错峰蓄冷装置,在保证设备安全使用的前提下,推广使用燃气热水器系列产品,首先可以降低冬夏季的峰值用电负荷,储存和利用谷价电能,对于供电企业可以调峰用电,对住户也可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八)夏热冬冷地区节能较为复杂,多数地区为冬季湿冷、夏季湿热,外门宙洞口面积偏大,这一地区的节能措施除了提高围护结构的传热阻和热惰性指标外,应多考虑一些构造措施,还应继承一些传统的防热、保温的办法,达到节约一次性能源的目的。   总结   经过认真研究,大家认为,我国建筑用能的范围,应该与发达国家取得一致,即建筑能耗应指建筑使用能耗,其中包括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炊事、照明、家用电器、电梯等方面的能耗。在国际上,它是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能耗并列,属于民生能耗,一般占全国总能耗的30% -40%左右。由于建筑用能关系国计民生,量大面广,节约建筑用能,是个牵涉到国家全,影响深远的大事情。   【参考文献】   【1】赵键.建筑节能工程施工手册【J】.北京市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2003   【2】孙宝.简明建筑节能技术【J】.中国建筑研究科学院.2009.6

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小论文

同求~~

影视剧中植入式广告的营销模式探究目的和意义

目的是提升广告产品售卖转化率,意义可以搜集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喜好特征。影视剧中植入式广告的营销模式探究目的和意义分别是提升广告产品售卖转化率、可以搜集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喜好特征。因为植入式的广告营销可以更好地触动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而通过这种方式的营销模式可以搜集到很多不同客户群体的消费习惯,用于下次研究调研开发对标市场的新型产品。

探究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方法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开发和利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现,尤其是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最为明显。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强度大规模开发阶段。面对沉重的环境历史欠账和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发展态势,环境问题尤其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所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因此,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主要是通过调查和评价,摸清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查明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危害,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整治矿山环境、恢复与重建矿山生态、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等提供基础科学资料和依据。   1、 确定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的重点内容   1.1矿业活动引发的水资源、水环境变化,包括地表水漏失、地下水资源枯竭、区域水均衡破坏、水质污染等。   1.2矿业活动对土地资源、土石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包括改变土地利用现状、地面变形、土地荒漠化、土石污染等。   1.3矿业活动引发地面隆起、沉降变形、山体开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情况。   1.4矿业活动对重要工程设施、房屋、厂矿和自然景观的影响和破坏情况。   1.5矿山建设工程和设施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及其危害程度。   2、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价   在充分查明评价前矿区存在的各类地质环境问题,包括地下水资源枯竭、地表水漏失、土地资源破坏、土石环境污染、崩塌、滑坡等,在规模、发育程度、危害对象和生产原因的基础上,对其影响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价。   2.1充分掌握评价区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地下水、工程地质等基础条件,查明评价区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的种类、规模、特征、发育程度,查明与相邻矿山矿业活动的相互影响特征与程度。   2.2针对各种地质因素在不同局部区域的差异性和复杂性,要做到较为精确的评价,需将整个评价区域划分成若干个评价单元,统一评价单元在地质环境条件方面具有一致性,而不同的评价单元之间应具有可比性。   根据各个小区域的具体地质环境条件,分别赋予所选定的评价指标以不同的属性,然后在根据这些属性进行区域评价。可采用三角形剖分法、正方形网格划分法和不规则多边形网格划分法。   2.3依据具有针对性、简明性、普适性、数据易取性、指标可量化和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对评价区基础条件基本指标进行选取及数据标准化处理,确定地质环境评价指标权重。   2.4建立数学模型(指数模型、概率统计模型、模糊数学模型和灰色系统模型)选用评价区各种矿山地质环境要素的各种质量参数和定量化指标,定量评价环境质量的优劣以及预测人类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   2.5根据数学模型的评价结果对评价区进行现状评价影响程度分区。   2.6评价现状条件下评价区的地质环境质量情况、地质环境抗干扰的能力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难度。   3、 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价   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矿山类型和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确定的开采范围、深度、规模和采、选、冶方法,废弃物处置等,结合评价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变化特征,预测新一轮矿业活动可能产生、加剧的地质环境问题和矿山建设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对其发展趋势、危害对象、影响程度和恢复治理难度进行评价。主要包括预测矿业活动可能引发和加剧的地质环境问题的种类、规模和原因以及其危害对象和危害程度,并对在本轮矿业活动结束时总体地质环境质量情况进行评价,对矿业活动引发的各种地质环境问题做出恢复治理难度分析。   4、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根据现状评价、预测评价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分区,在此基础上对矿区地质环境总体影响程度做出综合评价结论,进行矿山建设适宜性评价。

急求《论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探究式教学》的论文

论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摘 要】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训练学生对视觉媒体的感受和审美评价能力。小学生对美术的欣赏能力,教学上主要是从欣赏课上的内容进行学习的,其教育功能自不待言,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也就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怎么更好地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能挤进主动参与进来,就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关键词】小学美术;美术教学;美术欣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只是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美术教学在不是单纯为了培养美术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美学素养: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遵循这一宗旨,笔者对美术欣赏课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一、发挥学生主体,进行启发诱导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我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美术欣赏课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学习上的一个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陈旧,使学生上欣赏课味同嚼蜡,兴趣索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是欣赏课要解决的第一个难点。这时教师的“启发诱导”至关重要。在要学习新课之前,我总是要上一节预备课,对将要学习的新课作一个精彩导入。导入的方式要视所授的内容而定,如我在教欣赏课《有趣的童话神话人物》时,我先问:“同学们看过哪些童话和神话故事呢?是看故事书还是动画片?对故事中的人物的印象和故事情节还记得吗?能不能说一说自己对看过的童话和神话故事的感受呢?”此时,同学们的兴趣立刻高涨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兴致勃勃地谈论着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我便趁热打铁,宣布下一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布置预习题。如欣赏《外国优秀美术作品》预备课时,我先问学生:除了我们的祖国之外,你还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国家?这些国家你了解多少?接着教师再展示一些优美风景的图片或外国人民生活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自学,进行导自主探究   以前欣赏课的一大弊端就是学生在没有充分观察、感受一幅作品时,教师的讲解就已经开始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课前预习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参悟作品,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开始,预习题也是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的精心设计的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在讲解形体结构、色彩、物体的大小和构图等知识的时候,不把基础知识当成“紧箍咒”,而是采用引导启发的现代化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创造,把隐藏的潜能发挥出来。让孩子画其所知,而不是画其所见,鼓励学生勇于想象,善于想像,让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学习,寻找更生动有趣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使绘画变得更有趣,内容更丰富,作品更充满活力。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做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进发展。 创造想象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要引导学生培养一双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提高创造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  三、倡导合作讨论,进行适时点拨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要欣赏的作品有了一定的感受,这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小学生感受的审美成份和质量虽然是有限的、低层次的,但确实是他们的亲眼所见、亲身所感。  (1)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大的心理空间,做到“三不要”:①不要以“成人视角”来审视学生的表现;②不要不顾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语言能力,用过于理性化、专业化、成人化的书面语对作品进行分析、评点;③不要教给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和感受,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形式的展现中都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和感受。也就是说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更为宽松的心理环境。   (2)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做到“三让”:让学生多看,让学生多说,让学生多讨论交流。学生通过交流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对作品独到的见解和鲜活的思维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也知道了自己的感受与别人的感受存在的异同,教师再适当地对作品的含义和与此对应的形式作一些规范的理性分析,从而让学生个体感受与群体感受达成“共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培养。  (3)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多的欣赏视角,教师做好两个方面的点拨:一是教给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一幅作品不要孤立的去分析,可以把同一时期、同一画派、风格近似的作品作比较欣赏;也可把不同时期、不同画派、风格迥异的作品作比较欣赏等等。二是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高度的赞扬、热情的鼓励,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评价标准。   四、指导课后练习,及时巩固内化  现有小学美术教材中,美术欣赏课都没有课后作业或者练习,知识得不到巩固,加之欣赏课课时又少,学到的知识很快就忘记了。所以,在教学中,我给每节欣赏课都设计了不同类型的课后练习。  学生在年龄、性格、修养、阅历、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因此,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利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如《奇妙有趣的脸谱》欣赏完后,我要求同学们每人自己动手画一种谱式的脸谱,并做成脸谱面具或脸谱挂饰,作业的难度不大,且同学们又极有兴趣,对所学到的脸谱知识进行实际的运用,既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一个单元的欣赏课学完后,来一场知识竞答,针对这一单元的内容设计一些问答题,让学生抢答,同学们在互相抢答中,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内化。  参考文献:  [1]王大根著《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钟启泉主编.《课程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01年版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

主题单元标题 《浮力》作者姓名 姚 继梅学科领域(在学科名称后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思想品德语文数学 体育音乐美术 外语 物理√化学生物 历史 地理信息技术科学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其他(请列出):适用年级 八年级所需时间 5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浮力》这一主题单元,是初中物理力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位于八年级物理下册的第十章,它是继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九章《压强》知识的延伸,第七章力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为同学们认识和描述浮力打下了基础;第八章学习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来判断物体的浮沉;而第九章液体压强的学习为学生分析浮力的产生原因奠定了基础。它综合了前几章的力学知识于一体,不难看出本章的重要性,也是力学知识的难点部分,因此本章是对初中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与深化。本主题单元中包含了三个专题。专题一《浮力》:重点让学生认识浮力并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是下一专题探究的序曲,通过两个影响浮力的因素的探究,推想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有一定的的关系;专题二《阿基米德原理》重点让学生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即F浮=G排,从而推导出F浮=ρ液gV排,验证第一专题中的探究结果;专题三《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重点为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来分析物体的浮沉状况,并能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科理念。 本主题单元的学习重点: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本主题单元的学习难点: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运用物体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本主题单元学习方式:以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研究性学习为主预期学习成果: 1.认识浮力,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小组完成一份“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要素有关”的实验报告单。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小组完成一份“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报告单。 3.会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能够介绍轮船、潜水艇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 5.能够上网搜集有关我国航母、潜水艇的知识,全班同学交流成果。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小学科学探究蜡烛在容器中燃烧时间长短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猜测:和空气的多少有关。器材:三个大小不同的玻璃杯,三支蜡烛,火柴。步骤:1、用火柴点燃三支蜡烛,竖放在桌上。 2、用三个大小不同的玻璃杯盖在蜡烛上。现象:小、中、大玻璃杯里的蜡烛先后熄灭。结论:容器中的空气越多,蜡烛燃烧时间越长。(和空气的多少有关。)

六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探究馒头发霉的条件,在什么条件下不发霉

六年级科学实验报告探究馒头发霉的条件,在什么条件下不发霉由于各种细菌、霉菌等微生物,接触到食物,并依附其上利用食物中的养分,发育、繁殖.期间会产生很多的生长代谢产物,产生各种各样的味道,如酸、臭等等.因此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馒头发霉是微生物大量繁殖的结果.馒头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霉?馒头在潮湿环境中容易发霉.对此进行了探究,实验过程如下:一取新鲜的馒头,切成边长约2cm的馒头小块若干,在空气中暴露30分钟;二取2块切好的馒头小块放入烘箱中烘烤2分钟,冷却备用;三取2只培养皿,分别标记为A、B,然后作如下处理:得出结论:馒头在干燥环境中不容易发霉。

初一科学实验报告(自然现象)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300字)

看你怎么想

科学探究实验报告的具体格式

1.研究的问题2.假设3.研究计划4.实验材料准备5.观察过程和实验记录6.实验结果分析7.研究结论.

亲子科学探究小实验报告单怎么做

亲子科学探究小实验报告单做法如下:1.用水让牙签变身小星星,准备材料:牙签、吸管、一杯水。实验步骤:把每根牙签掰成v形,注意不要把牙签掰断。把牙签拼成下图中的样子。把吸管插入杯子,吸取少量的水。把水滴到牙签的中间,牙签慢慢散开,变成了五角星的形状。2.实验原理:这个实验利用了水的张力。由于牙签由木质纤维构成,沾水后断裂处会吸水,所以半断掉的牙签会有重新伸直的倾向。同时,水的表面张力扩开了被折断的两半牙签,因此,拼合的牙签就变成了五角星了。3.牛奶中的彩虹准备材料:牛奶(最好用过期的噢)、色素、洗洁精、棉球、盘子实验步骤:将牛奶倒进盘子里,色素滴在牛奶上,不同颜色隔开放。把棉球粘上洗洁精,放入牛奶中央。牛奶便和色素一起散开了。4.实验原理:因为牛奶密度略高于色素,所以几种色素加入后可以短暂漂浮在牛奶表面。因为洗洁精是分子比较活泼的液体剂,加入洗洁精后,分子运动会快速扩散,从而带动色素的扩散。5.三原色“变色”实验,准备材料:玻璃杯、无纺布、颜料实验步骤:在三个玻璃杯中倒入水,分别加入红色、黄色、蓝色染料,把无纺布如图所示放进杯子中。实验原理:红色,黄色,蓝色是颜料的基础色,其他所有的颜色都可以通过这三种颜色调出来。

小学美术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每个人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在美术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化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找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采取创造性的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急需一大批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方式,已成为各国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反思传统的美术教学,多年来一直强调学科本位,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理解,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忽视了学生的探究,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学生只能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小学美术教学在人才培养上既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又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美术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提高美术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小学美术教学如何挣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展开新的学习方式呢?探究性学习能否成为小学美术教学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呢? 本文从小学美术教学现状入手,分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提出应该把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方式,挖掘学生的探究创新潜力作为美术教学的核心。本文从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角度着重阐述了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小学美术今后重要的教学方法,阐述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阐明了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深远意义。同时,还就探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及其与美术教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美术教学的实际提出了小学美术探究性学习的设计、指导策略及评价方式,设制了《课堂教学评价表》、《主题探究性学习评价表》,最后还设计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案例。 本文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调研法、比较法、理论阐述法、案例法,实践验证法等。

生命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应遵循的3项原则

yudrtuyertty

生物学设计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

初中生物探究实验中如何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

宁宝华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马尚镇第二中学 255000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更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中生物来说,实验显得尤其重要。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初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核心。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初中的教师和学生,就是如何确定和设计探究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有过深度思考。 所谓对照试验,就是除一个因素外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是接受人为改变的变量处理的那一组;对照组是不接受人为改变的变量处理的那一组。这是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本原则。下面就对照类型来详细谈一下: 一、空白对照:指对照组为不做任何处理的那一组。例如,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动物生长激素的分泌器官及其生理作用。材料有幼年狗、生长素注射液和解剖工具等。 1.设计原理: 利用对照实验法的原理,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的比较得出结论。 2.处理方法及步骤: 设置A、B、C三组实验。 实验组A:切除垂体;实验组B:切除垂体后,每天注射一定量的生长素;实验组C:正常狗。 3.实验结果: 实验组A:停止生长;实验组B:先停止生长,后又继续生长;实验组C:正常生长。 4.结论:生长激素是垂体分泌的,能促进幼小动物的生长。 这里,A、B为实验组,C为典型的空白对照。空白对照能明白地对比和衬托出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加了说服力。 二、自身对照: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三、条件对照: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的意义。例如,“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蝌蚪发育作用”的实验,其实验设计方案如下: 四、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在等组实验法中,若不设空白对照,则大都是运用相互对照。例如,农民播种时,不用把种子放正,种子萌发的根会在重力作用的影响下向地生长。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种子萌发时,根在重力作用的影响下向地生长。 方法步骤:1.取4粒同样大小已萌发并长出胚根的玉米粒,平放在一个培养皿内,使其胚根尖端部分朝向培养皿中央。各萌发的玉米粒分别位于罗盘的东、南、西、北位置。2.给种子提供萌发所需要的条件。3.实验记录:列表记录这4粒玉米种子胚根的生长情况。4.实验结果和结论:分析实验的结果,得出结论。 在这个等组实验中,4个实验组所采用的均是相互对照,较好地平衡和抵消了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总之,实验设计的原则有科学性原则、平行重复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而设计对照实验应遵循的原则是单一变量原则,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反应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预测和解释实验应出现的结果,并写出实验结论。单一变量原则是处理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的准则之一,它有两层意思:一是确保“单一变量”的实验观测,即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做到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二是是确保“单一变量”的操作规范,即实验中要尽可能避免无关变量及额外变量的干扰。 在实验课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完成实验,部分实验细节要特别强调,这样才能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真正从实验中获得知识,又培养了实验的操作能力,达到了实验教学的预期效果。对于每节实验课来说,关键是要达到实验教学的效果,这是实验课最基本的要求;其次要注重实验教学的效率,这是减轻教师和学生负担之所在;最后要追求实验教学的效益,这是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三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既达到了开设实验课的目的,又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了实验的真正乐趣。同时,要求学生运用生物知识综合分析相关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更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重视实验课的教学,尤其是对照实验的思维方法和实验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2.陈清辉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实验分析能力的培养.中学生物学,2008,24(9):26-27。 3.陈德名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生物学,2008,24(11):15-16。 4.张倩 中学生物实验课改革的探讨.实验教学与仪器,2009,26(2):7-8。

化学探究实验教学设计主要有哪些具体方法

如何开展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利用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势和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建构实验教学新模式,不断诱导学生建立新的目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并采取一定的辅助教学途径,实现初中化学实验的有效教学。并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这一实践活动来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学习学生能力是最佳选择。一、让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唱主角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理性认识而忽视感性认识的错误做法。在化学实验中让学生寻找操作错误的原因,探索最合理的操作程序,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明白了知识的结论重要,获取知识的过程、手段更重要。通过化学实验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分析现象的能力,让学生透过简单现象发现内在的本质。若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团队的意识,协作的精神,这也是素质教育最新要求。通过化学实验使学生能提高环保意识,节能降耗的意识。例如在实验结束时,对实验废弃物(包括用剩的药品,取药品用的纸槽等)的处理,以及实验室制氧气后对催化剂的回收再利用,能让学生懂得环保是每一个人的义务,节约是有理论依据的,通过实验可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科学习惯。利用好化学实验可以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素质,要使之落在实处。二、让化学实验贴近现实生活现行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有典型性,实验现象也很吸引人,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课本中所列实验用品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没法在生活中得以亲身体验。所以学生往往把教师的演示实验看成一次精彩的魔术表演,而学生只不过是一名观众。为了避免化学实验脱离实际,使学生不仅喜欢看演示实验,更喜欢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合适的物品自己设计方案自己亲手做实验。例如在归纳物质的物理性质时,通过日常生活中人人离不开的食醋、食盐、酱油的对比让学生自己总结三者的区别后,再归纳物理性质包括的范围;利用两张废纸,一张撕成碎片,另一张点燃,来推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利用废电池的金属外壳,水垢来制取氢气和二氧化碳;到学校附近的化工厂考察化学变化在工业上的应用;到大自然中采集土壤样品;利用植物来制取酸碱指示剂;通过调节水样的酸碱度现象观察牵牛花颜色的变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灭火比赛,教师制造出不同位置不同燃料的火灾,让学生自己寻找灭火的材料,设计灭火的方案,通过亲身的体验让学生明白灭火的原理。同时也增强消防意识,还可以让学生从家中自制一些溶液互换后通过简单的实验推出溶液的名称。指导学生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进行科技小发明,利用木炭的吸附制作净水装置。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多创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实验情境,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化学实验中,让学生在实验中收获知识,得到乐趣。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学习的过程关键在于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存在不足或者错误,然后在外界和内部的推动下形成完善和优化认知结构的意识,形成预期的认知目标,才能实现认知结构的转变。教师作为重要的外界因素,其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当在化学实验课堂上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帮助。通过渗透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进行指引。首先,问题导入设置问题情境;其次,建构概念创设判断条件;再次,问题解决形成最近发展区,获得独立概念和结果;最后,归纳总结,通过获得的新概念和原有认知结构进行融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许多实例进行有意识的应用和尝试。例如在进行下面的实验时,就可以进行尝试。在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改进,用导管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氧气,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演示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3个问题:在介绍上面的问题后,继续向同学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先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然后使用酒精灯进行加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思考现象背后原因和规律。借助于这种方法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四、让化学实验成为探究性课题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是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最好方法。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是关键,要求教师把握好尺度,所定实验用品从生活中能找到、实验操作简易无危险、实验目标比教材中要求略高、实验方案要求多样化、实验内容融合相关学科,例如可以设置如下实验项目:(1)证明自来水不是纯净物(2)验证白酒中含有水(3)收集一瓶你卧室里的空气样品(4)收集一些利用水生植物制得的氧气(5)测定苹果、桔子的酸碱度(7)证明纸中主要成分是碳元素、氢元素对教材中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让学生利用物理中学过的电学知识设计一套检验酸、碱、盐溶液导电性的装置。让学生利用实验中破损仪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如饮料瓶、药瓶、输液管、废笔杆等制作简单的仪器。例如可制作简易的启普发生器,洗气瓶,冲洗瓶,集气瓶等仪器。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认识的源泉,是训练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是养成科学态度的必由之路。在素质教育全面的今天,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独特的作用,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构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展示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获取真知,收获乐趣。

为探究NH4HCO3和NaOH的反应,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1.有沉淀 说明有CO3 生成 NH4+OH+HCO3=NH3.H2O +CO3 2.没有 NH4+OH=NH3.H2O

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家用碘盐中是否含有碘单质

分类: 教育/学业/考试 >> 高考 问题描述: 哪位可以帮帮我,老师第一次就出这样的题,我都晕了要求要写实验步骤和器材化学式以给:KI+KIO3(钾碘氧3)+H2SO4——>K2SO4+I2+H2O 解析: 你的提问是不是写错了?是不是验证是否含有碘元素(或者说是否含有碘酸钾)? 主要实验步骤: 取一定量食盐放入烧杯中,再用药匙取少量KI放入烧杯中,后向烧杯中不断加入稀硫酸并用玻璃棒不断向同一方向搅拌,使固体物质充分溶解。(此时会发生这个反应:KI+KIO3+H2SO4——>K2SO4+I2+H2O,虽然会生成部分I2,但是由于碘在食盐中的含量较低,因此析出沉淀现象并不明显,甚至看不到,因此据此还不能判断含有KIO3) 再向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继续用玻璃棒搅拌使两溶液充分溶解,若最终溶液变蓝,则证明食盐中含有KIO3。 (此步利用了碘单质遇淀粉变蓝的反应)。 总结下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药匙、胶头滴管。

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对于一定量的苹果汁,使用多少果胶酶最合适?

实验材料本实验选用苹果作为实验材料,将果胶酶配成质量分数为2%溶液后使用. 实验步骤取五支试管,编号后各加入10mL苹果泥,依次加入水、0.5mL、1mL、2mL、4mL2%的果胶酶溶液,加水使每支试管反应体系的终体积皆为14mL,...

生命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应遵循的3项原则

1、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是指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 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 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分析问题、设计 实验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体现了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科学性原则:包括实验原理的科学性、实验材料选择的科学性、实验方法 的科学性、实验结果处理的科学性. ① 实验原理的科学性 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依据,也是用来检验和修正实验过程中失误的依据,因此它必须是经前人总结或经科学检验得出的科学理论. ②实验材料选择的科学性 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是保证实验达到预期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如孟德尔选择豌豆为实验材料,“还原性糖鉴定实验”中以苹果或雪梨细胞组织液为材料,以及“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以紫色洋葱为实验材料等实验都是一些经典的成功选材的范例. ③实验方法的科学性 只有科学而严谨的实验方法,才能得出正确而可靠的实验结果.如在光 合作用强度的检测实验中用绿光灯照射可看成是黑暗条件,在鉴定光合作用产物实验中,要对植物进行饥饿处理. ④实验结果处理的科学性 对于实验过程中得到的一些数据,现象或其它信息,不能简单处理,应首先整理后仔细分析,找出它们所能够透露给我们的最大信息量. 2、平行复重原则:即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任何实验都必须能够重复,这是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任何实验必须有足够实验次数,才能避免结果的偶然性,使得出的结论准确、科学.平衡重复原则要求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强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由以上实验设计的特点来看,采用了平行重复的原则来进行,消除了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的干扰,可多次重复该实验,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客观、科学. 3、对照性原则:科学、合理的设置对照可以使实验方案简洁、明了,且使实 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很多(同一种实验结果可能会被多种 不同的实验因素所引起),必须严格控制,要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 的影响,对照实验的设计是消除无关变量影响的有效方法. (1)如何设置对照实验:所谓对照实验是指除所控因素外其它条件与被对照实验完全相等的实验.对照实验设置的正确与否,关键就在于如何尽量去保证“其它条件的完全相等”.具体来说有如下四个方面: ①所有用生物材料要相同:所用生物材料的数量、质量、长度、体积、来源 和生理状况等方面特点要尽量相同或至少大致相同. ②所用实验器具要相同:试管、烧杯、水槽、广口瓶等器具的大小型号要完全一样. ③所用实验试剂要相同:试剂的成分、浓度、体积要相同.尤其要注意体积上等量的问题. ④所用处理方法要相同如: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或振荡都要一致. 有时尽管某种处理对对照实验来说,看起来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但最好还是 要作同样的处理. (2)设置对照组有4种方法: ①空白对照:即不给对照组做任何处理.例如,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 解” 的实验中,实验组滴加了唾液淀粉酶液,而对照组只加了等量的蒸馏水, 起空白对照. ②条件对照:即虽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研究的实验处理因素.这种对照方法是指不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的对象都作不同条件的处理,目的是通过得出两种相对立的结论,以验证实验结论的正确性. ③自身对照:指对照组和实验组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不再另外设置对 照组,例如“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自身对照简便,但关键要看清楚实验 处理前后的现象及变化差异. ④相互对照(对比):不单独设置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相互为对照.即实验 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这种方法常用于等组实验中.“植物向光性”实验 中,利用若干组燕麦胚芽的不同条件处理的实验组之间的对照,说明了生长 素与植物生长弯曲的关系. (3)“实验组”与“对照组”确认: 实验组是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被试组;对照组是不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 组,两者对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两组之间的差别,被认为是来自实验 变量的结果.如 2005年春季高考题中为研究光对幼苗生长的影响时实验变量 应为撤掉光照,因而暗处生长的小麦幼苗应为实验组,而自然状态(即未接 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小麦幼苗应为对照组,通过对照组能增强实验的信度. 4.单因子变量原则和等量性原则 所谓单因子变量原则,强调的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只能有一个变量,只有这样当实验组和对照组出现不同结果时,才能确定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原因肯定是这个变量造成的,从而证明实验组所给实验因素的作用,因此在设计对照组实验时首先要确定变量并加以正确设置,所要验证的中心条件即为变量.如要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则应将光作为变量;要验证光合作用需二氧化碳则把二氧化碳作为变量等等. 等量性原则与单因子变量原则是完全统一的.只不过强调的侧面不同,单因子变量原则强调的是实验变量的单一性,而等量性原则强调的是除了实验变量之外的一切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无关变量必须严格控制等量即相同,以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结果的影响,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无关变量在进行严格控制时,不但要等量,而且是在适宜条件下的等量,常态条件下的等量.如在探索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单一变量是PH,除PH之外的其他一切对酶活性有影响的无关变量不但要严格控制等量,而且要适宜的量,如对温度的控制不但要相同,而且要适宜,即要给予酶活性所需的适宜的温度,而不能控制在低温或高温条件下的等量. 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确定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 反应变量,这就是单一变量原则,它是处理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的准则之一. ① 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实验变量是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是 作用于实验对象的刺激变量(也称自变量),自变量须以实验目的和假设为依据,应具有可变性和可操作性.反应变量(又称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产生反应或发生变化的变量,反应变量是研究是否成功的证据,应具可测性和客观性. 二者关系: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即具因果关系. ② 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无关变量(控制变量)是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的 影响实验结果与现象的因素或条件.即是指与研究目标无关,但却影响研究结果的变量.实验者应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否则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无法得到认定.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结果就叫额外变量. 二者关系:也是前因后果的关系.但它们的存在对实验与反应变量的获得起干扰作用.

如何指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生物课程的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不应停留在对理念的认知层面,而应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实现新的课程目标,其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需要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独立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既需要学生有一定生物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学生懂得一定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科学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发现问题、如何作假设、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如何分析实验结果、如何形成结论等,都需要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其中,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对习惯于背记实验步骤的学生来说,更有一定难度,在生物教学中,有些学生对提出的探究问题,已做出了自己的实验假设,但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和验证,往往无从下手。因此,教学中,需要老师启发和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探究方案设计的一般思路,逐步学会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开展探究活动。一、 根据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探究性学习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探究实验方案一般都要设计对照实验,设计实验方案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应该是仅一个变量(即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其他变量(即其他试验条件)都应完全相同。这样才能确定某一生物现象的发生与这唯一不同的变量有关或无关。如;探究“土壤的干湿度对蚯蚓的生活有影响吗?”可启发学生按以下思路来设计实验方案:组别:A组(实验组) B组(对照组)材料:蚯蚓10条 蚯蚓10条温度:适宜 适宜土壤:湿润土壤 干燥土壤实验结果:多少条 多少条实验结论:? ?以上图表通过对比思维,简洁明了,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生掌握。教学活动中,凡遇到学生想探究的问题,都启发学生用对比思维,通过举一反三和反复训练,学生自然就形成了良好的对比思维习惯,一遇到问题,想进行探究,需要设计探究方案,学生马上就会想到对照实验。二、 因地制宜灵活选用实验材料学生头脑中有了对照实验的思路,接着,再启发学生:选用什么材料来做实验,上例中,怎样才能满足实验中所需的湿润土壤条件和干燥土壤条件?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展讨论和辩论,让学生自己找到最合适的实验材料和用具。我认为,老师不应该直接为学生提供材料,应该启发学生大胆创新,因地制宜,灵活选用材料,不应该要求学生选用的材料千遍一律,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因陋就简利用身边材料,只要科学合理,就应该鼓励,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实验方案才会具有可行性,否则,只会流于形式,而不能真正用于学生的探究实践。三,科学合理安排实验方法步骤学生有了对照实验的思路,想好了所需的材料用具,接着,应该考虑如何用这些材料用具,实验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安排,这样,才能保障探究活动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同时,还应使学生明确,虽然可因地制宜选用实验材料和用具,但并不意味实验可以不规范,相反,探究性学习设计的对照实验,要保障实验结果准确和可靠,还应该掌握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并在安排实验步骤和整个实验计划中加以灵活运用。四;如何使实验结果科学可靠1、控制无关变量,排除实验干扰因素的影响:教学中使学生明确,设计的对照实验,尽可能做到仅一个实验变量不同,其他实验条件尽可能完全相同。这样,就可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为蚯蚓提供的温度,土壤的营养程度A,B两组都要相同。2、取样需有一定的量:取样时,样品数量不能太少,否则,实验结果可能会有偶然性,不可靠。如:取一条蚯蚓来做实验,观察时,尽管发现它在湿润土壤,却不能断定所有蚯蚓都会在湿润土壤。3、取样时要随机:取样时,不能刻意挑选,而要随机取样,这样得到的实验结果才能反映整体的真实情况。4、测量要重复多次:测量无论如何精确,因为误差总是存在的,要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就应仅可能的减小误差,方法是多重复测量几次,然后取平均值。教学中,通过老师的精心启发引导和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反复实践,学生有了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能够就地取材合理选用实验材料用具,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学生就不必背记死的实验步骤,就能自己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开展探究活动。总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逐步学会独立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既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生物知识积累,更需要学生懂得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教学中,需要老师启发和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探究方案设计的一般思路,逐步学会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开展探究活动。探究实验方案一般都要设计对照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应该是仅一个变量不同,其他变量都应完全相同。以上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试验设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有较明显的效果,同时,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在的创新能力。

初中生物探究实验中如何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

宁宝华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马尚镇第二中学 255000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更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中生物来说,实验显得尤其重要。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初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核心。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初中的教师和学生,就是如何确定和设计探究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有过深度思考。 所谓对照试验,就是除一个因素外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是接受人为改变的变量处理的那一组;对照组是不接受人为改变的变量处理的那一组。这是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本原则。下面就对照类型来详细谈一下: 一、空白对照:指对照组为不做任何处理的那一组。例如,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动物生长激素的分泌器官及其生理作用。材料有幼年狗、生长素注射液和解剖工具等。 1.设计原理: 利用对照实验法的原理,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的比较得出结论。 2.处理方法及步骤: 设置A、B、C三组实验。 实验组A:切除垂体;实验组B:切除垂体后,每天注射一定量的生长素;实验组C:正常狗。 3.实验结果: 实验组A:停止生长;实验组B:先停止生长,后又继续生长;实验组C:正常生长。 4.结论:生长激素是垂体分泌的,能促进幼小动物的生长。 这里,A、B为实验组,C为典型的空白对照。空白对照能明白地对比和衬托出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加了说服力。 二、自身对照: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三、条件对照: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的意义。例如,“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蝌蚪发育作用”的实验,其实验设计方案如下: 四、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在等组实验法中,若不设空白对照,则大都是运用相互对照。例如,农民播种时,不用把种子放正,种子萌发的根会在重力作用的影响下向地生长。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种子萌发时,根在重力作用的影响下向地生长。 方法步骤:1.取4粒同样大小已萌发并长出胚根的玉米粒,平放在一个培养皿内,使其胚根尖端部分朝向培养皿中央。各萌发的玉米粒分别位于罗盘的东、南、西、北位置。2.给种子提供萌发所需要的条件。3.实验记录:列表记录这4粒玉米种子胚根的生长情况。4.实验结果和结论:分析实验的结果,得出结论。 在这个等组实验中,4个实验组所采用的均是相互对照,较好地平衡和抵消了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总之,实验设计的原则有科学性原则、平行重复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而设计对照实验应遵循的原则是单一变量原则,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反应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预测和解释实验应出现的结果,并写出实验结论。单一变量原则是处理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的准则之一,它有两层意思:一是确保“单一变量”的实验观测,即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做到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二是是确保“单一变量”的操作规范,即实验中要尽可能避免无关变量及额外变量的干扰。 在实验课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完成实验,部分实验细节要特别强调,这样才能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真正从实验中获得知识,又培养了实验的操作能力,达到了实验教学的预期效果。对于每节实验课来说,关键是要达到实验教学的效果,这是实验课最基本的要求;其次要注重实验教学的效率,这是减轻教师和学生负担之所在;最后要追求实验教学的效益,这是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三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既达到了开设实验课的目的,又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了实验的真正乐趣。同时,要求学生运用生物知识综合分析相关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更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重视实验课的教学,尤其是对照实验的思维方法和实验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2.陈清辉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实验分析能力的培养.中学生物学,2008,24(9):26-27。 3.陈德名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生物学,2008,24(11):15-16。 4.张倩 中学生物实验课改革的探讨.实验教学与仪器,2009,26(2):7-8。

探究齐鲁文化的感受

1 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也不是屈身于斗室的盆景,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祖国的河山添上一笔新绿,我不是一条奔腾的大河,也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眼汨汨的泉水,为需要我的大地流淌甘泉。2 没有落日般的瑰丽,没有流云般的飘逸,但可以有水晶般的清纯与透明。没有大山般的巍峨,没有湖水般的轻柔,但可以有岩石般的坚毅与稳重。没有大海般的浩瀚,没有瀑布般的飞泻,但可以有泥土般的朴素与随和。3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奇闻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愉悦;幸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幸福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恬淡;幸福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圣洁,幸福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壮;幸福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幸福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4 不要只贪爱温暖的太阳,更应该去爱风雨,它纯洁了你的灵魂;不要只接受光明,更应去享受黑夜,它让你看到了星辰;不要只迎接欢乐,更应该去忍受悲伤,它升华了你的灵魂。不要只贪求平坦的旅途,更应该去尝试坎坷,它磨练了你的意志;不要只欢迎赞扬,更应该去接受批评,它让你看到了缺陷;不要只祈求获取,更应该去作出奉献,它证明了你价值。5 是水,就要回归大海; 是白云,就要拥抱蓝天; 有知识,就要回报人民。是种子,就要冲出土层; 是鲜花,就要散发芳香; 有才华,就要报效祖国。6 我梦想,来到了塞外的大漠,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情怀;我梦想,坐在了家乡的明月下,在满月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我梦想,登上了齐鲁的泰山,在云雾的飘绕中,感受“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我梦想,来到了茂密的松林,在皎洁的月光下,观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7 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也高歌“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我喜欢意气豪迈又沉郁冷峭的陆游,虽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才是他的初衷;我喜欢嫉恶如仇又心怀柔肠的鲁迅,虽多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但也有“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柔情。7 无论是批阅十载完成《红楼梦》的曹雪芹,还是遍尝百草写成《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无论是苦心研究最终发现“镭”的居里夫人,还是身患重病却探究出宇宙成因的史蒂芬 金;无论是勤学数十年才撰成《资本论》的马克思,还是潜心钻研反复试验而发明白炽灯的爱迪生。他们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感想》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其中两个问题,一是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条件。二是探究凸透镜不完整时对其所成像的影响。看似简单的实验,如何让学生掌握,操作的得心应手呢?这是我们每个教师所思考的问题,我对这个实验做了这样的安排。  1.介绍实验器材的名称  一个实验器材不管他有多么简单或复杂,学生连它的名称都不知道,根本无法做实验,虽说初二做过了这个实验,但当时是初学物理,加之时间长学生影响不深,所以要认真介绍实验器材,这有助于学生观察了解物理事实的发生过程,有助于理解与建立概念。  2 介绍个器材的作用  在介绍器材时,要选用简明准确的用语,在介绍完各器材的名称后我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使学生对整套实验装置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并知道什么是物距,像距和焦距。和光具座上自带的刻度尺的作用。尤其是焦距。不同的凸透镜的焦距是不一样的,这在工厂制作过程中就确定好的,当然也可以用别的方法测定焦距  3 让学生知道我们这次实验探究的内容  这次实验可以分段为“u>2f,2f>u>f,u<f"这三个实验。我把这三个实验的装置图画在黑板上,让实验具体化,比反复在那里讲在什么什么范围要容易的多。学生看到具体的图,根据图来做具体实验,这样有所依据,不会盲乱。  接下来布置实验任务,请同学利用试验其次通过调节蜡烛(也就是物体)的位置,在光屏上至少接收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并把此时的物距和像距记录下来。当然实验过程中还发现了另外的问题。实验中要注意调整“蜡烛的烛焰,透镜的光,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但有的同学在光屏上接收不到像,这就要提醒学生在调光屏的高度,每个学生都进行完实验,从记录的物距和像距两个数据,找出成像的规律。u200d

文化探究

文化探究即文化研究“文化研究”和“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文化不能再是精英文化,它应该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它应该是大众的,平民的。文化研究结合了社会学、文学理论、媒体研究与文化人类学来研究工业社会中的文化现象。文化研究者时常关注某个现象是如何与意识形态、种族、社会阶级或性别等议题产生关连。“文化研究”和“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人们一般认定,“文化研究”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所(CCCS)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此即“伯明翰学派”),其代表人物有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斯图亚特·霍尔。英国的文化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严肃正统凝重,或者说贵族气绅士化,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方法和人类学方法就是要打破这样一种做派,文化不能再是精英文化,它应该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它应该是大众的,平民的。

日本阿伊努人的语言文化探究(2)

  由于历史的原因,阿伊努语没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相反还濒临灭绝的危险境地。作为一门语言,阿伊努语确实是存在一些致命的缺陷。首先,阿伊努语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现在所使用的文字有日语假名表记法和罗马字表记法语两种,这两种表记方法各有特点,未能实现完全的统一,这对于文字的使用者来说非常不便;其次,阿伊努语中的外来语非常少,这是由于阿伊努语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甚至衰退的状态所致的恶果,很多新的事物无法用文字表达,导致语言交流产生障碍;第三,阿伊努人从古时候开始就主要分布在北海道岛、千叶群岛和勘察加半岛等地,不同的生活区域有不同的方言,方言较多也导致了语言学习与交流的困难。这使制定阿伊努标准语变得十分困难,而没有标准语对语言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较大阻力;最后,日本的阿伊努语教育也存在较大问题。由于阿伊努的文化主要是以口头传承的形式维系的,保存下来的文字资料很少,再加上教师资源奇缺,这就造成了阿伊努语学习中几乎无资料可寻的状况。目前,日本的阿伊努语学习主要还是集中在民间举办的阿伊努教室。阿伊努语教育面临着经费不足、教材不统一、教师进修困难等诸多问题。尽管如此,对于阿伊努人来说,不论是从民族复兴情感还是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阿伊努语的学习、继承与发展,都是必需的,也是不可阻挡的。阿伊努语的复苏与振兴,任重而道远。   三、阿伊努人的“送熊灵”仪式——人神一体的世界观   阿伊努人与大自然很亲近,重视与大自然的共生共存。他们生活的北海道地区有富饶的平原、辽阔的海面、川流不息的河流,在这丰富的自然环境中,各种各样的动物交替出没,种类繁多的植物多不胜数。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古代的阿伊努人不仅过着宁静而富足的生活,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很丰富。阿伊努人的世界观寄予了他们丰富的物质文化,并渗透到他们的精神信仰之中,他们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己内心世界关系的认识与大和民族完全不同。阿伊努人认为万事万物,皆有神灵依附于其中,他们的精神信仰是建立在灵魂观念这个根基之上的。阿伊努人所说的神灵在他们远古意识中是一种生命体,具有与人类等同的生命力,神灵通过各种作用给人类带来利害与祸福等,人们通过祈祷来表达对于这些作用的感激或憎恶之情。阿伊努人从大自然那里得到恩惠得以生存,或者是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自然时,他们都会从中意识到“神灵”的存在。他们崇拜诸如马哈鱼、猫头鹰、狼、熊等动物,把一些植物如附子当作神草,风、水、火等自然现象也被赋予强有力的灵魂,成为神灵。灵魂依附于火便成为火神,依附于家便成为家神,依附于山便成为山神,依附于树便成为树神,依附于水便成为水神u2026u2026在阿伊努人的远古意识形态中,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皆有神灵,神灵同人类是分不开的,并具有高度人格化的神力。对灵魂之存在和对这种存在的分析与处置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阿伊努人的精神信仰,并由此衍生出由各种礼仪、祭典和禁忌构成的生活法则,人们便在这些法则的约束下生活。阿伊努人的这种传统的精神信仰反映了渔猎民族古老的自然观与世界观。   阿伊努人坚定地相信诸多神灵中也有善恶之分,给人类带来光明、幸福,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信仰的神是善神,而给人类带来威胁、恐惧和灾害的神,则是恶神。他们认为神灵既有人类的特性,也有超人的能量,神灵在人类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阿伊努人认为神灵同人类一样也有喜怒哀乐等多种复杂的感情,人与神是平等、一体的。在阿伊努人的许多传说中讲到,神灵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同人类一样喜欢吃饭、抽烟、喝酒,有着同人类一样的复杂生活和思想交流。神灵如果返回到它们的世界里,能够同样还原于原来的形象,在神灵的世界里,他们同样有妻子、儿女、朋友,几乎过着同人类一样的生活。正因为有神灵守护着阿伊努人的生活、财产与家族的和睦与安宁,所以阿伊努人在生活中特别崇拜被他们认同的各种有益的神灵,并经常为他们所崇拜的神灵举行祭祀活动,祈祷神灵永远保护自己的幸福生活。   在众多对神灵的祭祀活动中,最能反映阿伊努人“人神一体” 世界观的是“送熊灵”仪式——即“iyamante(依啊曼特)”。“iyamante”是什么意思呢?在阿伊努语中,“i”是“那个”的意思,“yamante”是“送”的意思。“那个”到底是指什么呢?据现存的阿伊努老者介绍,“那个”就是指“熊的灵魂”,既“熊灵”,“依啊曼特” 是指送熊的灵魂。往哪里送呢?送到天上!这种祭奠仪式就被称为“iyamante”。对阿伊努人来说,熊灵是最神圣的神灵之一,熊被他们尊称为“山神”,自己则是“熊的传人”,阿伊努人认为自己和熊是平等的,即人神是一体的。   “送熊灵”仪式是阿伊努人最神圣的节日,在每年的一月或二月举行。“送熊灵”,就欢送熊神的灵魂回归天国。阿伊努人认为,熊灵是附着熊的身体来到人间的,通过杀熊,可以把神的灵与肉分开,熊的肉和皮是神的衣裳、是神赐给人们的礼物,接受了礼物的人们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欢送神回到他自己的世界去。根据阿伊努人的古老传说,熊一死,他的灵魂就回到天上去,死后回到天国的熊灵还会从天国再次返回到现世人间。阿伊努人认为熊灵在天上有着和地上人间一样的家族、朋友和社会关系等,像人类一样生活着。熊灵之所以到人间来,是为了给现世的人们“献身”的。所以,熊灵是为了“献身”而来到现世人间的“marafito(马拉普特)”——阿伊努语“客人”的意思。在古代日语中,“客人”一词也读作“玛拉普特”,这说明阿伊努语有可能是古代日语的祖语之一。总之,对阿伊努人来说,熊是带着美味可口的身体(熊肉)和漂亮的皮毛来到人间的客人,所以人们要遵照神灵的意愿,品尝它的肉,接受它的漂亮的皮毛,不过,领受了熊灵的肉和皮毛之后,也一定要把神灵送回到天上去。   阿伊努人的“送熊灵”,是把捕捉来的小熊喂养到恰好是肉肥味美的时候再送的。全村的人分享熊的身体与皮毛,然后要为被送走(杀死)的熊举行祭典,被杀的熊也要吃自己,这样就神人一体了。这就是阿伊努人“送熊灵”祭祀中所包含的人神一体、平等共存的思想。他们认为,被杀的熊的灵魂是在其头部两边的耳朵之间,也就是说灵魂是寄寓在熊的头盖骨里。因此,阿伊努人把熊头化妆打扮起来,捧到供有柳木做成的“yirawu(伊奈乌)”——“御币”(日语读作“ごへい”,是一种用纸或者布缠在木扦子上的祭神驱邪幡)的棚子里,进行祭祀。“依奈乌”看来是现在祭神等所用的“御币”的原型。据阿伊努文化研究者藤村久和的解释,“依奈乌”就是一种“鸟”,“依奈乌”有眼睛、有嘴、有翅膀,它是听了人们的祈愿到天上的神灵那儿去传报的神鸟。“御币”的形状也像鸟,那是模仿“依奈乌”,“御币”飘动的样子就是鸟的翅膀,人们把自己的祈愿托付给神鸟带到天上。“送熊灵”的时候,阿伊努人把“依奈乌”供在御币的棚子里,鸟就会把熊的灵魂送到天上。“送熊灵”仪式通常在夜幕降临的时候进行,因为,人间的白天是天国的夜间,所以在初夜送魂灵,到达彼世正好是白天。阿伊努人还要给归天的神灵带上许多礼物,如美酒呀、鲑鱼呀、米团等等。阿伊努人认为熊灵回到天国,会用这些礼物招待亲朋好友,向其它的神灵展示人们送的礼品,其他的神灵知道他在人间的礼遇后,便会纷纷效仿,争相下凡受人供奉。这样,阿伊努人每年都可以捕捉到更多的熊了。   总之,阿伊努人“送熊灵”仪式,既是送熊的祭典,也是祈求丰收的祭祀活动。阿伊努人把熊灵送到天国去,希望它还要再回到现世来,因此,他们在送魂的祈祷中总说道:“拜托您还要再来一次呀!”这是阿伊努人关于熊灵,乃至自然中一切生物灵魂的基本思想。阿伊努在这些祭祀活动中,把他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感情、对现实的希求、迷惑,以及未来的向往、追求、祈祷等心愿用特殊而丰富的语言向神灵表述,祈求神灵的帮助。阿伊努人相信神灵听到自己的祈愿,接受他们奉献的祭品后,会竭尽全力地为他们创造美好生活,并不断向信仰者们送来生活所需的一切物品。阿伊努人在远古时期产生的这种对大自然的理解与寄托,充分地体现于他们崇拜的各种神灵和为之举行的祭祀仪式上。阿伊努人在与自然与大海朝夕相处的生活中,创造出他们独有的万物有灵的自然观与世界观,这种信仰观念贯穿于他们生活的每一个村落和每一个阿伊努人的内心深处。21世纪以来,阿伊努人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传统文化正得到重视而逐步恢复,阿伊努人传统民族文化的复兴与发展必将迎来美好的未来。

小学科学问题探究论文

小学科学问题探究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科学问题探究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   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信息量极大、知识面极宽的基础性课程。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自主性的学习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意识、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小学科学课本是以单元编排为特征的教材,系统性、针对性较强,那么如何运用网络资源的优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有利于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如何提供网络资源的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展有利于提高自主学习的空间,进一步激活课堂,使科学教学更具有生命力呢?   一、依据教学内容,丰富网站材料,营造学习环境   通常的专题站一般由“教材知识”、“拓展资源”、“讨论协作”和“评价检测”四个模块组成。在实践中,我们从学科“学”的实际出发,以科学教材为基础线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在网站建设中突出内容的丰富性和有序性,以达到资源、平台、工具的优化合理组合。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和搭建自主互动学习的平台。   1、选择材料,丰富内容,创设环境。   在网络环境下,使科学教材信息与学生之间产生作用,达到科学教学的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提供的教材信息更适合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展开,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者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要求有针对性地寻找选择丰富网站内容的资源。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   在网站中除了提供动植物繁殖后代过程性资料之外还针对学生平时能接近菊花培植的特点,单独增加了繁殖后代具体的操作过程,使学生有机会进一步学习并指导其实践操作。同时,人类是如何繁衍后代的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教者在网站中增加了一位医生的介说并配上图片,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既有兴趣又比较形象直观,从而使学生“我是怎样出生的”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懂得生命来之不易,应珍惜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2、优化结构,丰富内容,营造环境。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如果将搜集到的信息和科学教材上的所有内容堆砌在文本上,自主学习时随时点击,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比较乱,其认知过程就缺少一个有序的进程。那么,就会影响在有限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因此,教者认为必须对其内容依据问题进行排序,突出资源的主题性、序列性。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教者设计了“导读台”提供学习问题序列,以激发学生保护资源的意识。将与教材有关的内容制作成导航图,指点学生阅读信息与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助于学生在整体浏览中围绕中心问题自主学习,在部分品读中围绕重点问题自主探究,在独立思考中围绕解答问题阅读信息,在自主学习中围绕解决问题处理信息提高发展。   二、依据学生需求,丰富网站形式,细化学习流程   科学教材编排单元性比较强,因而就为网络环境下开展问题探究自主学习提供了主题性明显的特点,教者如何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再根据教材特点,编排呈现网站形式非常重要。总体上其网站内容形式的呈现上可归纳为三种形式:学前浏览、学中导航和学后延伸。   1、学前浏览,拓展概念,激发兴趣。   科学课导入新课时,由于学生学前概念比较肤浅,对新的学习内容存在着不确定性和好奇心,因此,教者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设计整体学前浏览内容,以拓展学生的已有概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这一单元,教者提供了的主题的内容,以丰富的地球信息与呈现形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快速浏览,然后再让学生提出更进一步探究学习的问题,为本单元或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中导航,提供信息,培养能力。   科学课堂教学中教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学习形态,适当提供有助于开展问题探究自主学习的`主题内容,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探索学习信息,解答学习问题。例如《我们的地球》就设计了这样三个中心问题,这实际上为本单元的教学建构了一个知识体系,形成了知识网络,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导航,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引路。   3、学后延伸,丰富概念,陶冶情操。   学生通过学前浏览和学中导航两个阶段的自主学习,其知识更加丰富、兴趣更加浓厚,但脑海中所产生的问题可能也更多,这就更需教者在此时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让学生进一步去搜寻,以满足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和探索未来的精神。例如《我们的地球》这一单元学习后,教者认为,可依据学生的所提出的问题再次提供一些网站信息让学生再去浏览学习,也可编排一些主题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相关信息,让学生永远做学习的主人,研究的主人。   三、依据学科特点,丰富网站途径,优化教学方法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教师作为引导者,进行着问题设置、资源提供、内容设计、任务提出以及组织协调等学习导航的工作,而学生作为探究者,则进行着明确任务、围绕问题、探索实践、自主学习等实践的任务。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空间,途径与方法。教者认为,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别于常规性的课堂,特别是科学课也有别于其它学科。因而通过实践与研究,笔者依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将网络环境下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操作归纳为“问题探究”教学方式及“主题探究”教学方式两种。   1、问题探究,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根据科学教学内容,相当一部分教材的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实验活动,那么这样的课型就可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折形状》一课的教学,教者在网站中提供了关于形状方面的模型、建筑以动植物的外形等,让学生点击浏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然后组织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体会各种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最后组织讨论,再次点击进入网络,说一说,网络中的物体为什么这样设计。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始终围绕本节课的学习中心,展开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互相交流、共同探讨,而教师则是课前作好准备,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并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适时进行个别指导,及时捕捉动态信息,调控教学进程。师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共同分享集体的智慧和探究的成果。   2、主题探究,拓展知识,增强意识。   科学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不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实验,而只要进行主题式学习与讨论,就能达到学习目标。因此,教者建议这一类型的课堂教学可选用“主题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中《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一课。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矿物资源对人类有何作用,你对地球上的矿物资源有何思考,并出示开采、提炼、运用的相关图片,确定本节的学习主题是:矿物资源日益减少,人类怎么办?围绕这一主题组织的探究活动。接着组织小组讨论。在整个课堂教学结束前还可以上学生对资源开发与保护,新能源研发等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课后进一步打开网站,搜集相关信息。这样的教学活动自然而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距离,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丰富了科学教学内容,拓展了课堂教学时空,激活了课堂教学活动。同时,也进一步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了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尝试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职业教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探究论文

职业教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探究论文   随着职业院校的不断发展,职业学校的学生人数也明显增加,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为职业学校的工作重点。由于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不同于普通的中高等教育,其学生的思想政治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本文在分析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特点及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的基础上,对其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一些创新性的建议和指导。   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职业教育院校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职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加之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西方文化的渗透,更是为其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当前职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依然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加强和改进职业教育院校的相关思想政治工作现状,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一、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特点   职业教育院校的多数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形成和定型的关键时期,他们大多来源于中专学生和网录社会生等,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经历等比较杂乱,因此学生素质也参差不齐。另外,由于社会上的一些偏见,人们对职业学校不重视,认为其不如统招高校,职业教育时此层次的教育,不应该算入正规学校的范围。种种偏见和误导使得职业学校的学生也比较自卑,认为自己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前景渺茫等,因此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风气较差。   二、当前职业教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一)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视   职业教育院校较之其他院校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的来源和年龄层次,以及知识水平等都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因此,传统的在义务教育中出现和使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常态”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1]在现实教育工作中,职业学校往往对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和专业素养的培养上过度重视,对于其思想政治的教育却重视不够。有些学校也不了解职校学生的发展特点,缺乏思想教育的实践经验,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沾染社会不良习气,缺乏理想信念等,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思想政治课实效性不高   目前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课多是作为一门学科来学习的,其教学模式仍以传授为中心,在课堂的学习中强调的是对知识的掌握,在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教育层面很少涉及,忽视了在课堂教学中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的政治课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政治的觉悟收效甚微,甚至没有任何作用。传统的照本宣科,也让学生对学习渐渐失去兴趣,造成了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差。   (三)教育理念和方法尚待提高   近年来,有些职业教育院校虽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一定的重视程度,但在具体行动上还需加强。由于职业教育院校的班主任、辅导员等选用的都是一些年轻的教师担任。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和政治素养,对待教育工作也具有很高的热情,但往往由于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导致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以自身的理念和观点来评判学生的思想。这样就造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被动性和落后性,也使得教育工作效果不佳。   (四)学生自身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根据职业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的特点,我们可以知道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大都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和自身问题。他们正处于价值观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期,渴望表现自己但又因现实的偏见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他们有远大的思想追求,却往往自律性差。伴随着考试和就业的压力,很容易造成他们的自卑心理,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难度。   三、职业教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一)在思想观念上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职业教育院校要在工作中注入“人文思想教育”的理念,做到“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并重”。[2]首先,职业院校领导要转变其旧的思想观念,在此前提下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相关工作予以足够重视。要把人文思想教育全面落实到实处,包括相关的教育课程设置和政策文件等都要能体现这一理念。院校教育工作者也要保证自身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学校中推行职业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思想政治和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要学生在教中学,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应该是一种并向发展、相互融合的关系,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特点,两条腿走路,在知识和思想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提升职校学生的能力水平和人文素养。   (二)加强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在进行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班主任和老师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他们是连接学校和学生的中间力量,既要把学校的相关时事政策传达给学生,也要充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者和教导者。因此,班主任等是职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班主任和辅导员素质建设和工作水平的高低,都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要建立一支高效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思想政治队伍,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自身要在不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提升自身素质及政治、文化、科学素养,学习和接受新知识,自身的工作方式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其次,学校要适当创造培训机会和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让教师在不断地学习和交流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同时借鉴先进院校的管理理念以不断提高政治思想工作水平。再次,学校也要创新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对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供激励和奖赏等,通过一些约束机制,使队伍更加向上,也能充分调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   (三)充分利用网络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网络的普及,职校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方便了与外界的联系。因此,职业教育院校在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利用网络途径做好引导,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方便。如可以加强网络互动平台建设,学校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博客、学校公共账号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面对面的教育方式,避免了理论化和僵硬化的说教;这种时尚新颖的方式也利于学生接受,因此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内容在多数老师看来,就是对学生的思想和政治观念进行教育。但现实中其思想政治工作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正视自己、找准职业定位等。因此,职校老师应该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问卷调查等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并及时纠正和解决,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3]   此外,对职业院校还可以通过在思想政治课上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健全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时事政策宣讲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   四、结束语   总之,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职业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目前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校领导对工作不重视、理论课实效性差等问题,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发展创新,同时转变旧的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利用网络等资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相关的创新研究,为把职校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不断努力。 ;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小学阶段,学生进行的科学学习活动大多属于接受性的探究活动.作为科学教师,重要的是应该学会选择足量而合适的有思维价值的观察和实验研究活动.在活动中,特别是在高年级的活动中,要利用结构性材料,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科学规律,加强思维训练,注意挖掘科学问题中的隐含条件,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推理的严密性,促进学生科学逻辑思维的形成.没有问题的思考,不是真正的思考;没有思考的探究,不是真正的探究;没有思维发展的课堂,不是真正的科学课堂.“让思考成为习惯”,应该成为所有科学教师的追求.然而,当科学课改变了以往《自然》课以知识传授为目标,采用了以探究等活动为主的教材结构后,我们往往把科学课局限于学生的动手课、实验课,忽略了对科学课本质的全面把握.学生停留在原有的知识层面上,只经历了一个动手做的过程,缺少了严谨、求实,教学深入不到、影响不了思维活动.因此出现了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却获之甚少的场面.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等诸多问题便显现了出来.1 探究过程要体现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注重逻辑性人类认识自然、深入研究自然,必然不能违背自然的本来规律.科学是一项尊重事实的活动,让学生们知道获得客观事实是科学的核心.而获得客观事实、正确结论的前提是获取过程要科学,推导要合乎逻辑.具体表现在对问题假设应指向逻辑性.探究从问题和猜想开始,猜想并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建立在平时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之上的.其次,探究方案设计应体现逻辑性.简单的实验不能简单做.学生在学习《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课中,设计一份可行的计划是本课的重点.如何让学生的计划体现出实验的真实性呢?在讨论实验方案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淤怎样才能确定杯中的食盐已经溶解完?于怎样才能确定食盐不能在溶解?盂如果杯中的食盐多出来了怎么办?榆用什么搅拌,搅拌时能不能把水溅出来?我的询问让孩子知道了做什么实验,怎么做实验和如何高效率地做实验.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和交流,使自己的方案趋于完善和科学,12 组的计划都注意到了每放一勺之前都应在前一勺的食盐溶解完以后;每一勺的食盐量都要一样等.从而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效地指导了实验的开展.2 证据的获取、信息的处理、结论的得出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提出“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的课程目标.然而我们的学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很多种“说谎”的行为.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实验数据记录的时候,总是有些小组记录的数据是不真实的,有些是借别人的数据有的甚至是编造出来的.又如有些学生在结论的处理上为了证明自己的某一观点,使获得的证据和得出的结论牵强附会.这样长期下去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它将影响着学生今后生活工作中正确的思维和处事方式.我们的科学课堂应充满实事求是和诚信的氛围.对科学理性思维的培养更应体现实事求是的作风.记得听过一节科学课,学生在探究黑色塑料筒和白色塑料筒在阳光照射下哪个升温更快的对比实验中,12 小组中11 组都发现黑色塑料筒温度上升很快,白色塑料筒上升很慢.而有一小组却发现他们的都下降了,而且白色下降的要比黑色的快.他们通过与其它小组交流,很快发现自己的温度数据有很大差别.然而他们并没有隐瞒事实,更没有屈从,他们勇敢地把自己的发现说了出来.这时全班一片哗然,很多小组指责他们.然而事实就是事实,他们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时全班都等着教师的看法.做课教师并没有指责更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大力表扬了他们能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并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同时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原因.原来这一小组在实验前把温度计头部握在了手中,在放进筒之前温度计已经上升,因此出现了刚才的现象.最后让他们再次实验,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生明白说实话的重要性,体会科学的严谨.科学课堂上当学生因为自己失误造成数据的遗漏或是实验过程中的发现与自己已有经验不符甚至相矛盾的时候,教师应当引导鼓励学生说真话.还要善于指导学生去获得客观的、可靠的数据资料,帮助他们分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念;什么是不相关的事实,什么是有用的证据.只有这样,才可能从小培养好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素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科学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面对新课程中提出的“科学教育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精神我们的科学教育必须要有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来指导和实施。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摹仿的抄袭”。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我们必须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础教育,要从培养科学探究品质、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动机等基本素质开始的教育,也是培养未来发明者、科学家的启蒙教育。为更好地了解小学科学课,走进小学科学教学课,区分好自然教学与小学科学教学,借此机会跟各位同行谈谈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点看法,以此来给大家一点参考的信息,以便日后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能注意到有关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问题。  一、什么是探究能力及其意义  “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作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由此我们知道,学生的科学探究式学习活动在本质上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很多相似之处。探究式学习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是小学科学的一种模式的研究。它是指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探究活动等过程获取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性学习就是从学生的素质为着眼点,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包括探究性自学和探究性实践两大方面的内容。  小学科学教育一直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其核心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教会学生用积极的态度理性地、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科学课程标准》更加具体地提出:科学课应注意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要让儿童了解科学探究涉及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使他们能运用这些过程和方法探究一些力所能及的科学问题,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挑战性,进而热爱科学。  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  (一)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  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当问题刺激大脑,大脑就会大大的加紧活动,甚至可能想出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认识,好办法来。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特别是问题的答案与学生预想相反的问题),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对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氧气》一课时,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氧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我演示了烧红的木炭、烧红的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物体在空气里会怎么样?在氧气里又会怎样呢?多数学生猜测回答:会慢慢地熄灭。但演示的结果是不但没有熄灭,而且燃烧的更剧烈。顿时,课堂热闹起来,个别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真奇怪!他们感到疑惑不解,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小结得出:氧气可以支持燃烧。为了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又提出了几个问题。如,“锅里的油烧起来了,怎么办?”、“卧室的地板小面积起火,怎么办?”、“酒精灯的酒精倒出来后,起火了,怎么办?”……学生各抒已见,各有各的办法,各有各的理由。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巧设障碍或矛盾,促使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  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改变过去实验时动手多,动脑少,按着课本或教师的提示,照着葫芦画瓢的做法,我在设计教学时经常增加一些实验,有时还有意设置一些障碍,以促使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在教学《热空气》一课的导入新课环节中,我做了一个演示实验“会转动的纸蛇”,学生看到原来不会动的纸蛇在酒精灯火焰的上方旋转起来了,都很奇怪。这时我要求学生研究实验装置,找出其中道理。学生经过积极思考、观察实验,发现是向上流动的空气使纸蛇旋转起来,同时他们还发现“风的形成演示箱”里的空气因为受热而上升,以及旁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经过讨论他们还发现了地球上的风其实也就是这样形成的,禁不住露出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动手又动脑,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能力。  恩格斯曾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牛顿也曾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假设”作为科学认识过程序中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假设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当学生发现问题后,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他们的脑海中即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的答案。在教学《燃烧和灭火》一课时,学生做把火柴放在铁片上,用酒精灯加热,一会儿火柴的温度达到了燃点,自燃起来了,做完后,有个学生问我,把纸放在铁片上加热能不能也燃烧,我在课前根本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我又让他们把纸放在铁片上加热,看能不能也燃烧,最后,纸也燃烧起来,我认为这样做很有必要,让他们敢想,敢做,敢探究学习,这样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培养,探究欲望得到了加强,想信他们对于科学课也会感兴趣,只要是学生想探究的问题,教师都应感兴趣,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兴趣才能够得到培养。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作出假设。纵然孩子们提出的假设可能不够合理与深刻,但是这毕竟是孩子基于他们已有的认识与经验而对未知所做出的推测;同时,这也是从问题此岸过渡到答案彼岸的桥梁。即使孩子走了弯路,这种体验与经历也是难能可贵的,它促使孩子反思出错的原因,而探究学习中最主要的价值正在于其对孩子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  (三)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加深对所探究知识的理解  教学中要求学生观察的内容很多,但是有些内容需要观察的时间很长,当堂课根本无法完成。这时,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丰富表现力,利用它把在教室里或在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但又必须让学生观察的事物展示在他们的面前,再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很短时间内完成观察任务。在教学《植物怎样度过“一生”》、《人类的进化》等内容时,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照片来解释,也可以用相关标本进行直观教学,但实际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利用多媒体,我们便可以将它们的发育、进化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跨越了时空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在教学中涉及到的一些珍禽异兽、古代生物、火山、地震等很难见到的自然事物、景观,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临其境,印象深刻,不仅在知识上得到满足,而且学习情感、态度上更是得到整体提高,其效果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实验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但是有些实验难度较大,如果只让学生看图、看文字说明或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往往会因记忆不清造成步骤错乱,甚至操作失误等。在教学《给水加热》中学习使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水、《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中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生物切片标本的方法等实验活动,操作步骤复杂,注意事项很多,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实验操作方法和过程制成卡通图片、简单动画等加以形象演示,学生能够很快知道操作要领,这样,既增强了实验效果,避免了时间上的浪费,又能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实验方法,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使学习目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由认同目标,自主选择目标,逐步过渡到自我设计学习目标,确立自己的知识技能目标,诱发他们“我要学”、“我要发展”的内在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获得教学的成功。这就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领悟了“自主”,确立了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在教学《纸张》一课时,教师先和大家设定研究目标,接下来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和选择方法,进行探究。在这节课中我们看到:有的学生选择“比较纸的吸水性”、选用宣纸、牛皮纸、瓦楞纸、书写纸来研究,将这些纸滴上红墨水,看那种纸吸水快,并且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滴水时要同时滴,水量要一样等;有的学生选择“比较纸的承受拉力程度”进行研究;有的学生选择“比较纸的承受弯曲能力”等等。由于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他们在学习时也特别认真,思维十分活跃,神情也十分专注,仿佛像科学家那样在“真刀真枪”地进行研究。又如,在教学《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学生用教师提供的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和一根电线,用小组合作的办法,把小灯泡点亮,并要求把小灯泡连接的方法画在科学记录表上。各个小组有序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过一会儿各小组陆续完成了任务,只有一组的小灯泡始终没亮,他们在别组的欢呼声中变得更加着急,当教师发现了这组的情况后,不是叫他们停下来,而是很亲切地安慰他们:“没关系,慢慢来,要不要老师帮助?”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又忙乎起来,但见一个同学一手拿电池,一手拿电线与电池的负极相碰,另一同学一手拿电线的另一头,与电池的正极相碰,另一只手拿小灯泡碰电池的正极。当老师发现了这一情况,马上轻轻地提醒他们:“小灯泡有两个连接点,你们只用到一个连接点,还有一个连接点是不是也要用起来?”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他们轻轻地商量了一下,马上修改连接法,终于点亮了小灯泡,使每一个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五)提供有结构的研究材料,为学生探究活动创造条件  提供有结构材料,能有效为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创造条件。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能归纳、概括出科学结论,是由于他们对有结构材料的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得出来的,因此,提供结构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结构材料”是指材料的构成和搭配是根据所学知识认知原理精心设计,各种材料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材料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为学生学习某种知识,提供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能启发学生思路朝着建立某种概念,归纳某种规律方向发展。在教学《流动的空气》一课中,为揭示“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产生空气对流而形成风”这一科学现象,我准备了两组材料,一组是可以游动的小纸蛇,在火焰上面转动,从而揭示热空气上升;另一组材料是一个两端(上表皮用硬纸板制成)露出小孔(大孔防止被蜡烛点着,小孔插入蚊香用)的封闭塑料水槽,并提供蜡烛、蚊香,用水槽内的环境模拟地球地表环境,蜡烛模拟温度高的地区,蚊香显示空气的流动,学生在点燃蚊香和蜡烛后看到烟(空气)的流动情况,不仅明白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向热空气的空气流动规律,而且能轻易地理解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材料在形式上的启发性结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学生通过了自己的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得出来的,因而是真实、生动、具体的,也是学生终生难忘的。提供有结构材料,是教师为学生实验活动和获得某种概念创造条件,对发展儿童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发展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六)利用积极评价,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一提到评价,老师们往往会联想到考查、考试。其实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考查、考试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在科学课的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叙述。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这些方面都是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这是一张试卷所不能体现的。只有注重了探究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另外,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考试这一种形式。例如:在平时为学生建立一个探究过程的记录本,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竞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写考察报告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等。在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时,应让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成员参与。总之,应重视学生的评价,应有一个公正、积极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科学课堂的评价既包括学生的评价,老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还包括社会的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评价上要体现多元化,强调评价的促进功能。首师大版科学教材为评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评价的方式机会是非常灵活的:可以在教学活动结束时评价,可以将评价贯穿在教学过程中;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此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表现;不仅要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做出评价,也要对学生课前准备做出评价;不仅对学生的小论文或研究报告进行评价,还要关注学生得到这些结果的方法及其间的经历;不仅有学生的自评、互评,还有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如他们提出研究的计划和假设,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在活动中是否表现出兴趣、责任感、创造性与合作精神等等,都是评价学生不可多得的契机;一个新颖的设计方案,一个大胆的假设,一次与教材不同的设想,一个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活动,意见精美的手工制作,一次愉快的合作,一次有意义的调查……,都是给予学生评价的大好机会。其实,教师的评价不单是语言上的激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翘起的大拇指、一次不经意的摸头,对学生来说,都是无价的表扬,都是一种激励。学生自评、互评的效果也是相当有效的,这样学生会感到自己进步了,今后要比现在更有进步才对。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注意发动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这样会使学生的进步更加透明,学生会感到人人都在关注他,关心他,从而会使他更加有信心,进步的更快,更加有兴趣的学习,探究能力也就逐步的得到提高。  三、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性,把学生引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科学家的探索研究经历告诉我们,探究的过程是艰苦的,往往一个课题要经历千百次不懈的努力,最后才能获得成功。美国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他发明电灯就进行了一千六百多次的实验。大科学家尚且如此,小学生探究活动,我们绝不要担心失败,经历失败后获得的成功,对学生的影响更强烈。他们在发展智能的同时情商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另外探究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通晓科学学科的科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程标准中不包括哪个教学目标?A、科学技术B、科学探究C、社会环境D、科学精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根据立德树人工作总体部署,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印发的实施标准。由教育部于2017年2月15日印发,于2017年秋季开始执行。[1] 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在教育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前,小学一、二年级要按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要素有哪几个?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要素主要有五个要素:1.激趣导入; 2.大胆假设; 3.根据假设实验;4.整理信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5.表达与交流.这些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存在的。 第一,从科学探究过程的要素来说,科学探究能力必然体现在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或各个过程要素及其组合的质量和水平方面。简言之,就是指包括一些过程要素的部分探究能力和包括所有过程要素的整体探究能力。当然,其中包括一些基本技能,如观察、分类、测量、表达技能、信息技术及处理技能、逻辑推理、数学计算、计量技能、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基本仪器的使用技能等等。 第二,科学探究的过程要素必须同科学知识相联系,才有可能变成真正的、有意义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在每一学段的教学要求前,科学课程标准中都指出,科学探究教学应当确保在教授“生命过程与生物”、“物质及其性质”、“物理过程”的内容时进行。科学探究能力不仅离不开各个学科的知识内容,而且,由于受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过程、爱好和态度等个性特点以及所受教育的基础、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不同学科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可能不完全处于相同的水平。 第三,科学探究要素和科学知识必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即探究必须密切地与科学问题相联系时,才能表现出一定水平的科学探究能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也要受到问题呈现的背景(或称为情景)等方面的影响。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解决已知的或学过的情景间题的能力,与在一个未知的或全新的问题情景中所表现的能力是不同的;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在教师指导下或在同伴的帮助下表现的问题解决能力是不同的。为了简化问题,可以把这种能力组成要素统称为情景要素。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经历的丰富而带来的经验、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科学课程期望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方面得到逐步的发展,这种发展自然要考虑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阶段,也必须结合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在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努力做到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思辨,以问题趋动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内容有哪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内容: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要素有哪几个?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要素主要有五个要素:1.激趣导入; 2.大胆假设; 3.根据假设实验;4.整理信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5.表达与交流.这些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存在的。 第一,从科学探究过程的要素来说,科学探究能力必然体现在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或各个过程要素及其组合的质量和水平方面。简言之,就是指包括一些过程要素的部分探究能力和包括所有过程要素的整体探究能力。当然,其中包括一些基本技能,如观察、分类、测量、表达技能、信息技术及处理技能、逻辑推理、数学计算、计量技能、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基本仪器的使用技能等等。 第二,科学探究的过程要素必须同科学知识相联系,才有可能变成真正的、有意义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在每一学段的教学要求前,科学课程标准中都指出,科学探究教学应当确保在教授“生命过程与生物”、“物质及其性质”、“物理过程”的内容时进行。科学探究能力不仅离不开各个学科的知识内容,而且,由于受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过程、爱好和态度等个性特点以及所受教育的基础、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不同学科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可能不完全处于相同的水平。 第三,科学探究要素和科学知识必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即探究必须密切地与科学问题相联系时,才能表现出一定水平的科学探究能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也要受到问题呈现的背景(或称为情景)等方面的影响。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解决已知的或学过的情景间题的能力,与在一个未知的或全新的问题情景中所表现的能力是不同的;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在教师指导下或在同伴的帮助下表现的问题解决能力是不同的。为了简化问题,可以把这种能力组成要素统称为情景要素。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经历的丰富而带来的经验、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科学课程期望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方面得到逐步的发展,这种发展自然要考虑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阶段,也必须结合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在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努力做到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思辨,以问题趋动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课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科学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面对新课程中提出的“科学教育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精神我们的科学教育必须要有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来指导和实施。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摹仿的抄袭”。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我们必须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础教育,要从培养科学探究品质、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动机等基本素质开始的教育,也是培养未来发明者、科学家的启蒙教育。为更好地了解小学科学课,走进小学科学教学课,区分好自然教学与小学科学教学,借此机会跟各位同行谈谈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点看法,以此来给大家一点参考的信息,以便日后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能注意到有关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问题。 “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作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由此我们知道,学生的科学探究式学习活动在本质上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很多相似之处。探究式学习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是小学科学的一种模式的研究。它是指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探究活动等过程获取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性学习就是从学生的素质为着眼点,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包括探究性自学和探究性实践两大方面的内容。 小学科学教育一直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其核心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教会学生用积极的态度理性地、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科学课程标准》更加具体地提出:科学课应注意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要让儿童了解科学探究涉及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使他们能运用这些过程和方法探究一些力所能及的科学问题,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挑战性,进而热爱科学。 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 (一)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 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当问题刺激大脑,大脑就会大大的加紧活动,甚至可能想出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认识,好办法来。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特别是问题的答案与学生预想相反的问题),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对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氧气》一课时,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氧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我演示了烧红的木炭、烧红的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物体在空气里会怎么样?在氧气里又会怎样呢?多数学生猜测回答:会慢慢地熄灭。但演示的结果是不但没有熄灭,而且燃烧的更剧烈。顿时,课堂热闹起来,个别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真奇怪!他们感到疑惑不解,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小结得出:氧气可以支持燃烧。为了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又提出了几个问题。如,“锅里的油烧起来了,怎么办?”、“卧室的地板小面积起火,怎么办?”、“酒精灯的酒精倒出来后,起火了,怎么办?”……学生各抒已见,各有各的办法,各有各的理由。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巧设障碍或矛盾,促使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 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改变过去实验时动手多,动脑少,按着课本或教师的提示,照着葫芦画瓢的做法,我在设计教学时经常增加一些实验,有时还有意设置一些障碍,以促使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在教学《热空气》一课的导入新课环节中,我做了一个演示实验“会转动的纸蛇”,学生看到原来不会动的纸蛇在酒精灯火焰的上方旋转起来了,都很奇怪。这时我要求学生研究实验装置,找出其中道理。学生经过积极思考、观察实验,发现是向上流动的空气使纸蛇旋转起来,同时他们还发现“风的形成演示箱”里的空气因为受热而上升,以及旁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经过讨论他们还发现了地球上的风其实也就是这样形成的,禁不住露出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动手又动脑,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能力。 恩格斯曾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牛顿也曾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假设”作为科学认识过程序中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假设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当学生发现问题后,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他们的脑海中即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的答案。在教学《燃烧和灭火》一课时,学生做把火柴放在铁片上,用酒精灯加热,一会儿火柴的温度达到了燃点,自燃起来了,做完后,有个学生问我,把纸放在铁片上加热能不能也燃烧,我在课前根本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我又让他们把纸放在铁片上加热,看能不能也燃烧,最后,纸也燃烧起来,我认为这样做很有必要,让他们敢想,敢做,敢探究学习,这样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培养,探究欲望得到了加强,想信他们对于科学课也会感兴趣,只要是学生想探究的问题,教师都应感兴趣,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兴趣才能够得到培养。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作出假设。纵然孩子们提出的假设可能不够合理与深刻,但是这毕竟是孩子基于他们已有的认识与经验而对未知所做出的推测;同时,这也是从问题此岸过渡到答案彼岸的桥梁。即使孩子走了弯路,这种体验与经历也是难能可贵的,它促使孩子反思出错的原因,而探究学习中最主要的价值正在于其对孩子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 (三)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加深对所探究知识的理解 教学中要求学生观察的内容很多,但是有些内容需要观察的时间很长,当堂课根本无法完成。这时,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丰富表现力,利用它把在教室里或在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但又必须让学生观察的事物展示在他们的面前,再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很短时间内完成观察任务。在教学《植物怎样度过“一生”》、《人类的进化》等内容时,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照片来解释,也可以用相关标本进行直观教学,但实际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利用多媒体,我们便可以将它们的发育、进化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跨越了时空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在教学中涉及到的一些珍禽异兽、古代生物、火山、地震等很难见到的自然事物、景观,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临其境,印象深刻,不仅在知识上得到满足,而且学习情感、态度上更是得到整体提高,其效果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实验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但是有些实验难度较大,如果只让学生看图、看文字说明或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往往会因记忆不清造成步骤错乱,甚至操作失误等。在教学《给水加热》中学习使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水、《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中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生物切片标本的方法等实验活动,操作步骤复杂,注意事项很多,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实验操作方法和过程制成卡通图片、简单动画等加以形象演示,学生能够很快知道操作要领,这样,既增强了实验效果,避免了时间上的浪费,又能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实验方法,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使学习目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由认同目标,自主选择目标,逐步过渡到自我设计学习目标,确立自己的知识技能目标,诱发他们“我要学”、“我要发展”的内在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获得教学的成功。这就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领悟了“自主”,确立了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在教学《纸张》一课时,教师先和大家设定研究目标,接下来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和选择方法,进行探究。在这节课中我们看到:有的学生选择“比较纸的吸水性”、选用宣纸、牛皮纸、瓦楞纸、书写纸来研究,将这些纸滴上红墨水,看那种纸吸水快,并且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滴水时要同时滴,水量要一样等;有的学生选择“比较纸的承受拉力程度”进行研究;有的学生选择“比较纸的承受弯曲能力”等等。由于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他们在学习时也特别认真,思维十分活跃,神情也十分专注,仿佛像科学家那样在“真刀真枪”地进行研究。又如,在教学《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学生用教师提供的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和一根电线,用小组合作的办法,把小灯泡点亮,并要求把小灯泡连接的方法画在科学记录表上。各个小组有序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过一会儿各小组陆续完成了任务,只有一组的小灯泡始终没亮,他们在别组的欢呼声中变得更加着急,当教师发现了这组的情况后,不是叫他们停下来,而是很亲切地安慰他们:“没关系,慢慢来,要不要老师帮助?”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又忙乎起来,但见一个同学一手拿电池,一手拿电线与电池的负极相碰,另一同学一手拿电线的另一头,与电池的正极相碰,另一只手拿小灯泡碰电池的正极。当老师发现了这一情况,马上轻轻地提醒他们:“小灯泡有两个连接点,你们只用到一个连接点,还有一个连接点是不是也要用起来?”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他们轻轻地商量了一下,马上修改连接法,终于点亮了小灯泡,使每一个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五)提供有结构的研究材料,为学生探究活动创造条件 提供有结构材料,能有效为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创造条件。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能归纳、概括出科学结论,是由于他们对有结构材料的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得出来的,因此,提供结构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结构材料”是指材料的构成和搭配是根据所学知识认知原理精心设计,各种材料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材料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为学生学习某种知识,提供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能启发学生思路朝着建立某种概念,归纳某种规律方向发展。在教学《流动的空气》一课中,为揭示“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产生空气对流而形成风”这一科学现象,我准备了两组材料,一组是可以游动的小纸蛇,在火焰上面转动,从而揭示热空气上升;另一组材料是一个两端(上表皮用硬纸板制成)露出小孔(大孔防止被蜡烛点着,小孔插入蚊香用)的封闭塑料水槽,并提供蜡烛、蚊香,用水槽内的环境模拟地球地表环境,蜡烛模拟温度高的地区,蚊香显示空气的流动,学生在点燃蚊香和蜡烛后看到烟(空气)的流动情况,不仅明白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向热空气的空气流动规律,而且能轻易地理解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材料在形式上的启发性结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学生通过了自己的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得出来的,因而是真实、生动、具体的,也是学生终生难忘的。提供有结构材料,是教师为学生实验活动和获得某种概念创造条件,对发展儿童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发展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六)利用积极评价,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一提到评价,老师们往往会联想到考查、考试。其实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考查、考试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在科学课的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叙述。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这些方面都是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这是一张试卷所不能体现的。只有注重了探究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另外,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考试这一种形式。例如:在平时为学生建立一个探究过程的记录本,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竞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写考察报告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等。在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时,应让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成员参与。总之,应重视学生的评价,应有一个公正、积极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科学课堂的评价既包括学生的评价,老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还包括社会的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评价上要体现多元化,强调评价的促进功能。首师大版科学教材为评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评价的方式机会是非常灵活的:可以在教学活动结束时评价,可以将评价贯穿在教学过程中;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此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表现;不仅要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做出评价,也要对学生课前准备做出评价;不仅对学生的小论文或研究报告进行评价,还要关注学生得到这些结果的方法及其间的经历;不仅有学生的自评、互评,还有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如他们提出研究的计划和假设,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在活动中是否表现出兴趣、责任感、创造性与合作精神等等,都是评价学生不可多得的契机;一个新颖的设计方案,一个大胆的假设,一次与教材不同的设想,一个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活动,意见精美的手工制作,一次愉快的合作,一次有意义的调查……,都是给予学生评价的大好机会。其实,教师的评价不单是语言上的激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翘起的大拇指、一次不经意的摸头,对学生来说,都是无价的表扬,都是一种激励。学生自评、互评的效果也是相当有效的,这样学生会感到自己进步了,今后要比现在更有进步才对。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注意发动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这样会使学生的进步更加透明,学生会感到人人都在关注他,关心他,从而会使他更加有信心,进步的更快,更加有兴趣的学习,探究能力也就逐步的得到提高。 三、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性,把学生引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科学家的探索研究经历告诉我们,探究的过程是艰苦的,往往一个课题要经历千百次不懈的努力,最后才能获得成功。美国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他发明电灯就进行了一千六百多次的实验。大科学家尚且如此,小学生探究活动,我们绝不要担心失败,经历失败后获得的成功,对学生的影响更强烈。他们在发展智能的同时情商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另外探究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通晓科学学科的科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学科整合课中怎样运用探究式学习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是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的: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把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为: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下面谈五种教学方法。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过程:(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的准备;(2)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3)指导学生分组观察、实验,独立进行实验操作,获得发现知识的实验基础;(4)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得出探究的结论;(5)归纳总结,将发现的规律应用于实践并进行反思,生成新的探究主题。2.实验探索法的活动目标一般包括: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对某些事物、现象的起因提出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实验,开展实验论证,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经验,增进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验探索法一般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命题,或者创设实验条件,包括若干实验提示,然后由学生分组开始实验探索。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专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所以比较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4.角色扮演法常用的模式有两种:(1)换位模式。(2)易境模式.5.现状调查法。

小学科学教学:怎样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课程理念。要让小学科学探究教学走出低效、无效的泥沼,就要在教学中从许多方面来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课程理念。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小学科学探究教学走出低效、无效的泥沼,厘清科学探究的本质,系统设计科学探究。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成了我们小学科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明确探究的目标,把握探究的重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保证课堂教学环节清晰、层次清楚、衔接自然有序之外,心中还要有明确的探究目标和探究重点。首先,教师设定的探究目标要基于学生现有的基础,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简洁明了、操作性强等特点。例如在《沉和浮》一课教学“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时,教师可以直接强调探究目的:“我们来看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就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避免探究活动陷入漫无边际的盲目活动中。其次,把握探究重点,抓住探究关键,合理分配时间,避免无效环节,力保重点内容有足够的时间突破,是有效探究的关键。对于一个主题,教材中可能往往会安排好几个探究活动,有时一个活动还要经过二次探究或三次探究,因此,找准探究关键,删繁就简,避免无效环节是进行有效探究的重要策略。由此可见,只有明确探究的目标,把握探究的重点,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二、有效调控和指导,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护航探究教学的典型特征是教师以促进者的角色,把重点放在创造条件、引起和激励学生的探究和发现上。促进者的角色绝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降低,甚至无足轻重。学生探究时,教师必须俯下身子,参与到学生的探究中,及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点拨,不能完全等待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在探究中“学有所思,思有所为,为有所获”,才能保证教学的高效性。现在的科学课堂经常会出现“一动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教学现象。组织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支点”,是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组织教学的好坏,不仅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与学生思想、情感、智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项融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富于创造性的工作。我们在学生探究时,可以用适当的评价来吸引学生,也可以采用口令,树榜样,呈现新鲜材料方式来调控课堂,也可以用时间来调控。除了调控,教师在学生活动中的指导也影响着探究的有效性。学生探究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排查最佳的方法,择清思路,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甚至手把手的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不能完全等待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才能保证探究的实效性。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合理指导,帮助学生把握探究的方向,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教师“四两拨千斤”的调控和指导,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金手指”,确保探究活动有序、高效的展开,使课堂充满智慧,才不会和新课程理念“形似而神离”。正如有人所说:“知识,只是能让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让人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三、正视异常结论,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科学是实事求是的,来不得半点虚假。但是在探究活动中,出现异常结论是很正常的,只是不知道如何处理它们,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一旦出现异常结论,教师应充分认识以真实数据说话的重要性,腾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实验过程和所获得的数据,引导学生反思,仔细梳理自己的探究过程,在反思的基础上,找到了问题的结症所在,就应该调整失误之处,再进行重复实验,看看实验的结果有否变化。如果在反思中没有找出问题,说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但仍应进行重复实验,强调实验结论的可验证性。在反思和重复验证的基础上,确定实验的结论没有错,或者自己找不出原因时,我们要勇敢地把自己的发现,实事求是地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请同学和老师帮助自己分析原因,查找问题症结所在,而不是匆匆走过场,草草收尾。正如所有科学家都会出现差错一样,分析、探讨错误的原因就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极好方式。四、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科学探究活动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应“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从课内到课外,让问题贯穿活动始终。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再通过学习来发现或提出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以打破在课堂上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教学《让灯亮起来》一课时,“怎样让灯泡更亮些?”,“如何用两个开关分别控制两个灯泡的亮灭?”等,让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探究活动。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只有我们不断思考,积极探索有效探究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学习一些科学的方法,感悟有效探究的乐趣,促进科学素养的培养,才能彰显探究的魅力,焕发出课堂应有的活力, 提高小学科学课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策略论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策略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策略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教育的理念和宗旨也逐渐向重视知识的实用性转移。因此,针对科学等实践性学科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成为了广大教师关注的重点。在小学的科学实验教学中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主题、课堂模式、探究评价等多个环节的配合,更贴合科学实验教学的初衷和目的,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希望此研究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帮助,仅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科学实验;探究学习;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小学阶段设置科学课程的主要目的除了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走进科学之外,也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验精神等品质。因此,借助于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更能够做到知识内容与素质培养的统一和平衡,更有利于小学生的成长。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及发展现状   从课程设立的目的以及大纲的要求上来说,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是主要的和核心的课程之一,对于小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强化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这一门学科,小学生不仅能够对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并且为以后的化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问题和科学原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从小树立科学意识。科学实验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因此对小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然而,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却并没有将其本应发挥的作用以及本应拥有的地位体现出来。不仅社会、家长不注重科学以及科学实验的部分,教师和学生本身对于科学以及科学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够。   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两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素质、专业能力的缺乏。实际上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课程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的态度和说法。教师本身就没有认识到科学这一门学科对于小学教育以及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自然会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给学生留下错误的印象,传递错误的观念,导致学生对科学的重视度不够,在课堂上出现走神,不参与课堂活动等问题。二则是长期以来观念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受到传统观念和刻板印象的影响,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认为语文、数学、英语才是学校教育的主课,是学习的重中之重。而在考试中的分数设置、课程的阶段性设置等方面也在无形中给学生和教师传递了这样的一个错误观念,导致科学课程的学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虽然一部分教师的观念正在逐步转变,对于科学课程的关注度有所提高,但是仍然不够。在科学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对于科学实验这一部分,实验课程的内容设置不科学不合理,实验过程缺乏专业能力过关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过程缺乏安全保障,实验课程形式单一,致使学生在实验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等问题仍然在制约着科学课程以及科学实验教学的最终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正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效率,转变科学实验教学地位的关键。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方法开展策略   (一)根据探究理念促进教师观念转变   在众多新兴的教学理念中,虽然普遍要求承认并且归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来推动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但是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并没有被否认。在整个教学环节,教师仍然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设计课堂教学的流程,控制课堂教学的方向。正因如此,教师本身的观念和能力也是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所以要实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整体状况的转变,使得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在小学的科学实验教学中实现广泛的应用,教师队伍自身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的提高是前提和首要的因素。从教学的主要内容来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本身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其中不仅仅需要包括科学实验中涉及的种种专业的科学知识,同时也包括了实验操作的相关知识,尤其是确保安全实验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起到引导和保护的作用。   一旦教师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有所欠缺就必然会导致学生接受的知识有所局限,进而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遇到阻碍,甚至产生一些严重的问题。所以,教师必须要借助于学校统一提供的学习机会以及网络上各种自我学习的机会来不断提高自己,以促使自己适应教学的新需要,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在探究式学习方法推广的这一方面,教师单纯地用讲解理论然后提要求的方法是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并且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教师必须要亲自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特点与科学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结合,并且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活动和流程,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体会探究式学习的优势,进而自然而然地开始自主运用这种方法完成学习。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教师对探究式学习的含义、特点、要求等方面知识有深入的立体的了解。所以教师必须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增加自身对于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认识和学习,促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实现转变,从而带动学生向探究式学习转变。   (二)围绕教学内容科学设置探究主题   要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必须要在充分了解这种学习方法特点的前体现才能够实现。而对于探究式学习来说,最关键的环节就在于探究主题的设计和制定。对于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来说,主题不仅体现着主要的发展方向,在特定的情况下还体现着实验的关键点以及核心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要给予探究主题应有的重视。对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来说,在设置主题时必须要考虑也是第一位要考虑的就是对学科知识内容的体现。开展探究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所以学科知识,尤其是科学实验体现的原理知识以及过程是设置主题的核心。针对于不同的科学实验,在探究主题的设置上不仅要体现出最主要的内容,还需要体现出实验的类型以及核心的要求。而对于实验的操作步骤则可以将其融合在探究学习的过程和要求上。   以"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这一实验为例来具体讲解,探究学习的主题设置必须要体现实验的内容,所以具体到这一实验中,就是要求教师要在主题中涉及水与食用油这两种主要的对象,且体现出二者的对比关系。除此之外,在设置主题时也需要体现出这一实验的主要类型和目的,也就是两种物体的特性的比较。而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也不能够被实验的名称和内容所限制,直接将实验设置为探究主题。因为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完成实验,还要包括所涉及的各种知识的讲解和掌握运用,所以在探究过程中很可能会根据基本的原理设计其他的类似实验过程。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在确定主题时就可以适当地扩大或者缩小实验所代表的内容的范围。体现在这一实验中就是教师既可以将探究主题设置为"探究水与食用油特点的异同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可以将主题细化为某一个方面,针对于水与食用油在某个方面的不同点以及其在生活现象中的体现来确定探究主题。在保证探究主题设置既围绕实验内容展开,又体现了从知识了解到实验应用的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基础上,小学科学实验的探究式教学就能够顺利地开展和进行下去。   (三)结合课堂模式合理组织探究活动   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采用的主要模式是息息相关的,进而决定了课堂上教学活动的主要开展形式。因此,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推广探究式学习方法,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有所改变和创新,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探究式学习,发挥更大的效果和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的高效学习。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在一定的主题下自主地展开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包括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学习,也包括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猜想和问题进行验证,还需要在结束之后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进而得出探究的.结论。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完成这样的一个过程,教师首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与自主。这也就意味着,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给出单元知识的框架和提纲,然后自主或者是借助于视频等手段进行知识的详细讲解,最后通过课堂上的提问或者是完成练习题,完成实验操作的这种课堂模式是无法适应探究式教学的要求的。因为在这样的传统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起着控制的作用,限制了学生学习的方向、方法、内容等。   所以,要让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教师必须要采用"放手"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完成探究,教师只负责给出探究的主题,并且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帮助,辅助学生完成探究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需要有所改变,放弃对具体活动形式的规定,也不需要统一学生的行动,而是针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随时确定活动的内容,并且根据学生完成探究过程的进度改变活动的形式。具体来说就是如果是在学生进行实验的理论了解准备阶段出现了问题,教师就可以用讲解,或者是观看小视频的形式来完成讲解,而如果是在学生完成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就可以借助于实验的形式来完成解答。而不限制学生统一参与则主要是针对于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来说的。因为即便是采用分层配合的方式分组,每一个小组的学习能力,探究流程设计都是不同的。这也就是说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很少在同样的时间内遇到同样的问题。如果教师针对问题设计活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强制性要求所有学生参与,那么就会影响到一部分学生的探究进度,打断他们的流程,产生不必要的影响。所以在探究式学习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课堂模式要充分自由,课堂活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灵活性和针对性,实现教师对小组的一对一指导,实现高度自由化的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探究式学习的特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参考文献   [1]吕晶.浅谈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J].飞(素质教育),2013(10).   [2]周元祥.浅谈小学科学类课程中的探究性教学[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4(2). ;

集体备课对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集体备课对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摘要: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讨的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形成一种基于交流、合作和研究的学术气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充分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促进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集体备课;英语课堂教学;现状;有效性 一、备课现状的分析 英语集体备课的最终目的是要产生有效的课堂效果,但如何达到课堂的有效性呢?集体备课方式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充分的备课可以使得教学过程轻松有趣,也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简单易懂,同时还可以增强教学互动的课堂效果。所以,英语课程的集体备课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的高低。目前英语集体备课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低效方式: 1.用分发承包的方式将备课章节任务安排到人,然后合成教案集。这种方式看似“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实际上起不到集体备课的实效,对个别教师甚至是有害的。 2.利用互联网下载各种现成的资料,不加分析,全盘照搬,不顾学情,不加取舍。这种方式使教师过分依赖网络,大大弱化了教师的备课能力。 3.众人一面,过分强调统一。如作业统一、授课方式统一等,缺乏教师的个性化劳动,机械地强调绝对统一。虽然有备课,但只不过是讲台上的一种简单机械运动。 二、集体备课过程的实现 集体备课的具体要求是:“三定”、“五统一”,同时注意搞好“五备”,钻透“五点”,优化“两法”,精选“两题”。“三定”是指定单元集体备课课题,定中心发言人,定单元教学进度;“五统一”是指统一单元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课时分配和进度,统一作业布置和习题三维训练,统一单元评价测试;“五备”是指备课标、备教材、备教学手段、备教法、备学法;“五点”是指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两法”是指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题”是指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这些具体要求是确保集体备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首先,集体备课的重要环节是明确主备人,确定备课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受备课时间的限制,使得其备课过程首先要确定一名重点发言的人员,所有参与备课的教师对其备课的内容进行讨论和补充,该过程要求目标清晰,备课发言人可以由授课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教学水平相对较高的教师担任,这样可以起到对年轻教师以及教学薄弱的教师的帮扶指导作用。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也要大胆启用年轻教师担任备课发言人,这样做既有利于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同时也可以革新除旧,纠正不合时宜的传统教学方法。集体备课时,除中心发言人做主题发言外,其他教师也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教学设想并阐述理论依据,经过“争鸣”,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和实施教案。各位科任教师在这一教案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实施、总结和反思,最终形成对英语教学内容的最优化教学设计。在备课过程中要求每位教师明确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薄弱的地方就是教师全力以赴突破的"重难点。 其次,集体备课的关键环节是“研备”,具体就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一是“备教材”,教师在备课时一方面要对本学期的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简要写出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并制定好单元教学计划,同时还要在词汇、语法、听力、阅读、写作等方面做到充足的准备。二是“备学生”,教师备课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情、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围绕学生,以他们为主体,以他们对知识的可接受度为标尺。三是“备教法”,在集体备课时,教师还必须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可行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如何讲清难点,突破重点,使其能够轻松愉快地接收和理解,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有效学法指导。准备的内容要实在,备课的密度、深度要符合学生实际,准备的教学方式要实用,最终达到备课有实效,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集体备课最终所呈现的教学内容要充实,不能过分追求形式,要防止其教学效果脱离教学目标。我们所备课的内容密度和深度也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吻合,否则可能事倍功半。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认真分析、选择适合所教班级学情的有效教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得教学效果通过集体备课达到最终目的。 最后,集体备课的教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商讨。集体备课教案经集体分析,做出合理安排,最终达到大体上的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作业练习,统一阶段测试,这种情况结合各班学习实际情况和每位教师的实际情况,做到了因材施教。要实现这个过程,应该坚持做到五点:坚持先攻难后解易、坚持求大同存小异、坚持既精讲又多练、坚持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坚持不断反思。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解决预设的重难点,才能够在大同的框架下保持独特的教学个性风格,才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基础掌握和综合能力上有所收获,才能够让师生共同教学相长。 三、集体备课结果的实施 要实现集体备课的有效落实,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利于学生的学习,易于教师的教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处,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重视上课的课前预热和预习,就方法而言,可以采用诸如在上课前播放英语歌曲,做有趣的英语游戏或者讲英语故事等方法创造良好的英语课堂气氛,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快速融入浓厚的英语氛围,全身心地准备开始学习,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何加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对策探究

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办法   全面做好煤矿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煤矿企业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从矿井到区队、班组、岗位上分别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形成体系,要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环境有计划地开展应急演练,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同地方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急预案相衔接。应急处置方案应做到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清楚,应急管理责任明确,应对措施正确有效,应急响应及时迅速,应急资源准备,充分将煤矿应急体系建设纳入企业总体发展规划,通过紧急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煤矿应急组织体系、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完善应急指挥平台、监测预警、预案体系、培训演练、物资保障、科技支撑等方面建设,提升煤矿企业综合应急能力。   2.1 加强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领导   应急管理工作是煤矿企业一项系统工程,完善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是开展煤矿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和基本内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负责人也是应急管理并组织制定应急救援方案,全权指挥应急救援工作的第一负责人。煤矿企业要建立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带头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协调配合,不断增加应急管理水平,深入一线,定期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做到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指挥工作机构、职责、编制、人员、经费五落实;同时,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条、第七条具体内容中确立的应急体制“以基层负责为主,上级负责为辅”的原则,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要以区队、班组为重点,明确基层组织是应急管理工作的第一道防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应急管理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区队、班组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2.2 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   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消除事故隐患,减少事故发生,提高事故处置能力,降低事故损失的重要举措。《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安监总应急【2007】34号)的要求,要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煤矿企业要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纳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总体规划中,要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为核心,合理规划,加强组织协调,抓好培训工作落实,确保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煤矿企业应有计划开展不同形式的安全生产应管理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同时要加强安全生产应急宣传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煤矿企业现有的各类培训教育资源、网络、电视、图片等手段,通过知识讲座、案例分析、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提高员工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性,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2.3 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煤矿企业要建立专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目前我国的矿山应急队伍的建设严重落后于矿山行业的飞速发展,处理重大、特大事故的能力严重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这三个方面:(1)应急救援队伍缺少精良的专业装备,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救援队伍的能力。(2)煤矿企业缺少大型排水等配套设备,而且装备的配套性较差,无法在短时间内为救援队伍扫清障碍,这就导致最佳的救援时机被错过。(3)救援队伍的后勤工作不到位,在很多时候,救援队伍的饮食和休息场所得不到及时供应,这严重影响了救援队伍的战斗力。有关部门应该针对上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要按标准配足应急装备,加大应急装备投入,开展针对性专项、单项应急救援队伍演练,保证应急救援队伍熟悉煤矿企业各个环节、场所、工作地点的安全生产环境及条件;加强专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工作,打造一支科学施救、技术水平过硬、反应敏捷的专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   2.4 加强安全生产事故防范工作   煤矿企业要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做好事故隐患的排查整改闭合管理工作,消除各类不安隐患,做到“小隐患不隔班,大隐患不过天”。深化区域瓦斯治理、防突工作。严格落实两个“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和瓦斯防治“十条禁令”,不断优化完善通风系统,确保瓦斯监测监控有效,强化防突措施现场落实,坚决做到“不掘突出头,不采突出面”。加强防治水工作。持续推进宁庄井水害区域治理和老空水的探放工作,按照集团公司“综合治理、远近兼顾、以疏为主、疏堵结合、水压达标、确保安全”的承压水防治水原则和“有掘必探、有采必探、先探后掘、先探后采”的探放水规定,加大群孔疏放水力度,完善各类防水设施。坚持物探、钻探相结合的探放水方法,深入开展防治水安全评价,严防水害发生。加强通风系统、监控系统、排水系统、机电提升运输系统的完善,认真开展检查、维修、维护工作,确保大系统、大设备安全可靠,运行良好。注重抓好工程开工、巷道贯通、采面初采初放以及过地质构造带期间的顶板管理,防止顶板事故发生。加强放炮管理,强化打眼、装药、封泥正规操作,严格执行“一炮三检”、“三人连锁”放炮制度,正确处理“瞎炮”,杜绝放炮事故发生。   2.5 加强应急管理,完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   事故应急管理对重大事故的全过程管理,贯穿于事故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常抓不懈”的应急思想。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急管理的内涵主要是事故预防和风险控制途径两个方面,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必须首先立足于防范事故的发生上,着重做好事故预防(即预警机制、加强预防性安全检查、搞好隐患排查整改等工作)、准备、响应和恢复4个阶段。风险控制上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存在的危险源进行针对性的风险评估,将风险控制在最低范围内;煤矿企业要加快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中要求,“建立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要依靠制度约束机制、科技创新投入保障机制、建设信息系统、安全生产应急资金管理机制等等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从而增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

如何加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对策探究

1 健全管理制度形成安全防范网抓好安全生产,健全制度和创新机制是根本。构筑全矿安全生产防范体系,严格遵守矿长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的原则,实行矿长全面负责,群众监督参与。严格落实煤矿生产责任和着力抓好十项措施。进一步强化煤矿安全生产的主体地位,全面落实煤矿安全生产责任,着力抓好井下通风、顶板支护、提升运输、机电设备管理、防瓦斯、防灭火、防煤尘、防治水,规范人井人员安全防护装备、控制超能力生产十项措施。实行每月1次的安全生产例会制度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制定安全目标责任制,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年度安全管理目标,实施分层管理,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充分落实矿党政正职的决策指挥协调责任;分管矿领导的实施和直接指挥责任;安检部门的监督考核责任;基层区科党政正职的安排检查落实责任;调度、通风等业务保安部门的业务保安责任;跟班区队长、安检员的现场监督责任;班组长现场指挥和现场管理的第一责任;岗位现场操作工人的个体防范责任;自主保安责任和互保联保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落实各自的安全管理责任过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安全管理网络。2 构建安全文化体系提升安全境界着眼于打造独具特色的安全文化,丰富、提炼企业的安全文化,大力弘扬与倡导本质安全、珍爱生命的安全理念,强化精神理念渗透和行为养成训练。实施点、线、面相结合,动、静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多层次宣教,强化安全文化的影响力、塑造力、激发力,以特色鲜明、底蕴厚实的安全文化感召、影响和带动员工,使员工做到思想上重视安全,措施上保证安全,行动上落实安全,从上而下形成人人要安全、自主抓安全、大家为安全、全员保安全的良好氛围。1)完善安全宣教措施,丰富宣教内容,深化宣教深度、广度,创新宣教模式,提升宣教层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板报、宣传栏等多种舆论宣传途径,不断营造本质安全、珍爱生命的浓厚氛围。2)通过开展职工岗位行为规范学知用、安全生产月活动、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技术比武等活动,使员工的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个体行为进一步规范、安全技能进一步提高、执行能力进一步提升。3)要坚持开展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活动,要结合不同区域的煤矿各类事故案例,有针对性、时效性地开展案例剖析,通过剖析事故、分析事故,不断强化员工安全责任,增强安全操作的自觉性。4)要经常性召开安全工作座谈会,畅所欲言,共谋安全;要充分发挥群监员的监督检查作用;各基层单位要深入调查了解,掌握职工的思想和工作状况,随时掌握人的不稳定因素,定期排查不安全人物。3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员工培训加强员工安全培训教育,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是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基本条件,坚持做到宣传到位、教育到位、培训到位、考核到位。1)完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规范培训程序。建立健全安全培训工作责任制,形成安全培训工作处处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责任体系。建立从员工进矿人井、安全培训与考核、安全教育与激励各个环节的安全教育培训管理机制。制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坚持做到长规划、短安排、勤检查、严考核、一环扣一环、环环抓落实。建立员工教育和培训档案,详细、准确地记录培训、考核情况,确保应培训人员全部及时和按要求得到培训,并达到考核标准。坚持致力于推动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路创新、方式方法创新、机制创新,通过不断创新,把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推向新的高度。2)抓好各级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针对各级安全生产管理者的层面,要立足于安全意识的提高、安全责任的强化和安全管理能力的增强等方面的培训;针对普通员工层面,要立足于安全应知应会知识、操作标准和技能、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等方面的培训;针对新工人层面,要立足于岗前集中培训和上岗以师带徒培训的有机结合;针对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层面,要立足于依据合法程序培训取得资格证书,并定期进行资格复训,做到持证上岗;针对三违及安全薄弱人员层面,要立足于集中帮教、安全结对子以及安全亲情教育等不同的培训方式。3)采取灵活多样的安全教育培训形式。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的措施,采取灵活多样、贴近实际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安全培训工作质量。要坚持一般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业余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安全业务培训与新技术普及教育相结合,理论知识教育与现场实践培训相结合,灌输性教育与疏导性教育相结合,日常性培训与阶段性培训相结合,日常警示教育培训与典型事故案例剖析相结合。要不断探索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结合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技术比武等活动,丰富安全培训的教学形式,激发广大员工的学习热情。4)注重安全教育培训效果。为了保证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取得实效,人力资源部等部门要科学优化方案,精心细化措施,严密培训组织。同时,要建立监督检查和考评机制,人力资源部要会同安全部、党群工作部等部门,负责对各单位的教育培训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制度、计划的制定、落实情况;教育和培训活动的记录、档案建立情况;员工应知应会安全知识考试等。通过日常检查、抽查、考核奖惩、通报等形式,做到教育培训不留空白点,保障安全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4 深化隐患排查整改加强三违治理1)强化现场安全监督检查。企业内安全监察人员要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实事求是,坚持原则,从严监督检查各级领导及全体员工是否认真瞪行本岚位职责,是否贯彻落实矿山安全法规;是否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质量的关系;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坚持三不生产的原则,即不安全不生产,隐患不排除不生产,不落实安全措施不生产。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在现场监督检查中要始终坚持六个到位:对员工的日常安全思想教育要到位;工作过程中安全措施、规章制度落实要到位;值班区长、班长按章指挥生产要到位,对违章指挥的管理人员必须停班学习,向全公司员工做深刻检查;作业现场盯岗盯面管理,巡回检查要到位;现场制止人的不安全行为要到位;提高支架支护质量要到位,树立起以质量促安全,以质量促生产,向质量要效益的观念。2)严格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改。①坚持做好每旬安全质量大检查,检查范围要覆盖井上下各个头面和各个作业地点,确保检查效果;②坚持开好通防、机电、运输专业隐患排查会,各基层单位每天的隐患排查会,安全部跟班瓦安员隐患排查会,确保隐患及时发现、及时处理;③坚持做好中夜班抽查制度,把隐患检查和人的行为规范作为检查重点;④坚持井下现场瓦安员、区队跟班人员24 h监督检查不断线,强化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对排查出的各类隐患,安监部门进行筛选、分析,根据隐患类型和等级以隐患通知单、安全指令下发有关责任单位,落实责任人、限期整改。对隐患没按要求进行整改的,坚决挂牌责令整改,并严肃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3)强化三违治理工作。三违是安全的天敌、三违不治、安全难以保证。①组织所有员工学习《关于三违治理的实施意见》、《关于规范三违人员过八关程序的补充意见》,《三违行为界定范围》等,进一步认识三违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明确各级干部三违治理的责任;②提高三违治理的质量。要把三违治理的重点放在井下、放在查处领导干部安全不履职上,重点查处现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及规程措施现场不兑现或事故隐患不及时处理的行为;③严格三违人员过八关程序,无论生产多么忙,人员多么紧张,三违人员必须追查分析、停班学习、现身说法、帮教提高、行政处罚、张榜公布、亲属签字、建档立卡,特别要加强三违人员培训学习和帮教提高;④严肃各级干部三违治理指标的考核,对完不成治理指标的干部,一律停班检查,取消月度安全风险抵押金兑现和各种奖励,并作为干部履职情况的主要考核指标;⑤采取三违人员家属座谈会、三违人员家访等有效形式进行教育,在公司形成违章作业就是自杀,违章指挥就是杀人,对违章作业不制止就是见死不救,对违章指挥不严惩就是纵容杀人的浓厚氛围,从而使违章者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确保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觉做到遵章守纪,按章作业;⑥树立典型,正面引导。5 结语在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中,大力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采掘工艺和安全基础设施的投入的同时,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安全工作环境,以促进安全生产的良性循环。

探究性学习调查总结怎么写?急!

调查报告怎么写 (一)标题。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中科软件园 www.4oa.com欢迎您投稿)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调查报告是人们对某一情况、事件、经验或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而写成的书面报告,它反映了人们通过调查研究找出某些事物的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是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的成果。学习撰写调查报告,有助于同学们进一步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把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怎样撰写调查报告 [例题] 以“发扬勤俭美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主题,以周围学生调查对象,根据他们的生活态度和表现,写一份调查报告,题目自拟。 撰写调查报告,要做到以下几点: 1、着力点要明确: 首先,要深入调查,占有材料。这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为此,就应该亲自了解第一手材料。既要了解“面”上的材料,又要了解“点”上的材料;既要了解正面材料,又要了解反而材料;既要了解现实材料,又要了解历史材料。如上例中,同学们就要认真回顾平时手头搜集到的有关于“勤俭是美德,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奢侈浪费导致事业失败”方面的详细资料。 其次,要认真分析,找出规律。这是调查的目的。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总结出事物的规律。此例中,除了要有具体的事例或数据外,还要对占有的资料分门别类加以总结,如以“盲目攀比,铺张浪费”、“勤劳节俭、合理消费”为门类加以归纳,从中找出规律性。 再次,要立场正确,观点鲜明。调查报告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如上例中,调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勤俭节约的美德,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乱花钱、互相攀比、超前消费等不良习惯和问题。 最后,要概括事实,有叙有议。不能光罗列现象,而且要适当地进行分析、议论,阐述观点。如上例,在做到有事例和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社会原理进行理性分析,分析要观点全面。 2、报告格式要规范 (1) 标题。 ①单标题,如上例标题可拟成:《中学生合理消费的调查报告》,以清楚交代调查的内容。 ②双标题,可拟成《合理消费----XX中学调查报告》 ③标题不用“调查报告”字样,也可用一般文章题目形式,如可拟成《中学生应该养成合理消费的好习惯》。 (2)前言。这部分内容,往往对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作必要的交代,总领全文。如上例中调查地点可以是XX中学整所学校,也可以将初一整个年级作为调查对象,还可以随机抽查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主要是学生的生活态度和表现两个方面。 (中科软件园 www.4oa.com欢迎您投稿) (3)主体。主体是具体叙述调查内容、列举事例和数据并做恰当的议论和分析,概括出经验或规律,是表现调查报告主旨的关键部分。在材料的安排上,要把调查得来的大量材料归纳整理出若干条目,采用小标题式写法,要注意层次清楚,条理分明。有的可按问题的几个方面或几个问题并列地安排材料,即采用“横式结构?;有的可按事物发展过程的顺序来写,即采用?纵式结构”。 (4)结尾。结尾是调查报告的结束语,也作归纳性说明或总结全篇的主要观点,也可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综合与实践是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拓展的特色领域。它反映了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要求,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笔者感到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没有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就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开展了一系列探索,试图探寻综合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策略与方法。   一、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现状   “综合与实践”在数学课程建设和学生能力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意识的差异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笔者就本校(农村小学)38位数学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在“深入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9人中,能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有效评价的仅有4人,只占调查人数的10.5%。由此可见,“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大部分教师只是应付了事,有的干脆不上。   调查显示,由于教师意识和教学条件等因素,致使“综合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能力、提升数学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策略探寻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课程的全新领域,它需要教师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整体的教学观。笔者以为,要切实推进“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教师要从教材内涵、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角度开展研究,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   1.研究教材体系,挖掘活动内涵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内容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的目标又不仅限于这三个数学本体知识。笔者整理了现行人教版教材小学阶段“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后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   (1)以数学本体知识为依托   纵观现行人教版教材小学阶段的24个“综合与实践”内容,都是在学生学习相关数学本体知识后安排的实践活动。第一学段以单一知识点的实践操作活动为主,第二学段以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应用为主,原则上均以学生就近知识点安排活动。   (2)以生活问题为背景   综合与实践内容的设置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在学生的生活场景中挖掘教学素材。   (3)以参与实践活动为载体   从内容安排上来看,这一领域的教学都必须依赖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基础,如实物操作、实地勘查、数据测量、信息整理等。   (4)目标追求多元化   教学目标除了关注数学本体知识的巩固,更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同时,还关注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如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数学美的体验、环保意识、投资意识等。   基于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要有效开展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教师必须挖掘每一次实践活动的内涵,恰当地把握教学目标,设计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引导学生深入参与实践活动,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2.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活动效能   “综合与实践”一般包括:一是进入问题情境阶段;二是实践体验阶段;三是解决问题阶段;四是表达交流阶段。根据内容特点和目标要求,教师在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上要有所转变,教学时间、空间等要素均要体现灵活性和开放性。   (1)在现实情境中开展教学   综合与实践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从学习方式上来说,它是以学生实践体验为主体的,而最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就是现实性的情境,也就是学生身边的问题情境。所以教师的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挖掘问题情境。   (2)课内外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学   综合与实践涉及实地勘查、数据测量、信息综合等活动,单纯地依靠课内教学是无法完成的,必须把教学延伸至课外。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内容,明确活动目标与要求,安排合理的活动流程,要具有可操作性,确保学生在课外也能完成活动任务。   (3)自主与合作相结合开展教学   综合与实践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但相对于一般的解决问题而言,其更具有综合性。教学中要处理好自主探索与合作研究的关系,恰当地运用个体研究与小组研究。针对不同的问题层次和情境需求,组建实践活动小组,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3.转移评价重心,关注活动过程   对学生“综合与实践”不以纸笔测试为手段,不追求量化指标,要强调过程性评价,要以“质”的评估为主。   (1)评价时要特别关注:能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对结果有无反思的习惯;是否积极参与讨论与表达。   (2)加强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监测,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程度、活动经验积累等,运用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形式评估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三、结 语   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拓展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大创举,为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打开了一扇门,也为学生开辟了应用数学的新天地,更是提升学生数学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主阵地。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内涵,改善教学组织形式,转移教学评价重心,聚焦基本活动经验,有效提升实践能力。

如何优化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探究

一、活动设计的背景本学期,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我校语文阅读教学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1、支解文本:表现在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是以逐段分析讲解为主,支解教学内容,阻碍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2、以讲带读: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问题琐碎,迂回反复,阅读质量低下,讲解的时间挤占了学生读书与动笔的时间。3、缺乏实效:讨论主题随意设定,缺乏讨论价值,讨论过多过滥;讨论的组织追求形式上的热闹,缺乏讨论实效;讨论的评价以教师为中心,与教师一致则正确,反之则错误。基于这种现状,在教学研究部门提出“有效阅读”专题研究的引领下,我校高年级语文教研组提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这样一个小专题,在高年级段开展本小专题的研究。在实践中来找寻语文阅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二、研究的内容1、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2. 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研究3. 教师调控课堂有效性研究4、教学反思的有效性研究三、研究的课例语文S版教材第九册语文第四单元《十年后的礼物》语文S版教材第十一册课文《我的第一首诗》四、研究的过程与方法途径:(一)成立研究小组,开展理论学习为保证本次教研活动的目标能落到实处,特成立研究活动小组:组长:梁学军成员:陈惠芹(市级骨干) 路风菊 马俊虎 冯小琴 余秀芹(市级骨干)岳宝胜 丁海峰执教教师:余秀芹 马俊虎梁学军负责活动方案的制定和整个活动的组织以及最终的总结,其他教师参与研讨,撰写反思,提炼研究经验。理论学习采用集中于自学相结合的原则,主要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标准、阅读教学的建议)、观看名师的录像课和教师合作方面的理论。(二)以校各种研训活动为载体,落实专题研究。包括围绕专题进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诊断及教学反思及开展叙事研究。(三)围绕教学设计----行动研究-------问题反思的方式开展活动1、参研教师独立进行教学设计(9月10—9月12日)参研教师首先做出《我的第一首诗》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各环节是如何实现有效性的要做出明确的注释,并注明设计意图。 效果预设:《我的第一首诗》这篇课文故事简单,但含义深刻。文中的对话简洁明快,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心理活动描写也很生动。学习这篇课文,要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体会作者怎样逐渐认识到“如何对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认识到这两种评价“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从而进一步感悟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深深的爱。各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尤其在朗读的指导、内容方面会因对教材的理解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设计方案,这是本次活动的意义所在。2、教学设计交流(9月16日)要求全体老师畅所欲言,把自己所设计的案例的构思、想法在会议上进行交流、讨论,重点要突出在:一是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朗读;二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在课堂中如何操作。两位授课教师根据大家的设计理念和意图,选择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方案进行整合,然后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修改并定稿。 效果预设:这个过程相当于集体备课的过程,目的是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来,实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但是由于参与教师的理解角度不同,要把六个人的意见完全同意起来有点不符合现实,所以最后推荐马俊虎老师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既要在解决关键问题上体现大家的智慧,又要在授课中发扬出自己的特色,再次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准备上研讨课。3.课堂观察。(9月23日)由马俊虎老师在六三班上《我的第一首诗》,要求听课老师做好课堂观察记录,观察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如何体现提高学生朗读活动的有效性,并写好评课记录。听课中关注的焦点:一是教师是如何理解和处理的;二是关注教师在课堂上是如何有效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三是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是如何评价的。效果预设:授课教师基本能体现教学设计中的意图,但不可能像设计中体现得那么理想,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新问题:承担记录的教师能否将各自的记录按要求记录全面,为后面研讨提供真实的的依据;授课教师在执行设计方案的过程中会因为长期的教学习惯而不能很好的贯彻设计意图,从而会出现预设和执行相矛盾的新问题等等。4.课例研讨听课后,组织教师们讨论案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讨论案例是一种互动的研究,是一个共同参与、共同构建的过程。鼓励参与者主动通过自己的思考、感悟、理解,不断提出新的设想、新的思路。在研讨中可以就大家共同关注的环节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所在。这一环节大家重点研讨授课教师在解决朗读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方面取得了那些突破,还存在哪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因该如何进一步改进。效果预设:这是第一轮研究的最后一个环节,大家讨论的越是激烈,越有利于下一步的研究。通过这一轮研究预计要在解决前面发现的问题上有一些突破:如教师如何通过精讲来节省教师在课堂上占用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教给学生去朗读;怎样丰富评价的语言和方式,可以通过眼神、动作等手段来评价,提倡让学生相互评价。5.再设计再观察再研讨经过以上议论研究,将大家的智慧集合起来,由马俊虎老师对所授的《我的第一首诗》一课进行反思,之后与大家共同设计《十年后的礼物》一课,这次备课余秀琴老师主备,其他教师参与到两位教师的设计中,设计好后按原来的程序进行第二轮观摩研讨。这一轮力争在上一轮的基础上取得更全面的突破。(三)总结提升阶段(10月21日——11月5日)所有参与研究的教师对整个教研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将自己在本次教研活动中的收获、看到的不足以及对本次教研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以文本的形式写下来,然后再教研会上进行交流。尤其是在活动中大家在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方面的认识,要进行全面细致的总结,最后通过研讨得到初步的结论(在研讨过程中如果出现分歧,可以通过回放录像课的形式,进行再探讨。在大方向与课程标准一致的情况下,允许求同存异)。(四)尝试推广验证阶段(11月5日以后)将大家总结出的结论在各自的课堂上尝试应用,验证结论的科学性、有效性,对不正确的结论及时进行修改。并在实施中将一些新产生的有效的方法及时补充在原来的总结中。

职业核心能力在职业教育中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探究论文

职业核心能力在职业教育中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探究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职业核心能力在职业教育中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探究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   职业核心能力 培养途径 方法研究   论文摘要:   探讨了职业院校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的教学方法。通过本校在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教学组织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尝试,探索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合理课程方案。   我国高职已在中占有半壁江山,每年的高职毕业生数量庞大,虽然高职生在专业上的实际动手能力比较强,但和现在的庞大的就业大军相比,高职学生在就业上还是表现出了明显的弱势。除了专业基础不扎实之外,在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对的适应能力,创新、责任感及自我学习等综合素质方面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欠缺,而承载这些素质的基础就是职业核心能力。   1、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职业核心能力又称为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转移性的、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能力。我国人社部界定为: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创新革新、应用等八大方面的职业核心能力模块。   如何让职业核心能力伴随一个人的终身,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是支撑劳动者在职业或岗位上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能力或才干的关键能力。高职生就业中表现出的弱势正是职业能力中需要的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更适应社会的需要,现行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已经非常重视结合生产实际的需要,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上也着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但是,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而正是这种能力的缺乏,严重影响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当代国际职业教育与资源开发的主流趋势,是国家倡导的能力本位的有效载体,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措施。   核心能力的提升和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培训在我国刚刚起步。澳大利亚的培训包计划、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其可取之处,结合我国的国情,对现有的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出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提升学员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具体方法,完善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为我国建设服务。   我们以本校的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从高职教育的领域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探索培养学员的职业核心能力的不同途径和有效方法。   2、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   “职业核心能力”自上个世纪70年代初由德国的梅腾斯提出,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时间,他把职业人需要的能力分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后两者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职业核心能力。我国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始于上世纪末。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一项研究课题中首次将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划分为职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三个层次。2007年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又推出了包括8个模块的职业核心能力体系。但在实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中,如何培养、提升这些职业核心能力,各个学校都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势在必行。   如何把“与人交流、沟通、解决问题”等能力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国内外有多种尝试,也分别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近年来,更多的国内外机构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来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企业可以在生产车间建立“学习岛”,使教学直接融于生产之中。学生可以尽早接触生产实际,学会适应真实的职场环境,在向企业师傅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不同的团队合作,达到优势互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节省了学校和企业的开支,又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某一具体工作岗位的胜任,更强调个体的发展性、弹性、迁移能力,以使个体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的要求;不仅重视职业技能的专业化,同时也强调所有学生应学习一些对未来职业生活有价值的、共同的、基本的内容。   我们学院的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此基础上,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渗透核心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探寻具有实际成效的方法、途径,对核心能力培养、训练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以及教学改革中广泛收集到的鲜活的案例、模块教学的资料、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资源,并利用集体研讨、公开课等形式进行教师之间的探讨和交流,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建立了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机构。我们积极把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尝试,渗透核心能力培养到专业教学中,运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等独立模块或者是组合模块对学生进行核心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及讲座等活动,对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进行全面普及工作。   3、核心能力培养的方法   通过实践,我们在自我学习、与人交流、信息处理、与人合作、数字应用、解决问题能力等六个模块的基础上,探讨和研究了适应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方法;探索并不断完善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的课程方案;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效果评价方法。   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我们把核心能力课程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分别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相互综合,把核心能力的教学培养融会贯通,提出可行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渠道、多途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在职业学校中,核心能力的培养将专门设置核心能力课程与在一般技能课程中贯穿核心能力培养理念相结合。   研究方法是以人社部的八大能力训练模块中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能力六个模块内容为主,通过研究、教学试验、素质课、社团活动、实践、行动研究、专题讲座、融入专业课教学、主题班会等途径开展课程教学,加强核心能力训练,整个过程体现和贯穿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   4、主要试验方法包括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面谈、电话访问、网络调研、文献检索等途径手段研究学生、行业、企业及社会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和需求程度,为开展职业核心能力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并在教学后及时进行调查反馈,以改进和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渠道和效果。   (2)教学试验法:按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以公选课的形式选取6大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中的某几项在高职在校生中开展教学,并培训认证,重点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产生效应等诸方面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得出性报告。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落实学习任务、实施多元化评价考核检测教学效果、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实施项目教学法等具体行动,切实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在行动中教学,在行动中育人。并通过参与国家课题的研究,研究设计比较典型的教学案例、完整的单元设计等教学文件,突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活动载体的任务驱动法的成效。   (3)行动研究法:学生通过承接和完成某个具体项目和任务,来掌握专业技能、方法技能和社会技能。学生所承接的项目完全是依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要求,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立思考(自我学习能力)、主动获取加工信息(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能力)、组成工作小组(与人合作能力)、设计工作步骤和方法,分析并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解决问题能力),并通过互帮互学(与人交流能力)来完成项目工作。完成项目期间实践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按照确实的最优解决方案,学员独自或以小组方式在各自制定的工作计划指导下完成工作。工作结果要按照预定的目标来进行自我检查和相互检查,并评价达成的效果如何,以锻炼学员的责任心、质量意识及评估方法。   主要应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化教学等等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实施中,教师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能力、专业素材和教育来实施灵活多样的不同教学方法。我们在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的经验基础上,还通过对国际级、省级及院级不同课题的研究,探索在职业教育中如何更好地渗透核心能力教学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尝试,进一步把核心能力教育融合到职业教育的理念中,并探索更多的教学模式。   通过实践,我们检测了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对核心能力培养的效果。借鉴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方法,注重行动导向教学法,尝试将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整合到培训包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我们结合学院近四年来推行的课程改革,积极把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尝试,以开设公选课和渗透专业教学的形式进行研究,运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六个模块,对学生进行了核心能力的培训和提高。10多位教师取得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师资培训证书,部分骨干取得了测评师资格,200多位学生取得了核心能力认证证书。   5、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   全国各地教育部门专项研究,拟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积极引导高职院校学习借鉴职业核心能力开发项目的经验和技术,探索在高职教育领域建立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和测评体系,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可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利用社会资源部在这个项目上的资源和推广方式,组织研发一套适合当地特点的教学改革方案,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来有效推动各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培养适应当地结构调整及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高职院校在有关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创新或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改革等课题研究方面的指导。通过开设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推动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推广先进的行为导向教学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不仅要学生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做什么,重视学生心脑手的全面发展,在重视专门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拓展到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深化改革我们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构建就业导向下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要让全社会都认识到,开发职业核心能力就是要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职业核心能力网[EB/OL]. ;

关于创新探究实践的手抄报 实践手抄报

科普知识手抄报立志创新勇于探索手抄报 科技创新手抄报探秘科技 创想未来记三年级《探秘科技》手抄报设计展评活动中小学生关于科学创新主题内容手抄报图片资料舜宇信阳光学实践与探索手抄报比赛结果出炉科技创新手抄报有关创新引领时代科普的手抄报探索与创新电子小报成品科学电脑手抄报科技简报板报模板1979a32017手抄报2035年的科技强国手抄报 5年级手抄报科学发明实践手抄报沐小科技创新与生活手抄报优秀作品展科技创新英文手抄报小学改革创新的手抄报 科技创新手抄报精美的手抄报体现了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探索求职创新手抄报 科技创新手抄报科学科技手抄报科技创新手抄报加强科技创新助推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手抄报科技创新手抄报探索创新快乐成长03291a4科技电子小报成品模板科学在我身边手抄报关于科技创新手抄报内容科技改变生活.探索创新快乐成长科技电子小报成品科学知识手抄报板报模板329

如何写语文的探究报告?

1.1要求学生撰写研究报告之目的 可能有人会开玩笑的说,写报告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交报告」!其实,大多数的老师要求学生写报告的目的,不外乎希望学生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能在一般上课时单向式的学习方式之外,让学生透过数据搜集、组织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在学校所学还是有限,如果你同意终身学习的理念,那在人生的过程当中,拥有一支钓竿,总比一直等别人给你鱼吃要来的实际和长远。更何况每个人进入社会之后,撰写报告也应是必备的工作技能之一。 1.2研究报告之撰写原则 1.2.1慎选题目 如果授课老师未指定题目,建议各位在挑选题目时,范围不要太大,题意要明确,以免超过自己的能力,而造成吃力不讨好的情况。若无法找到适当的题目,不妨多和老师讨论。 1.2.2具有说服力 1.3研究报告之简单分类 1.3.1文献回顾、整理型 针对某一个主题,从报章、杂志、期刊、学术报告、网络等搜集以往相关的文献,将之做「有系统」的整理。数据整理的重点,在于紧扣着主题,并客观地呈现对主题正反两面的意见或看法,最后可以提出你个人的建议,但是需注意推论的逻辑。 1.3.2理论推演型 在适当的假设下,用图形、数学、或其它科学方法建立模型,并将之推演而得到某些结论。其重点在于假设是否合理、推演过程是否正确、以及所得结论是否和现实生活的观察相符。 1.3.3实证研究型 此类型的的报告,通常是依据别人建立的理论模型,找到实际的数据用统计方法来验证。 2 研究报告架构 2.1一般通用架构 2.1.1前言 (绪论、导论、绪言) 此一部分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导引报告阅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该报告想要讨论的问题,以及报告的目的。 此一部份至少应包含: 1.问题的背景绿起、2. 研究的动机、3. 过去其它相关研究的简述 [注]、4. 研究范围的界定、5. 为何你采取某种研究方法的原因及其步骤。在本节末最好可将整个报告之架构简述一次,以收提纲切领之效。 2.1.2研究方法 2.1.2.1文献回顾、整理型 有系统地归纳整理文献,并加以利弊之分析。 2.1.2.2理论推演型 应详细说明所采研究方法之假设、模型之意义、符号定义、并进行模型之推演等。 2.1.2.3实证研究型 应详细说明所依据之理论模型所含之前提假设、并依模型所得之推演建立用以检验之统计假说 (hypothesis),进行验证之数量、统计量、或计量回归模型,并说明所用资料数据之来源。 2.1.3结果分析 2.1.3.1文献回顾、整理型 将所整理文献,归纳成具体结论,并分别讨论其中之涵意。 2.1.3.2理论推演型 以科学方法证明模型推演之结果、并整理成具体的结论,并解释其意义,最好能举实际之例子以支持所得结果之合理性。 2.1.3.3实证研究型 将实证分析之结果以易懂的方式呈现 (图、表为最常见之方式)。并分别讨论所得出之数据其背后可能隐含之意义。若有与理论不符,应尝试分析其可能原因为何。 2.1.4结论 此部分至少应包含: 1. 再次简要说明报告研究之目的、方法。2. 对所得出之结果做摘要、较一般化的说明。3. 根据结果分析其政策涵意,并提出可能之建议。5. 说明本报告推论应用之所可能限制,并对研究之缺失进行检讨,最后,可对未来后续之研究方向或改进方法提出建议。 2.1.5参考文献 以中文部分在前、英文部分在后的方式,对所引用过的文献,逐一条列其作者、文献篇名、出处、出版年月、页数等。有引用的一定要列,未引用之文献「不必」列在其中。参考文献目前并无统一之格式,重点在于采用格式之「一致性」。同学可以参考下节所附之格式说明编写。

探究性报告是什么?

研究性报告

员工激励机制探究论文

员工激励机制探究论文   就企业而言,激励机制是企业为有效激励员工而建立的一套有机的激励制度和措施的集合,看看下面的员工激励机制探究论文吧!   员工激励机制探究论文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员工激励机制的内涵,分析了供水企业现行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结合员工激励机制的原则,提出构建现代供水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策略及实施注意的问题,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供水企业 员工 激励 机制   大批外资企业在中国加入WTO以后进入我国,加剧了市场竞争,尤其是人力资源竞争。供水企业虽然属于资源型国有企业,但同样面临激烈的人才竞争。目前,由于绝大多数企业在引进西方先进管理思想起步较晚,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方面尚有欠缺,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人才流失与不能有效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及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是现代供水企业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激励机制内涵及供水企业现行员工激励机制现状   它包括目标激励体系、工资福利激励体系、企业文化激励体系、员工培训体系及相关制度体系等。其本质在于通过科学、系统的制度建设,对员工的各种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满足和限制,推动员工沿着组织期待的方向作出持久的努力。同时,通过系统、持续不断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强化和塑造,使员工产生努力工作的内在动力,将组织目标真正转化为每个员工的个人目标。   近年来,绝大多数供水企业在激励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激励机制的建设并未真正在深层次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主要表现为:第一,分配制度基本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资模式,经营成果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没有真正挂起钩来,从总体上看仍是一种保障型而非激励型的工资制度;第二,缺乏严格而系统的绩效考评体系,薪酬没有和个人绩效紧密挂钩;第三,激励形式单一,过分依赖物质激励,缺乏有效的长期激励手段。第四,员工缺乏再培训,缺乏对企业广泛的认同感等。    二、建立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原则   (一)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   组织与员工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两者往往存在矛盾,所以,目标设计不仅要充分体现组织目标的要求,而且还要注重员工的个人目标取向,使企业与员工的目标一致。   (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与其他企业相比,供水企业肩负着更多的社会义务,这决定了供水企业员工应具有更高的行为动机和社会使命感,精神激励应成为企业的鲜明特征,要想在更高的层次调动员工积极性,需合理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运用目标奖励、荣誉奖励、参与奖励等精神奖励。   (三)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相补充   过于偏重长期激励或短期激励,最终都会降低企业现实生产效率,企业可以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设计机制,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和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融合在一起,建立长期激励机制。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企业可适当提高短期物质激励的实际支付,实现短期激励的实效化。   (四)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约束和激励是有机结合、缺一不可的,约束机制包括科学系统的规章制度和严格规范的业绩考核制度等。通过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构建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策略   (一)制定激励性的员工薪酬制度,实现报酬激励   合理的薪酬体系具有明显的激励效果。研究发现,从企业内部来讲,员工对薪酬差别的关心程度要高于对薪酬水平的关心。这说明,企业的薪酬体系要具有激励性,就必须保证外部公平和内部公平,即企业的薪酬水平与本行业的`薪酬水平相当,企业按员工的贡献定薪酬。第二,企业设计薪酬体系时要保持固定部分的比例,使员工产生一定的职业安全感,同时适当拉开薪酬层次。岗位工资制较适用于供水企业一般员工,较全面考虑了员工对企业的投入,加大了薪资结构中“活工资”部分解决了职工薪酬水平与劳动力市场脱节、工资水平不反映劳动差别等问题。第三,薪酬与绩效挂钩,绩效薪酬在实施过程中要以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为依据,如企业可以根据经济效益设立奖励基金,按员工的贡献和考核结果发放。   (二)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实行考核激励   绩效考评是在明确岗位职责和要求以及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员工在任职期内的总体表现进行考核,确保员工工作结果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的手段。供水企业绩效考核不能只局限于德能勤绩等简单的定性指标,而应建立一种能量化、测量、易于操作的综合性考核指标体系,包括职责履行程度、业绩表现、工作态度、团队精神等相关因素的考核。考评者由单一性向多维度转变,从多个角度对员工进行评价。考核技术要实现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如应用模糊数学和排序方法将定性的考核结果进行定量化处理。企业在运用绩效考核中要遵循PDCA循环改进完善绩效管理。   (三)建立员工发展体系,实现发展激励   员工发展体系包括员工培训、员工素质架构分析、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等。企业要关心员工的个人发展,制定培训规划和培训管理制度,进行严谨的员工需求分析,根据汇总的员工培训计划进行总体协调与实施。根据不同岗位的职位设定和发展途径,企业基于员工个人兴趣、技能、潜质作出员工发展规划和设计,如运用“教练型”的领导方式帮助员工纠正偏差;运用开发性训练科目不断增强员工的知识技能;运用学习型组织的环境满足员工终身学习的需求。   (四)塑造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实现精神激励   企业可以通过举办“企业之星”评选活动,把在服务、创新等方面表现出色的员工评选为“企业之星”,员工将会把获得这份荣誉作为自己的目标,努力进取,逐步使企业员工形成一种精神振奋、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发挥出其他管理制度无法比拟的激励力量。   (五)提供员工参与管理的平台,实行政治激励   建立和实施合理化建议制度,鼓励员工从供水设施运营维护、水质监控管理、水厂设施优化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对经过实际应用能取得明显成效的,根据贡献大小实行奖励。企业内重大性的决策以及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交由职工代表大会讨论,讨论的提案付诸实施。   (六)树立人本主义思想,实现情感激励   通过多种途径扩展情感激励的范围,如为员工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员工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合作,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当中;提供带薪休假等福利,为员工身心调整提供便利,帮助员工在正常工作时间里更高效地工作;加强与员工双向沟通缩短双方距离;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来增进彼此的情感。    四、实施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激励要有针对性和差别性   由于个体差异,激励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类型员工选择合适的激励方法。激励群波斯顿模型较贴切地反映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基本分类,它根据每个员工的利益期望、工作经历、等分类标准将员工分为新星群、骨干群、老黄牛群和问题群。企业在根据员工的需求及其变化来调整和选择有针对性的激励方法时可以借助该模型。   以一间员工平均年龄不超过32岁,本科以上学历的职工占40%的大型供水企业为例,企业以新星群为主,他们自主意识比较强,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比较高,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企业要充分了解员工的职业发展意愿,结合企业实际,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提供适合其要求的发展道路,力求使新星群向骨干群转化,保持他们的进取精神。企业对骨干群的激励要保持长期与稳定,降低他们向老黄牛群转化的速度,同时要注重问题群的关注、培养和激励,使他们向新星、骨干群转化。这样最终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结合。   (二)营造公平公正的实施环境   激励机制首先要体现公平原则,企业要在广泛征求职工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员工认可的制度,并且把这些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中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尤其是在非物质激励中,企业要系统地搜集、分析与非物质激励相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将非物质激励与绩效考核有机结合起来。   (三)适度使用激励的正反两个方面   对于任何激励机制而言,都具有奖励和惩罚两种对立统一的基本强化手段。企业应该完善内部奖惩制度,在实施积极奖励的同时,还必须辅以约束措施和惩罚措施,将员工行为引导到特定的方向上。两者相结合,才会达到最佳激励效果。    五、结论   制定真正有效的激励机制则成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现代供水企业结合本身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内外先进优秀的经验,运用好员工的激励机制,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休戚相关的利益感,让员工与企业共同创造和谐稳定的供水环境,必将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兆铭.企业绩效与激励机制:战略的观点.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第1版).2005.3:30-39.   [2]杨和茂,高效激励:打造常青企业.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81.   [3]袁宜斌.国企人力资源激励的探讨.包钢科技.2004(5):6. ;

为什么日本过劳死问题比欧美要严重得多,深层探究下。

日本人对工作的态度决定的。他们对工作真的是卖命的干,我刚过来的时候很难理解这种心态。 尤其是战后日本重建的那一代。日本人一般不随便跳槽换工作,所以毕业之后一旦就业,就只能在那个位子上干好了。再一个女的大多不工作,男士负担会很重。

解科学探究题时,题目中问:控制的变量是什么?该怎么回答

题目中应该有实验数据,分析数据条件的不同例如,化学中有几次实验,如果是温度条件在改变,则答温度。又如,物理中的实验改变量是速度,那就答速度。控制变量 定义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应用理想斜面实验、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验证欧姆定律、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探究影响电流的热效应的因素、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举例探究电阻和电流的关系,我们可以先将电压人为的控制(即不变),改变电阻的大小,再测出各个电阻值所对应的电流的大小,从而可以得知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电阻成反比。控制变量法是为了研究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用。举例来说,s=vt 即位移=速度*时间,(如果你不能理解什么是位移,可以暂且认为它就是距离好了)。这个公式可以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就是说,知道“速度”、“位移”、“时间”,但为了研究出“位移=速度*时间”这个公式,我们要采用控制变量法。 研究的方法是这样的, 我们让一辆小车匀速行驶一段时间,然后看它的位移。为了研究位移跟“速度”、“时间”是什么关系,我们先让小车以不同的速度行驶相同的时间,比较两种情况下行驶的位移。例如:先以3m/s的速度行驶5秒,记下位移15m;接着以9m/s的速度行驶5秒,记下位移45m,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在同样的时间里,速度翻了几倍,位移也翻了几倍,即位移和速度成正比。注意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故意让小车两次行驶的时间保持一致(都是5秒),从而就可以发现“位移和速度成正比”这个关系,因为是控制住“时间”这个变量,使其不变,来研究问题,所以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同样的,如果我们控制住“速度”这个变量,也同样可以发现“位移和时间成正比”这个关系。(做法就是,让小车以相同的速度行驶不同的时间,比较两种情况下行驶的位移)。控制变量在物理学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只有将自变量以外一切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变量控制好,才能弄清实验中的因果关系。控制变量衍生到生活中的作用是控制一定影响因素从而得到真实的结果。

生物 在设计探究实验时,应注意些什么?如何控制变量?

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保证探究中只有一个变量,其他条件都要相同,还要设置对照组或者空白对照。

探究初中班主任如何将德育教育融入于班级管理

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不仅是初中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同时也是促进初中�W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措施,其宗旨在于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能够对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产生影响。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德育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全面系统的教育工程,也并非靠朝夕时间就能完成,其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从全方位、多方面来确保初中德育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保证初中德育管理工作能够紧跟时代脚步,为学生高尚品德、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奠定坚实基础。一、初中德育教育开展原则(一)德育教育方式多样性德育管理并非是独立进行的,而是与学校各个方面工作互相牵连、互相影响,需要与中学智育、美育、劳育、体育等联系,从各方面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教育方式的多样性[1]。同时,还要将德育工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其贯穿在初中各个科目教学中。另外,为了实现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方式,还可以通过举办集体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感受到德育的魅力和感染力。(二)德育教育开展全面性初中德育教育工作除了需要学校和教师努力外,还需要得到学生家庭的支持,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来确保德育教育全面性。当前,很多家长在对子女管理上都过分重视成绩,而忽略了德育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对此,初中班主任教师在德育管理上除了要给学生布置“德育作业”外,还应给家长留“德育任务”,让家庭成为学生德育教育的第二课堂,让家长成为德育教育的第二任老师。二、初中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存在问题(一)德育实施情感度不高初中学生最主要的特点便是叛逆性,这一阶段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存在明显反叛心理,究其原因,最主要还是班主任和家长对学生的关心度不足[2]。许多初中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中,只重视学生文化成绩的提升及日常管理,而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没有关注学生内心情感变化,与学生之间没有建立融洽、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另外,还有部分教师虽说每天都在口头上加强德育教育,但是自身没有做到言传身教,没有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德育教育信服度不高,缺少教师自身所带情感因素。(二)德育教育实效性不强许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上大都忽略了家庭教育的影响,例如在对学生抽烟管理上,很多学校都是千篇一律采用政治说教法,向学生列举出抽烟对人体的危害、二手烟危害以及对空气环境的污染等,对此大多数学生都是“左耳进、右耳出”,即便在学校遵守了规章制度,一旦回到家中由于缺乏学校和教师监管,很容易再犯,导致德育教育难以取得显著效果,实效性不强。造成这种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德育教育开展没有充分与学生家庭教育相结合,德育教育仅仅只在学校实施,而与实际生活相脱离,难以从多方面来确保德育效果[3]。(三)过于重视管理自主性由于近年来学生“主体还原”思想的深入,很多初中学校在德育教育上过度注重“主体”意识,使得德育教育逐渐变得随意性。学生自主管理并非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也必不可少,而很多学校及班主任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上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片面认为让学生进行自主德育管理后自己便可以“置之身外”。这种德育教育方式虽说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但若班主任完全听之任之,未对学生进行监督和引导,很容易导致学生自我主义的产生,久而久之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懒散心理,甚至使其养成狭隘人格。(四)德育内容方式单一性现阶段,许多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德育教育时都欠缺科学有效方式,且德育教育内容较为单一,没有充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导致德育教育内容陈旧、空洞、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另外,部分班主任教师德育教育内容选择不合理,所列举的案例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学生难以产生代入感和认同感,导致德育工作难以起到教育作用。还有些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经常和学生讲一些大道理,时常站在德育最高点进行长篇大论,学生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不仅没有感受到班主任的用苦良心,反而容易产生反感心理。三、初中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创新策略(一)优化师生关系,增强德育教育情感性班主任是班级所有学生的“父母”,不仅要成为学生的领导者,更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并帮助学生积极解决。首先,班主任要和学生之间建立平和、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师生之间友谊度,增强教师自身对学生的潜在影响效果;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要做好自身带头示范作用,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以此来提升德育教育效果。德育教育并非是单纯靠理论说教,还必须从情感和行动上进行加强,灌输式的教育不仅难以取得有效教育成果,还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抵抗情绪,甚至为了抵抗而出现各种反叛行为[4]。比如,针对班上性格内向、沉默不语的留守儿童,班主任应多和他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过,对成绩落后学生主动利用假期时间义务补课,同时引导他们将自己心中的苦闷与不开心等倾诉出来,做学生倾述的“树洞”。作为班主任,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他们的益友,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用“爱”来打动学生,用“情”来感化学生,才能够找准学生心内深处存在的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健全人格、高尚品德的形成。   (二)注重家庭结合,提升德育管理实效性初中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应注重与家庭教育的结合,一方面班主任要定期走访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家庭和父母情况,分析学生生长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并同时向学生父母或监护人汇报学生在校情况,包括学习情况和身心健康情况。其次,班主任必须要和学生家属就学生管教方式进行�贤ǎ�对于部分文化水平较低家长,应指导其学会正确、科学管教方式,切忌不可对学生实施家庭暴力,最大程度上优化学生家庭德育管理氛围。比如,教师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定期组织家长会,与家长进行电话沟通,或深入学生家中进行家访。重点针对班级中困难家庭、留守儿童等开展家访,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并予以针对性帮助,为学生成长创设较好环境;对于留守儿童则应多与学生爷爷奶奶或监护人进行沟通,教会他们正确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并与学生在外父母联系,嘱咐他们多关心孩子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多和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并尽可能抽出时间回来看望孩子。通过与家长联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提高德育教育全面性,确保德育教育效果。(三)制定民主机制,提升自主管理科学性许多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都会有意识的将一些简单的管理项目放手给学生自主进行,将一些班级事物管理和决策权利均摊给学生,这样不仅能够确保管理制度的民主性,还可以帮助学生组织、管理、团体及沟通能力的提升。而德育教育亦可如此,班主任可以将德育教育任务分散给班级学生干部,将他们培养成为德育教育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执行者,让学生成为教师德育教育的小班手、学生德育学习的带领人。比如,在班费财产管理制定上,班主任可以将管理权利转移给班长或专门的财务管理员,班级在进行班费支出时,由学生自行商讨后决定,不超过200元范围内可直接由班长或财务管理员同意后购买,超过200元需上报班主任,班主任与学生进行商量后共同决定。班主任在这过程中主要起监督作用,在学生购买一些非必要物品时予以指导,不仅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培养学生理财意识,还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班主任对他们的信任,从而更加有利于其他德育活动的开展。(四)组织实践活动,增强德育教育多样性初中班级管理中融入德育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班主任教师可通过组织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来加强德育教育,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德育教育多样性,提高德育效果,还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增强学生实践体验。比如,带领学生一起清扫公路、植树,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团体意识、责任意识、环保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培养,还可以让学生从活动中增强自信心,获取成就感,实现在娱乐休闲活动中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特殊节日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公益活动。例如,在重阳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给老人带去关爱和欢乐;在国庆节带领学生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提升学生爱国情感体验;在劳动节给学生布置家庭劳动任务,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平日的辛苦,学会感恩。四、结语总而言之,初中班主任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中必须要重视德育教育的融入,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水平。同时,联合家长一起从学校、家庭两方面确保德育教育效果,努力将学生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升到更高层次,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德智双馨的优质人才。

普洱茶为什么叫普洱茶 探究普洱茶的起源及命名?

普洱茶因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而备受喜爱,同时也寓意着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饮品,普洱茶更是如此。普洱茶具有“陈年越久,越香、越珍贵”的特点,也象征着人们在修身养性的道路上,越经过岁月的沉淀,越能体会到其中的珍贵和价值。普洱茶为中国传统名茶之一,广受茶友喜爱。那么普洱茶为什么叫普洱茶呢?其起源和命名有何寓意呢?接下来我们来探究一下。普洱茶因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而备受喜爱,同时也寓意着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饮品,普洱茶更是如此。普洱茶具有“陈年越久,越香、越珍贵”的特点,也象征着人们在修身养性的道路上,越经过岁月的沉淀,越能体会到其中的珍贵和价值。普洱茶起源于云南省普洱市,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自唐代以来,普洱就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茶叶在此集散、交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普洱茶文化。普洱茶作为中国传统名茶之一,其起源和命名都与云南普洱市有关。普洱茶的命名寓意着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也象征着人们在修身养性的道路上越经过岁月的沉淀,越能体会到其中的珍贵和价值。普洱茶起源于云南省普洱市,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自唐代以来,普洱就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茶叶在此集散、交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普洱茶文化。

初三议论文:研读国学精粹,探究儒家思想_2000字

国学,是国家的根本,是中华文明的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心灵之桥。譬如风雅精神融会贯通的《诗经》、彰明较着的文化经典《论语》、洞察人生百态且词藻优美的《菜根谭》,都是国学,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如一杯茶,淡雅幽香,细细品味之中,便潜移默化、醍醐灌顶了。而中国两千多年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厚重的国学,思想主导几乎一直是以一种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的学派——儒学为主。那么儒家思想是如何在中国的国学经典中体现的?它的精华与糟粕又有哪些呢?作为新时代文明继承人的我们,又应如何面对呢?   众所周知,在那动荡不安的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学派林立。儒家之所以能在众多学派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时代的思想主流,除了一些儒学之士的推广——如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在学术价值。儒学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派,它关注于人类的生命、伦理,对人类的生命存在进行思考,而这也决定了它的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它不似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也不似阴阳家,重视阴阳现象的发生及规律,将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它有如墨家,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相互相爱,反对侵略战争,重视礼乐、文化的传承,又如农家,顺民心、忠爱民。儒家以仁爱为怀,注重以和为贵,关注民生百态。   以《论语》为例。作为记录儒学之祖、“至圣先师”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古典书籍,它的思想核心便是儒家思想。譬如: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里,孔子提出了管理一个泱泱大国的基本方针,即“敬事”“节用”“爱人”“使民以时”,这也是对国家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提出的建议和要求。“敬事”,便是要求统治者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尊崇敬仰,怀着一颗崇敬的心去做事,规规矩矩的做自己的本分工作。这不仅是要统治者去如此行事,便是一位普通人也要如此,而这便是党xx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一词;“节用”,旨在强调节约国家的经济、自然资源,重视国资的使用与流通。在我看来,孔子之所以提出这个观点,是因为国家资源是维持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不可缺的一点;“爱人”和“使民以时”是相互关联的,“爱人”便要“使民以时”,而“使民以时”便也是“爱民”了。这要求统治者要关心民生疾苦,胸怀天下苍生之心,以民为本,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保障人民群众有幸福美好的生活。如此一句,即涵盖了儒家思想中对于国家管理的建议。   而诸如其他国家儒学经典,《诗经》描写了人民的生活,反映了人民的劳动耕种、男女间的情爱,贴近于现实生活,十分真实;《菜根谭》囊括了中国的处世智慧,“云中世界,镜里乾坤;冷静观人,理智处事;水滴石穿,瓜熟蒂落”,人生便是如此,要能在普通的生活中找寻快乐的因子,也要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上云卷云舒”,充满哲学的气息,洞察人生百态。   而儒学并不只有优点,它的弊端也是存在的。儒学的兴盛时期是在封建时代,而对于新时代的中国,一些理论是不实用的。我认为,儒学思想的弊端存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对于人格讲求过度忍让,不到最后关头、不痛到骨髓里不会反抗,这便造成了封建时代一些中国人的怯懦与妥协,并且墨守成规,以致于中国在清末遭外族践踏、蹂躏,甚至人民群众无法拧成一股绳,阻碍了人民的进取和创新意识;二是对于封建时期妇女的过度歧视,女子也有自己的尊严和人格。《论语》中提到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将儒家思想中对于妇女的歧视暴露无遗,体现出儒学将男权主义捧上点,而将女子的地位一再降低;三是对于法治的轻视,忽略了法律的存在及它对于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儒学认为在法与孝中,孝更为重要,“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倘若如此,做错了事、犯了罪互相包庇,互相开脱,那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如何能好呢?我国坚持实行依法治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真是因为它能为国家治安提供了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提出了”法治“一词。   国学在中国这片净土之上发芽生根,开花结果。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继承人,对于国学,我们不仅要读,还要讲究读时对于它内在学术价值、思想文化的思考与认知;而对于国学中存在的儒学思想,我们则要取其精华,领悟它对于人生价值取向、建立大同社会这一崇高的思想,学习它为人处世的准则,同时亦要去其糟粕,将对于新时代的人文主义价值观有所冲突且不适用于社会主义时代文明的封建思想予以摒弃,是自己的人文素养有所完备和提升,为以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道路积蓄并贡献力量。 初三:薛嘉雯

唐代陶瓷茶器文化探究

一、饮茶风盛行的原因唐代是一个相当开放的历史时期,人们生活富足,对精神生活需求增多。人们对茶器的要求更高、更全面,饮茶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1.历史条件。唐统一全国后国力强盛,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贸易,茶叶生产与贸易消费大大增加。政府禁酒令的实施使酒的价格变得昂贵,人们转而以茶代酒,促进了饮茶风尚的传播2.社会生产力因素。国力强盛,人们,手工业和农副产品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唐代茶树种植面积大增,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政府因此将茶作为征税对象,还在顾渚设立贡茶院,专门派人加工贡茶。而且,唐人还利用茶马互市,各民族之间茶马交易频繁,大唐获得良马,西北少数民族得到茶叶3.人文因素。唐代文化发达,文人逸士、僧侣道人皆喜欢饮茶,并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融入其中,从而形成唐代饮茶文化的特点。文人饮茶作诗成为风气,茶器专用化已然形成。诗仙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中有这样的诗句: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著名文学家陆龟蒙喜爱品茶,隐居甫里时,每年收取新茶做租税用以品鉴,还因此编写出品第书。陆羽茶经的问世,使得茶道大行于世,对后世茶文化的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唐画中描写茶道的,如阎立本的肖翼赚兰亭图,描写了儒生与僧人共同品茗的场景。正是这种普遍饮茶的背景,使得茶饮成为了唐人日常生活中的饮品。唐人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和烹茶方法,而且对茶器也非常重视二、唐代陶瓷茶器唐朝是陶瓷工艺发展的一个盛世,唐代陶瓷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分别代表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制瓷的最高成就。唐代茶业经济发展,饮茶文化的盛行推动人们对茶器的大量需求。茶器是为了饮茶而产生的,是茶文化的一种物化的体现。茶器的用器过程,既是茶的品饮过程,同时也是感受茶文化精神内涵的过程。由此,茶器具有与茶文化相适应的审美情趣、道德精神和艺术价值1.陶瓷茶器广泛使用的原因茶器的材质种类繁多,如金银器、木器、漆器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其中最重要的是陶瓷茶器,这也是由生产技术的提高和陶瓷的优越性而决定的。自从东汉瓷器烧制技术成熟后,瓷器就以其耐高温、物美价廉、卫生安全的特点成为大众生活用品。其洁净的特点与茶性洁的特征不谋而合,所以陶瓷茶器大量出现,也成为唐代陶瓷艺术发展的主要品种之一2.唐代陶瓷茶器之文化茶器是人们的饮茶活动和陶瓷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因此,陶瓷茶器是反映时代文化内涵的一部很好的史书由于饮茶程序的复杂性,唐朝的茶器与现代的茶器有很大的不同。唐人饮茶先是用碾子将茶饼碾碎,放入茶釜中置于茶炉上煮沸,三沸腾过后,用茶勺注入茶碗中饮用,故不用茶壶,而是茶碗,所以此时茶碗产量非常大,种类也较为繁多,是陶瓷茶器中重要的种类。到了晚唐至宋时期,出现一种茶瓶,之前是用来做酒注用的,由于此时点茶出现,所以汤瓶成为应时而生的一种茶器。茶托又称盏托,为防止茶碗烫手而设计的。其基本造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中间不置托台,托盘中间下陷,固定住茶碗;二是中间凸出托台,形制各异。此外还有很多茶器,如茶则、茶炉,都因饮茶风的盛行而大量烧造唐代茶碗器型较小,器身较浅,器壁成直形、撇口,玉璧形碗足,器身小而轻巧,适于饮茶。陆羽茶经四之器有记: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做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这是陆羽对唐代茶器特点的一个综合评述,下面笔者针对各大窑系陶瓷茶器特点以及其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行论述越窑青釉茶器越州窑青瓷在唐代代表着当时青瓷烧造的最高水平。越窑茶器种类也是非常多的,有茶碗、茶托、茶釜、茶碾轮等,瓯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小茶碗。越窑的茶碗造型也极为丰富,有荷花形、葵花形、海棠形等各种花形口样式,这些花口器受西亚金银器的影响很大,从造型到纹饰都体现出中外文化的交融发展。越窑青瓷的釉色晶莹滋润、类冰似玉,为不少文人墨客赋诗称赞,是中国古代君子品德如玉的美学思想在茶器中的体现。徐的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和施肩吾的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都是对越窑瓷器的赞美之句,足见当时越窑青瓷茶碗釉色之美由此可见,越窑的茶器无论从造型还是釉色的物质体现上,抑或是其类冰似玉的君子品质的精神升华,都说明了越窑青瓷茶器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及其在陶瓷史上重要的历史地位邢窑白釉茶器除了越窑的青瓷茶器外,邢窑白瓷茶器也大量烧造。在当时,邢窑白瓷作为地方特产向朝廷进贡。邢窑的瓷器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白瓷精品已经达到体薄釉润、光洁纯净的地步,胎骨紧密,叩之有金石之音。段安节乐府杂录记乐师郭道原曾率以越瓯、邢瓯十二,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也,这段文字足以说明邢窑的瓷质和越窑瓷质一样具有美妙的音色。可见,邢窑白瓷在品质上并不逊色于越窑。陆羽所认为的邢窑不如越窑的说法是从品茶角度来说,由于邢窑瓷白而茶色红,而唐人认为青则益茶,所以当时唐人审美观决定了陆羽的邢不如越的观点,这是当时社会文化审美倾向的一个反映特色釉茶器陆羽茶经中提到:寿州、洪州次。原因是寿州窑主要生产黄釉瓷和少量黑釉瓷,其中有一种黄釉注子是寿州窑出产的特色茶具。洪州窑主要生产青绿釉和黄褐釉,这一时期主要生产大量民用茶具。因陆羽茶经中记述: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这两个窑厂的茶器产品在唐朝不被重用,主要还是由唐人的茶文化风气决定的南方青瓷窑系的长沙窑,是开创我国古代釉下彩绘先河的一个著名窑址。在唐代也生产大量茶器,其中最典型的要数荼。这类碗敛口,口唇稍厚,玉璧形底,碗心用酱色书荼二字,外罩青黄色半釉。这里出现的荼字,通茶,陆羽茶经一之源中记载: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从。这带字的茶碗是长沙窑生产茶具的最有力的见证在陆羽的茶经里,将茶具和茶器分得十分详细。采茶和制茶的工具称作茶具;煮茶、储茶、饮茶等对茶叶进行再加工的工具称做茶器。可见,茶具和茶器在陆羽看来是不可混淆的概念。陶瓷茶器在唐朝的发展受唐朝文化发展、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对唐人以至后人都有很大的影响三、茶器与茶道茶道是通过品茶活动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精神、意境的一种品茶艺术,是茶与精神的结合,是表现精神的一种茶文化。陆羽就是茶道的创始人。茶道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茶事活动要真山真水、字画真迹,宁静和谐的氛围是茶道所追求的。茶事过程要表现中庸之道,因此茶道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周易系辞下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器是具象的,道是抽象的;器是道的承载之物,受道的影响。器以载道,所以茶器是茶道的物质载体,是体现茶道精神的器物。品茶首先是品茶器,即对茶器的欣赏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对于茶饮的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播功不可没。唐朝的茶器在注重其实用性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其艺术性。茶器是生活化了的艺术,同时也成就了唐人生活的艺术化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生活压力日益增大、心浮气躁,文化危机也日益明显。陶瓷茶器是中国传统手工文化的一种,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如何让这一手工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发展,是我们当下应该努力的方向参考文献:陆羽.茶经.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陆羽原著,紫图编绘.图解茶经.海口:海南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王子怡.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郭丹英,王建荣.中国老茶具图鉴.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江用文,童启庆.茶艺技师培训教材.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班级管理理念创新探究 班级管理理念

  在新的教育形势背景下, 班级管理处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在该系统中, 理念的引导是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因此,理念的创新对于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班级管理的良好基础。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有建立起平等友爱的关系,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1、师生平等。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理应听从班主任的教导,但班主任在此过程中,应摒弃“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思想,强权政策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破裂,班主任要能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只有师生关系处在平等的地位,学生才能拥有更加良好的学习态度,从内心里接受班主任的教诲。   2、严爱相济。爱是展现班主任最有效的手段,班主任在课堂内外都应多关注班级和学生的动态,用爱去感化每位学生。然而,一味宠爱学生,不对学生的纪律、作业等方面提出严格的要求,就会变成溺爱,从而使得学生疏于管教,放松自我监管。因此,班主任需要“严爱”两手抓,在生活方面给学生多一些关怀,在学业方面对学生多一点期待,不回避批评,不吝啬表扬,真正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爱相济。   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良好的班级氛围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班主任需要密切关注班级和学生的状态,及时帮助学生营造优良的班风学风。   1、班级氛围的形成源于大部分学生,但必须覆盖所有学生。一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往往只关注大部分学生,他们认为只要大部分学生融入班级氛围即可。然而,“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最短的木板将决定桶内水的高度,班级管理中也存在这样的道理。班主任需更多关注班级后进生,这部分学生往往性格内向,对于外界环境过于敏感或冷淡,班主任要努力使得这部分学生融入到班级中。   2、正确指导班级的课余活动,营造良好的班风。班级氛围除了优良的学风,还需要良好的班风。班主任需要正确指导班级开展各项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班风。如:拔河比赛可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对国内外时政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可使得学生享受思想上的激情碰撞;根据课本内容排演英语话剧,不仅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习氛围。   三.制定新颖动态的 规章制度   对于班风较差,学生自律能力较弱的班级,班主任不妨制定一些新颖的规章制度,但不宜用料过猛。如:针对迟到现象可制定铃后签到制度,定期地向学生反馈信息,并给予上榜学生批评;针对交作业拖拉的情况,制定作业完成的提醒制度,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针对自习课纪律差的现象,可选一些后进生为值日委员,让其感受到班级纪律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约束自己;针对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班主任可制作学习成绩的折线图,将学生成绩变化的趋势展现出来,利用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其在学习上的竞争意识。而一些学习氛围良好,违纪现象较少的班级,则不要将过多心思放在规章制度上。反之,可减少繁琐的条条框框,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支配。   四.推动民主管理的思想理念   班级管理中需要注入民主的思想理念,班主任在推动学生的民主管理方面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放权给学生。在班级的一些方面,班主任并没有学生清晰,班主任不妨放一些权利给学生。如:班主任可以让学生自荐报名,竞聘演讲来选举班委,所选出的班委往往能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同时,班主任可将一些管理权交给班委,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信任。此外,班主任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时,可先征求学生意见,再由班委进行汇总,最后由班主任完善,学生往往愿意遵守并认真执行这样的规章制度,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   2、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班级是每位学生的家庭,大家都应参与到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利用值日班委的岗位,使学生们轮流享受班级管理的乐趣,在管理中体验遵守纪律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集体荣誉感,使得班级管理进入良性轨道。   班主任要深刻领会新形势下的教育精神,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让班级真正成为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参考文献:   [1]谢世腰等.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陈武林.班主任如何进行班级管理的理念创新[J].教学与管理.2008(1).   金叶,江苏镇江第一中学教师。

【实施生命教育的教师素质探究】生命的起源 纪录片

  近年来,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中,发生了多起学生自杀和杀人事件,不能不让人震惊。这反映出当前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和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因此,生命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者对此也展开了研究。笔者从关注学生生命教育的角度,对学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师素质进行探究,旨在使教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进而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   一、教师提升生命教育素质的重要性   1.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其中一个应有之义就是实现生命和谐,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只有实现人生命的和谐,才能实现整个社会和谐。生命和谐与社会和谐的这种内在统一决定了学校生命教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也是内在统一的。只有不断地加强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加强对学生旺盛生命力的培养,才可以引导学生追求有创造力的生命,追求生命的完美和生命存在的意义,实现生命和谐。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呼唤具有全面的高层次的生命教育素质的教师。   2.适应现代教育功能变化的客观要求   当前的教育模式漠视了学生的体验,忽略了学生个体生命的需求,没有把学生放在重要位置上,使他们缺失了许多成长的快乐,缺失了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欣赏,久而久之学生淡漠了对生命的激情,淡漠了对人心灵和智慧的开发,淡漠了对环境的热爱,也淡漠了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这种教育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建设和谐社会要求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启迪学生的精神世界,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这些方面都要求实施生命教育的教师具有相应的生命教育素质。   3.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所有教育改革都取决于从事教师职业者的素质和性格的改革。教师是学校生命教育的重要实施者。高素质的教师有利于学校生命教育的开展,有利于生命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证。   4.教师自身发展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提出人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在各方面的充分或最大限度的发展,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和社会的需要相对自由地发展自己,而不受任何强制或消极限制。教师不断提升生命教育素质正是自身不断完善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本质要求。   二、教师应具备的生命教育素质   1.健康的生命意识   教师能否正确对待生命,能否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能否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追求自己精神境界的提升,能否不断追求人生真理、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将会对学生的生命观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生命教育的教师应该具有健康的生命意识,具有自我提升能力、对生命历程有所发现并有深刻感悟、热爱尊重关怀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愿与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的情感与体会,并使学生能充分地感受生命的内涵和意义。   2.高尚的生命关爱情怀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处在父母的关爱之下,习惯了接受“爱”,而不懂得去付出“爱”。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个性,考虑事情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客观地考虑问题,不懂得迁就与宽容,不懂得欣赏和尊重他人生命的美。针对当前学生的这种成长特点,在生命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具有热情温暖的品质,要热爱学生、关怀学生、赏识学生,关注每一个个体,关注学生成长以及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生命活力的成长环境。只有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爱的真谛,他们才能去尊重、热爱、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   3.广博的生命教育知识   对于任何一个教师来说,主要任务之一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一个基本素质就是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在涉及到关于“生命”的内容时,学生们所应学习的任何东西都应该成为教师知识储备的一部分,只有了解了这些知识,才能很好地进行生命教育。   4.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能力   生命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教师要具备掌握向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达到教育目的的技能。如果一名教师不善于把自己拥有的生命价值观念、生命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话,那么即使教育意识再强烈、教育知识再丰富,对于学生来说也无济于事。因此,实施生命教育,教师必须具有实施生命教育的能力、掌握生命教育的技巧,以达到预期教育目的。   5.敏锐的生命洞察力   人的行为、语言往往是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教师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捕捉学生的言语,分析判断其内心世界,透彻地把握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深入了解哪个学生正处在心理危机中,并分析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然后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引导他们,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疏导,力图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6.丰富的生命教育经验   生命教育对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学校中的开展也是刚刚起步,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虽然国外的经验可供我们参考,但毕竟很多现实情况不同,所以需要教师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三、教师提升生命教育素质的路径探析   1.社会应积极创建有利环境   首先,社会应营造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社会氛围。在社会中营造珍爱生命的氛围有助于教师积极健康生命观的培养。其次,社会应设立指导生命教育实施的机构。在教育行政部门中设立指导生命教育实施的专门机构,促进生命教育的顺利开展,指导并督察教师生命教育素质的提升。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还应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研究,研究如何从政策层面实现教师生命教育素质提升的可行性途径,并在这一过程中推进教师生命教育素质的提升。   2.学校应采取促进措施   首先,学校应实施人性化管理。目前的学校管理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缺少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师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学校应改变这种管理方式,在管理中加强人文关怀,充分发挥学校人事处、工会、妇联等部门的作用,及时想办法解决教师的住房、子女入学和夫妻分居等困难,使其能够安心工作,培养教师对学校,对工作的热情,让他们在工作中体会到家的温暖和谐,增强亲和力。   其次,学校应加强人文主义教育。加强人文主义教育即培养人的人文主义精神,生命教育的重要方面就是要培养人的人文主义精神。由此可见,提升人文主义精神无疑会提升教师的生命教育素质。学校应开拓更为广阔的人文教育的领域,使教师在具有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人文精神的熏陶。   最后,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众所周知,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他以自己的态度、知识、人格、意志、情感等对教育结果产生影响。生命教育在教育领域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没有现成的教师,学校必须加强师资培训,以提升教师生命教育素质。   3.教师应努力完善自身   首先,教师应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生命教育的知识。教师只有掌握、研究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才能对生命的理解到位,对生命教育予以内在的肯定,才能从自己的生命出发来育人,最终将以生命为基础的育人思想内化到自己的教育观中,并付诸行动。因此,教师必须本着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扩展相关生命教育知识。   其次,教师应改变教学中的关注点。教师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在一个知识多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视角必然是多元的,也就是说教师在关注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关注生命。由于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只是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而生命的灵动性和创造性被忽视,因而生命在教学中被压抑得死气沉沉,不利于学生健康生命意识的形成。   最后,教师应规范言行、锤炼品格。“语言教导人,榜样吸引人”,教师的言行品格直接关乎教师教学的成败,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能否取得教师的从业资格。对于教师来说,语言既是工具,又是艺术。良好的语言修养是教师不可或缺的素质。因此,生命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修养。生命教育的教师,语言不仅要生动活泼,抑扬顿挫,还要有爱心,懂得体贴学生,关爱学生,能宽容,有激励性。   参考文献   [1] 许若兰,郭朝辉.论生命教育的缺失与构建――和谐社会呼唤生命教育.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 陈泉蓉.论生命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首都师范大学.2008.   [3] 王莉.生命教育视野下的教师关照.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4] 蔡志清,冯文全.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教师素养探析.科教文汇.2009(8).   [5] 卞立慧.生命教育视角下的教师素质探析.四川师范大学.2009.   (责任编辑王颖)

遥感影像的校正与误差来源探究——以鸡西市为例

马海涛(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哈尔滨,150056)摘要:卫星影像的坐标准确性对土地利用数据库更新至关重要,根据鸡西市的遥感数据源应用ERDAS IMAGINE 对鸡西市遥感影像进行校正和误差分析,探讨卫星遥感影像的内部、外部误差产生原因。关键词:卫星影像;遥感;误差;正射;DEM1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现状及应用前景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通常指像素的空间分辨率在10 m以内的遥感影像。早期高分辨率传感器的研制与应用主要是在军事领域,以大比例尺遥感制图、对地物的分析和监测人类活动为目的,20 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渐进入商业和民用领域的范围,并迅速地发展起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发射了包括太阳和地球同步轨道在内的六颗气象卫星。1999年10月我国第一颗以陆地资源和环境为主要观测目标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发射成功,结束了我国没有较高空间分辨率传输型资源卫星的历史。同时我国还建立了多个国家级遥感应用机构,这些遥感应用机构广泛地开展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地质找矿、海洋预报、环境保护、灾害监测、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遥感业务。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的出现使得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观察地表的细节变化,进行大比例尺遥感制图以及监测人为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成为可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高空间分辨率图像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紧密结合,它已经在城市生态环境评价、地形图更新、地籍调查、精准农业等方面被证实有巨大的应用潜力。2 遥感影像的处理流程遥感影像从接收到最后的应用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图1):3 鸡西市影像数据源与遥感影像的变形原因3.1 鸡西市影像数据源鸡西市影像数据源为 SOPT-5 卫星数据,A1 级数据,共两景。图1 遥感影像处理流程轨道编号:305-258;307-258成像时间:2005/11/22;2005/11/12入射角度:R11.52;R18.28SPOT 对地观测卫星系统是由法国空间研究中心发展的,参与的国家还有比利时和瑞典。SPOT-5 分辨率为2.5m,成像方式为 CCD 阵列推扫成像,具体参数见表1。表1 SPOT-5 卫星参数SPOT 影像产品共分为5 级:1A 级:图像仅做辐射校正,无几何校正。1B 级:在1A 级基础上,做部分几何校正,校正了全景变形和地球自转及曲率、轨道高度变化等带来的变形。2A 级:加入了标准地图投影。2B 级:地理校正,加入了大地控制点和平均高度改正。正射级:完全地理校正,经数字高程模型处理,消除了因地形起伏而导致的投影误差。3.2 遥感影像变形原因及误差来源分析遥感影像的总体变形是平移、缩放、旋转、偏扭、弯曲及其他变形综合作用的结果。遥感数据接收后,首先由接收部门根据遥感平台、地球自身、传感器的各种参数进行校正处理,根据预处理的级别不同,提供影像的等级也不同。3.2.1 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无论是飞机还是卫星,运动过程中都会由于种种原因产生飞行姿态的变化从而引起影像变形。(1)偏航 指遥感平台在前进过程中,相对于原前进航向偏转了一个小角度,从而引起扫描行方向的变化,导致图像的倾斜畸变,如图2 (a)。(2)航速 卫星的椭圆轨道本身就导致了卫星飞行速度的不均匀,航速快时,扫描带超前;航速慢时,扫描带滞后。由此可导致图像在卫星前进方向上(图像上下方向)的位置错动,如图2 (b)。(3)航高 当平台运动过程中受到力学因素影响,产生相对于原标准航高偏离,或者说卫星运行的轨道本身就是椭圆的。航高始终发生变化,而传感器的扫描视场角不变,导致图像扫描行对应的地面长度发生变化。航高越往高处偏离,图像对应的地面越宽,如图2 (c)。(4)俯仰 遥感平台的俯仰变化能引起图像上下方向的变化,即星下点俯时后移,仰时前移,发生行间位置错动,如图2 (d)。(5)翻滚 遥感平台姿势翻滚指以前进方向为轴旋转了一个角度,可导致星下点在扫描线方向偏移,使整个图像的行向翻滚角引起偏离的方向错动,如图2 (e)。图2 遥感平台位置与运动状态改变对图像的影响3.2.2 地形起伏的影响当地形存在起伏时,会产生局部像点的位移,使原来本应是地面点的像点被同一位置上某高点的像点代替。3.2.3 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地球是椭球体,因此地球的表面是曲面。曲面主要影响两个方面,一是像点位置的移动,二是像元对应于地面宽度的不等。当传感器扫描角度即入射角度较大时,影响更加突出,造成边缘景物在图像显示时被压缩。假定原地面真实景物是一条直线,成像时中心窄、边缘宽,单图像显示时像元大小相同,这时直线被显示成反 S 形弯曲,这种现象又叫全景畸变。3.2.4 大气折射的影响大气折射的影响即大气对辐射的传播产生折射。由于大气的密度分布从下向上越来越小,折射率不断变化,因此折射后的辐射传播不再是直线而是一条曲线,从而导致传感器接收的像点发生位移。3.2.5 地球自转的影响卫星行进过程中,传感器对地面扫描获得图像时,由于地球自转会产生影像偏离。因为多数卫星在轨道运行的降段接收图像,即卫星自北向南运动,这时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结果使卫星的星下点位置逐渐产生偏离。通过以上对遥感图像的变形分析,大致可以看出误差基本可以分为三类:遥感器本身引起的内部误差,随遥感器的结构、特性和工作方式的不同而异,此类误差一般较小;外界因素引起的外部误差,如上对遥感影像变形原因的分析;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处理误差,即人为误差。4 鸡西市遥感影像的正射校正4.1 鸡西市自然条件及数据资料4.1.1 自然条件鸡西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素有“北国春城”之美誉。西与牡丹江市的林口县、穆棱县接壤,北与双鸭山市的饶河县、宝清县和七台河市区、勃利县相连,东以乌苏里江、松阿察河,南以兴凯湖、白棱河及陆地边界与俄罗斯毗邻,是省内东部边境城市,国境线长687.5km。鸡西市行政辖区内有六区二县一市,辖区土地总面积为22488.46km2。鸡西市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景点星罗棋布,冰雪、湖泊、湿地、森林古墓遗址等特色旅游资源丰富,地形较为复杂。4.1.2 数据资料鸡西市采用2 景 SPOT-5 数据和14 幅1∶5 万 DEM,全覆盖鸡西市六区。原始 DEM 为1∶50000 数字高程模型、GRID 格式、等高距10 m、1980 西安坐标系、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斯-克吕格投影、6 度分带。控制点采取 GPS 实测控制点,2 景影像共实测80个GPS点。4.2 鸡西市影像纠正工作流程4.2.1 控制点选取及 DEM 数据处理每景影像选取40个控制点,由外业人员实地GPS 测算大地坐标,由于其他各种环境因素的限制,按照原刺点测量的36个,其余4个点由外业测绘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选取相邻近明显地物点测量,并在底图上作标记,记录详细点之记。GPS 型号为南方灵锐 S80;精度5 mm+1 ppm。图3 影像纠正工作流程原始 DEM 共14 幅,国家测绘局标准格式,为1∶50000 数字高程模型、GRID 格式、等高距10 m、1980 西安坐标系、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斯-克吕格投影、6 度带。最终影像需要校正到1954 北京坐标系,3 度带,因此 DEM 也需校正到此坐标系。采取先转换格式、再镶嵌为一个文件、最后进行1954 坐标系转1980 坐标系并投影到3度带。经处理后 DEM 为1∶50000 数字高程模型、格式为 IMG 格式、等高距10 M、1954 北京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3 度带。所有 DEM 数据镶嵌为一个IMG文件,覆盖整个监测区。4.2.2 全色影像的纠正作业软件采用 ERDAS 8.7,由软件读取原始全色影像的 DIM 文件,将卫星参数加入到纠正模型中,再加入处理后的 DEM 数据,此时的全色影像数据已具有比较粗略的地理坐标,误差仍很大,根据影像上的特征地物点输入外业实测的 GPS 点位坐标,对GPS 点位对应的影像特征地物点进行微调,使其位置更接近于真实坐标,缩小控制点误差。对误差很大的点位进行原因分析,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删减,满足校正条件后对影像进行纠正处理。影像重采样分辨率为2.5m,重采样方法为三次卷积处理。影像控制点坐标分布及纠正误差如表2所示。应用高分辨率影像进行校正中,对于数据源的选取很重要,不同卫星、不同时像、不同质量的卫星影像对采取的校正方法和最后的校正精度有较大的影响。对于山区来说,DEM数据至关重要。良好的卫星影像、精确的特征地物点坐标和适宜的DEM数据可以把卫星影像纠正中的外部误差因素降到最低。表2 鸡西市纠正影像 307 -258 景控制点残差统计参考文献胡明成.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和最新成就[J].测绘科学,2000,25 (1)仇肇悦,李军,郭宏俊.遥感应用技术[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孙家炳.遥感原理与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梅安新等.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党安荣,王晓东,陈小峰等.ERDAS IMAGINE 遥感图像处理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CH/T 1008-200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数字高程模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基层团组织工作存在问题及怎样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的问题探究

作为基层团组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抓好团组织建设工作。  一、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团员青年  团的基层组织,在培养教育青年团员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能力和水平的开发,更要重视引导团员青年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青年,引导青年树立远大理想,也是实现新时期共青团宏伟目标的关键所在。在青年的“三观”教育中,共青团应针对不同青年群体的青年思想中的存在问题,探索和形成组织教育、活动引导、典型示范等各种方式相结合的思想教育体系。基层团组织应通过推动各个领域青年文化建设和青年的岗位时间,帮助青年立足自身实际,确立和增强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同时积极发扬基层共青团组织联系青年、关心青年的优良传统,在帮助青年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青年的思想问题。共青团还应当充分发挥现代化的传媒技术优势,充分利用网络,团结、吸引、凝聚青年,把网络建成为青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文化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共青团利用网络资源,弘扬时代主旋律,已成为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共青团还要为青年提供同龄人的示范。大力培养、发现、宣传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优秀青年和青年群体,用青年身边的人教育青年,用同龄人教育同龄人,使青年从优秀青年和青年群体的示范中获得感悟、汲取经验。此外,共青团还应开展青年参与和奉献社会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青年从中获得生动的自我教育。比如,以青年志愿者活动为载体,建立和完善经常性的青年志愿行动工作机制,进一步扩大青年的参与面,组织和引导广大青年在志愿者服务中传播思想、传播科学、传播文明,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文明素养,使自己真正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  二、以多种形式搞创新  服务青年、服务社会是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就基层团组织来说,由于直接面对青年及青年在成长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因而服务青年应当成为基层团组织的主要职能。从基层团组织实际来看,青年需求旺盛与团组织供给不足是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团的活动缺乏新形式。知识答卷、演讲、抢答赛一说起这些活动,团干部就有一种老生常谈的感觉,但又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于是又按部就班了,这是团组织普遍存在的现实状况。二是基层团组织普遍缺乏服务青年的实体支持和社会依托,无法切实有效地为青年的成长发展提供服务。如青年成才需求、文化需求等还没有形成实体支持,无法满足青年旺盛的求知渴望。  从目前普遍状况看,要真正把创新活动形式,服务青年的思想落实在每一个基层组织,首先要得到上级团组织的大力支持,重点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为基层团组织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联合党委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青年政策,促进基层团组织服务青年和管理青年事务的工作纳入以政策为导向的系统动作。二是精心指导和大力推进基层团组织建立社会化的青年服务体系,以逐步形成服务青年和管理青年事物的实体支持和社会依托。这种服务体系要依托行政、联合社会由共青团主办的新型活动阵地,这样可以使服务青年的工作如培训、推广新科技等在一定程度上纳入行政工作,借助行政方面的政策资源,使服务更具体更有实效性,真正调动青工学习科技知识展示自身价值的积极性,真正服务于青年。  三、以党的建设带动团的建设  “党建带团建”是由党和团的特殊关系决定的,它将团的建设与党的建设配套进行,把团的建设纳入到党的建设的整体格局中。在新时期,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团的建设,关键就是如何保持和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先进性。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要坚持先进性,就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使青年晕倒沿着党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引导青年按照党的要求健康成长;始终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构筑青年的精神支柱。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是团的根本性质,也正是由于团的这一性质,共青团要为党的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在实践中,恭请团是青年学习共产主义的大学校,青年在这所大学校里学习锻炼,进步成长,其中的优秀分子不断充实到党的队伍中去,使党可以永葆生机与活力。这对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是党交给共青团的一项重要任务。共青团组织应根据党员的标准,做好优秀团员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把那些符合党员条件的团员输送到党的队伍中去。

馒头为什么叫馒头 探究馒头的起源和命名?

直到现在,馒头的名称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食品的代表之一。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馒头都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之一。馒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据史书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馒头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食物。当时的馒头是用粉和水混合后加入酵母发酵制成的。由于当时的酵母并不是很活跃,所以馒头质地比较硬,口感也不太好。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馒头的名称也发生了变化。在唐代,馒头的名称改为了“馒饭”,意思是“用面粉和水做成的饭”。到了宋代,馒头的名称又改为了“馍”,意思是“用面粉和水做成的面饼”。通过上述探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馒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食品,其名称来源于汉语词语“馒头”,意思是“用面粉和水做成的食物”。随着历史的变迁,馒头的名称也发生了变化,但其地位和重要性却从未改变。现在,馒头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馒头是一种常见的中国传统食品,也是中国人的主食之一。那么,为什么馒头叫馒头呢?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馒头的起源和命名。

急!帮我写一份探究性学习报告

  “初中科学学科探究性学习方式研究”的  课题结题报告  一、 科学学科探究性学习方式提出的背景:  我国基础教育对现行的课程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革,新课程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带着新的理念即将走进中  小学校园,走入师生的生活,并正在改变着中小学师生的生活方式。此次改革给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带来了  巨大的变化,也使整个社会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建立具  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整个教育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教学  改革仍然显得十分缓慢,如何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  个紧迫课题。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我们作了认真思考,采用探究式可被认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  择。它改了传统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将科学假设为一种可以直接灌输让学生学到的一堆知识,将学生假设为  一种品质良好的容器,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吸纳这些真理的过程,教师更多地只是将这些知识理清头绪,尽  可能清楚地告诉给学生并使他们能重现。而探究式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  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  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  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情报资料国外,亚太地区首届"网络时代"的学与教--实践、挑战与前景;  美国“信息素养”的提出等。国内情况: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终身学习、全人发展”;杨福家教授的  “优质基础教育”;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运教授的“时代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  育”等。目前国内中小学“探究型”课程开发,实施较为迅速,但探究性学习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无成熟的  理论体系与系统的实践经验。鉴于上述的现状,我们认为,当前加强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  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且具有现实的、深远的意义,要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科学学科探研性学习方式研究目的、意义:  浙江初中科学课程首先顺应国际改革潮流,设计了31个“探索与研究”的学生实践活动,意图是采用以问题  为中心的主题式研究学习的途径,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  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使探索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和发展有一个切实的的落脚点。  这就意味着在科学课程中,探究既是教师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又是课程目标的  重要方面,也是选择教材内容的一个依据。  科学探究活动有别于传统教学:  1.辞海中的“科学”解释为“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结果,更是  一种过程,科学不仅仅是具体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更应该是人类获得知识改造社会的活动,是一种人类  努力探究的事业。学习科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与获  得直接感受和丰富体验的“认识活动”,即实践和探究活动。  2.科学在哪里。科学在书本,在实验室,在电子网络,更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生产实践中,学习科学  与学生生活、生产实践互相联系,将学生生活经历与广阔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学习内容建构在事实情景之  中,学习具有启发性、趣味性、探索性,实现认识与情感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  在我们身边,科学探究无处不在。  3.科学如何教。传统教学关注学生“知道什么”,突出教师“教”,上课大多采用讲授法,知识被作为一  个结果告知学生,强调知识点考核和死记硬背,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学  生得到了“鱼”,科学素养不高,学生的观察和实践探究能力差。现代科学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学”,关注  学生怎么才会“渔”,在让学生自己学会并进而会学方面下功夫,教学方法提倡采用学生分组探究等实践活  动。  4.科学怎么学。学科的本质决定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人类具有探究的天性,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有效途径。  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探究中学,在探究中建构知识,促进学生对科学的理解。笔者认为  开展初中科学小课题探究活动,以教师提供的或学生自主选择的小课题进行设计和研究活动,给学生在具体  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上构建一个平台。这样的探究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能力、  态度和情感在学生自身人格中内化,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本课题旨在通过科学学科探研性学习方式研究,改变学生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  调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多样性的学习方式。  三.科学学科探研性学习方式研究的实验过程  1、 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05.4----2005.5) 成立课题实验小组,聘请研究顾问; B. 制定课题实验方案; C.  确定实验班、对比班及实验评价方案; D. 对参与实验的教师进行教科研、电化、科研理论和多媒体技术的  培训。  2).实验阶段:(2005.9-----2006.5) A. 通过对《科学》教材内容的整理、论证,采用用教课书去教而  不是教教课书,适当增补、联系实际、引进设计开放性题目等手段,改革教学内容,课堂上注意让学生主动  参与学习,提倡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努力开放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 B. 建  立以小组学习为主的课堂组织形式,把握小组学习的应用时机,加强合作教学,在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的基  础上能够独立设计实验和解决方案并亲身体验和参与实验过程,使学生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自觉参与课  堂学习。 C. 调整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使课堂结论和结果开放,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结构,检测采  用小组和全班互评的方式,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优势,及时检测,及时反馈。 D. 设计部分电教教材,自制CA  I课件。 E. 组织一些学生的课外调查、课外实践等课外活动。  3).总结阶段:(2006.5----2006.7) A. 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实验效果进行检测。 B. 整理教学设计  系列,做好成果汇编。 C. 写出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实验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  四.科学学科探究性学习方式研究的实施  (一)实验的理论假设  开展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理论假设是:依据科学u2022人文主义教育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及社  会学习理论,假设学生的需要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前提,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的效能,以需要引导发展,“  以需促知,以知展能"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科学原理和综合思维能力及应用科学知识解决  生活中科学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需要,以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建构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实验目标,从而探  究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方面获得主动、全面、可持续的发展的方法。  根据这一理论假设,在实验中着重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方式介定。  2.教师和学生在实验中的角色定位。  3.学生在实验中知识、情感、能力三者的和谐发展。  4.科学问题情景设计与科学假设的相关性及思维程序控制确定。  5.开展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途径。  6.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目标和评价。  寻求以上问题的答案,即是我们实验研究的目标,又是我们实验方案制定的依据和评价实验结果的重要尺度。  希望通过几年的实验、验证、修改和完善这一理论假设,最终形成较科学的“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  操作模式和评价指标。  (二)科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操作过程  科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操作过程可简单概括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表述成果——感悟成果。针对科  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师与生的关系,设计了在科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师与生的关系图(图1):  (三)实验变量的控制  1.自变量的控制  用“以需促知,以知展能”的探究性学习方式,通过学习浙教版《初中科学》,获得科学的知识,开展课题  类研究和项目类研究,展示学生的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能力及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求真  求实的科学精神、求善求美的道德情操。  控制方法:  1).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考虑如何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任务,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  能,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发展,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识结构,使目标具体明确,有利于学生  四大能力的发展。  2).在教学内容上,关注学生的情感、知识、能力的同步发展。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能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的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兴趣、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完成教学和研  究目标。  3).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科学探究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分析与综合法等)的培养和图形思  维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2.因变量描述  本实验的因变量是科学探究性学习能力。它通过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能力四大指标来衡  量,通过学业的考试、评价指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进行因变量的测量。  五、课题研究方法和措施  1.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了保证本实验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使初中  科学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对目前的科学学习方式的改革起到参考和促进作用。本实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基  本以国家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和本实验的目标为依据,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和征询有关科学  教研员和初中科学教师的意见,我们将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能力分为“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综  合能力”4个方面、12个特质作为评价指标。  根据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能力层次结构,参阅国内相关的评价量表和本次课改中《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中  的有关内容,并结合本实验过程中我校学生的行为表现和相关科学教师的意见,在12个特质中筛选出33个项  目,并将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发展水平分为强(A)、中(B)、弱(C)三个等级。A级为内化性水平,  这是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持续性的坚持性行为,表现为强的科学探究性学习能力。B级为认同性水平,  这是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作出相应反应的接受性行为,表现为中等的科学探究性学习能  力。C级为感受性水平,这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尝试性行为,表现为弱的科学探究性学  习能力。具体见表1:  表1 中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能力行为表现的等级示意  等级 A级 B级 C级  搜集信息能力 坚持用网络、电视、图书馆、资料、学校、相关部门或社会调查访问等方式搜集科学资料 采  用网络、电视、图书馆、资料、学校、相关部门或社会调查访问等方式搜集科学资料 尝试用网络、电视、图  书馆、资料、学校、相关部门或社会调查访问等方式搜集科学资料  自己设计问卷、确定取样过程和研究对象,搜集第一手科学资料 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问卷、确定取样  过程和研究对象,搜集第一手科学资料 尝试设计问卷、确定取样过程和研究对象,搜集第一手科学资料  处理信息能力 独立地对资料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并确定哪些信息适合于回答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教师的  指导下对资料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并确定哪些信息适合于回答所要解决的问题。 尝试对资料信息进行筛选、  整理,并确定哪些信息适合于回答所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 独立地选择探究方法,设计并探究途径 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探究方法,设计并探究途径 尝  试选择探究方法,设计并探究途径  独立地开展探究,解决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探究,解决问题 在教师指导下模仿探究,解决问题  参与能力 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发言,主动地要求回答老师的提问 不提出问题,跟着教师或同学的问题思考,  较少举手发言 从不主动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极少发言  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校内外活动,产总想表现自己 较少参加各类校内外活动,并有时表现自己 从不参加  各类校内外活动,并畏缩极少表现自己的  交住能力 善于与他人沟通 喜欢与他人沟通 不喜欢与他人沟通  在群体中有一定的凝聚力 在群体中有凝聚力 在群体中没有凝聚力  追求理想和目标,克服困难和挫折 遇到困难和挫折,经鼓励、督促才能坚持 害怕困难,遇到挫折就退缩  适应能力 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善于理解不同观点尊重他人 愿意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善于理解不同观点  尊重他人 拒绝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善于理解不同观点尊重他人  在群体中乐于助人,善于合作不自私 在群体中有时乐于助人,互相合作,但自私 在群体中自私、霸道  主持公道,敢于批评不良行为 逃避矛盾,做和事佬 不辩是非,纵容不良行为  语言能力 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话,解释、分析并记住他人所讲的内容 有时倾听他人的讲话,说出他人所讲的  内容 对他人所讲的内容一无所知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有效地表述观点,并具说服力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有效地表述观点 表述观点时,  语无伦次  评价所读材料 解释、分析、概述所读材料 描述所读材料  灵活动用文字、图表撰写研究报告或总结或方案,表述观点 采用文字、图表撰写研究报告或总结或方案,  表述观点 尝试运用文字、图表撰写研究报告或总结或者方案,表述观点  读图能力 灵活地观察、分析、比较、筛选图表信息 独立地完成观察、分析、比较、筛选图表信息 尝试在  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分析、比较、筛选图表信息  善于抓住关键词,将文字、语言、灵活地转化成各类正解的信息 能抓住关键词,将文字、语言转化成各类  正解的信息 尝试将文字、语言转化成各类正解的信息  思维能力 灵活地运用各种数学技能、统计、氏解释数据和信息 能采用各种数学技能,统计、解释数据和信  息 尝试采用各种数学技能,统计、解释数据和信息  使用一些特殊的现象,分析归纳一般的科学规律、原理 能从一些特殊的现象中分析归纳一般的科学规律、  原理 尝试从特殊的现象中分析归纳一般的科学规律、原理  运用一般的科学规律、原理推出和解释一些特殊的现象 能运用一般的科学规律、原理推出和解释一些特殊  的现象 尝试运用一般的科学规律、原理推出和解释一些特殊的现象  灵活运用各种事物、现象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展开联想 喜欢运用各种事物、现象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展开联想 尝试运用各种事物、现象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展开联想  发展能力 有明确的目标,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目标不明确,有上进心,不甘落后 没有目标,自甘落后  坚持听取他人意见、吸取他人的长处,客观地评价自己,看到不足 重视他人的意见、吸取他人的长处,客  观地评价自己 拒绝听取他人的意见骄傲自大  对各种事物和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喜欢对各种事物和问题作出判断 不能辨认各种事物和问题  坚持采用将他人有益的建议,及时纠正、补充自己的不足,并转化到行动中 重视他人有益的建议,纠正、  补充自己的不足 对他人有益的建议不不重视,我行我素  灵活运用各种方法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 重视运用各种方法,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 不能认识事物发展的趋  势  养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关注可持续发展 不关注可持续发展  当然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也有其一定的原则,那就是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而不是探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  能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数量;重在亲身参与探究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一般地接受别人传授的  经验;重在全员参与而不是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  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基于以上原则,我们尝试设计了以  下评价表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定性(评语、等级)和定量(计分)相结合的评价。(具体见表2):  表2 《学生探究能力个人评价表》的设计思路及具体说明:  评价内容 自我评价 协作者评价 教师评价 加分 教师评语  提出探究主题 主题可行性(2分)特别新颖加(2分) 2 2 2 2  能否提出假设及具体说明(2分) 2 2 2 ——  找到合适的协作者(2分) 2 — — —  确定主题前与协作者充分协商(2分) 2 2 — —  有初步探究计划、任务分工等(2分)有详细探究计划加(2分) 2 2 — 2  完成探究主题 收集相关资料,使用手段多样性(2分),其中使用网络、电视、图书等三种以上手段加(2  分) 2 2 2 2  较多有效地了解相关资料(2分) 2 2 — —  是否针对主题进行反复讨论(2分)  研讨记录完整、真实加(2分) 2 2 2 2  独立查阅资料(2分)  有详细记录加(2分) 2 2 2 2  获得新知识、技能及活动中的创新精神、反思、体验等收获体会的书面说明(2分) 2 2 2 2  承担主要任务、责任感强、合作愉快(2分) 2 2 — —  主题成果交流 完成对主题研究成果的交流活动(2分)  形式多样,效果显著加(2分) 2 2 2 2  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创新水平(2分) 2 2 2 —  在班、校媒体发表展示(2分)  利用网络或校外发表加(2分) 2 2 — 2  有继续探究的计划说明(2分) 2 2 2 —  总计100分 30 28 18 14 得分:  等级:  说明:  1. 其中每栏中不符合为0分,部分符合为1分,完全符合为2分  2. 85——100分评价等级为优秀、68——84分为良好、50——67分为合格、50分以下为尚需努力  2.课题实施过程:  (1).优化学生心理  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只有建立在平等的信念之上。”对学生,尤其是动手能力和接  受能力差的学生,即使错了,教师也不能用训斥、恐吓的手段对待。我们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认真分析,  积极鼓励,对学生要及时鼓励,耐心指导;对复杂、难做的实验和难懂的知识,要手把手地教,耐心仔细的  分析,使其增强自信心,增强争取成功的勇气。  另一方面,教师要抓好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特别是实验演示课和实验课,使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及  实验中的注意问题,实验中要观察什么,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引导他们注重实验过程的调查、观察,学会通  过现象分析实质,得出结论,让学生逐步做到自主观察,独立动手操作,按自己的方式思考、表达,充分调  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总之,能让学生在科学课中有一个轻松、愉快得学习情绪。  (2).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1、改革传统的不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优化教学过程,符合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总趋势,  也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迫切要求,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师指导  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收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认知的  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主动的建构者。学生要用探究法、发现法进行意义建构,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  去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通过与已有知识联系并认真  思考,在此过程中,注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  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探究,就是探讨追究。从大的方面看,能在生产生活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分析解闷问,是探究;从小的  方面看,追究一个词一个句子的意思或用法,也是探究。探究,是过程,是探究者发挥主体积极性去学习或  创造的过程。通过探究,获取直接经验和体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运用  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的结果,或是学到新的知识,或是产生独特的见解。对于  学生来说,探究能力的形成,也就形成了独立学习的品格,有了开拓创新的基础。可以说,探究是一种重要  的学习方式,也是创新的必经过程。  3、科学探究性教学,就是重在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理念,强化实践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学生了解了科  学规律,具备独立探究的能力,今天或将来他们就能够自学科学、自主灵活地运用知识,能更大程度上发挥  才智。由此,我们采取行动研究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力求探寻科学探究性教学的意义、原则和方  法,探寻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互动特点,探寻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时空的运行  规律。也寻找切实可行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模式。  4、实验前的学生探究活动情况  1)学生调查:  (1)你喜欢教师采用什么方法上科学?  A.示范的方法,如讲授例题.  B.研究的方法,如研究二力平衡条件.  C.实验探究的方法,如测一墨水瓶水的质量.  D.对话的方法,如师生间的问答讨论.  表3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A 78 12.8  B 92 15.4  C 320 50.4  D 140 21.4  从表3中看出,半数学生乐于接受实验探究的方法。  (2)问题:在“大气的压强”新课学习刚一开始,教师就演示了“雪碧瓶变瘪”的实验,如图1所示  你的想法是:  A.希望自己亲自演示一下这个实验.  B.教师马上解释雪碧瓶变瘪的原因.  C.自己迅速阅读课本开头的一段话,以明了其原因.  D.教师稍候一会儿,让自己猜想可能的原因.  表4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A 129 20.5  B 86 13.7  C 43 6.8  D 378 59.0  从表4中看出:(1)大多数学生(79.5%)已不再满足于现象直接的感官作用,他们有了问题解决的要求.  (3).运用多媒体,揭示事物本质,优化教学过程  1) 多媒体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能力,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对象,再现各种  事物的细节和变化,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提高教学效果。如七年级科学上册《细胞》一  课,传统教学很难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好的认识个体微小的细胞。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就能使学生不仅清楚地看  到细胞的内部的构造,还能利用其连续播放画面的技术,使学生看清细胞的运动及细胞的分裂等过程。  2)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时空变换、大小变换、速度变换、虚实变换,把许多宏观和微观的、  瞬间的和漫长的、简单和复杂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侓,促进学生的  认知活动从感性向理性飞跃。在科学课教学中,有很多章节内容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  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观察。如七年级科学上册《遥望星空》等一系列天文知识类章节,九年级《生物群落》等  表现多种生物之间联系类章节,以及《人体系统》等讲叙人体生理类章节,这些内容都能利用多媒体技术,  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观看,而且效果比实物还要好。特别是“宇宙”,用实物是难以展示在学生面前的,  而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3) 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技术能将文字、画面、声音有效地融为一体,将教学内容形  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如七  年级科学上册:《物种与分类》,这本来是一节枯燥、乏味的思维训练课,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先给学生播  放一段《动物王国运动会》的动画课件,然后再让学生去讨论“羊属于哪支运动队?(哪种动物)” 、“蝙  蝠是不是鸟?”等问题。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运动会”的情景,积极思考,主动探讨问题。这样就  能很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那些后进生,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看到一些生动、形象、  有趣的画面时,会不知不觉地被吸引,这是这个年龄段所有学生的共性,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  4) 应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对一些装置和操作学生感困难的实验,应用多媒体技术为  学生先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实验操作技能,然后再进行真正的实验。如制氧实验的操作教材中所述:①在试  管里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管口放一小团棉花,塞上有气管的橡皮塞用铁夹夹住试管口1/3处,试管口略往下  倾斜,②把集气瓶装满水倒立在水槽中,③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把导管放在水槽里;④待氧气把水排出后,  用玻璃片在水中盖住口,把瓶移出水槽。⑤收集氧气完毕,必须把导气管移出水面,再熄灭灯火,不然水吸  到试管内使试管炸裂。这一操作技能,光靠课堂演示,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整个实验过程,因此用  多媒体设计一个全开放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实验中自由选择实验所需仪器药品,二次错误选择后,计算机  给予正确提示,然后由学生自主地用所选的仪器搭建实验装置,整个装置完成后,由计算机给出评价,并对  不正确的装置给出实验后可能会产生后果的模拟,象试管口未向下倾斜产生水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等。  (4).增加合作探究性作业:  作业是教学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传统作业模式有它的弊端:  它一味强化了“教”的作用。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但传统作业内容封闭,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远  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业方法、手段单一,注重作业规范统一,强调死

某校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小刚和小强同学到实验室去做探究实验时,他们意外发现实验桌上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

[猜想与设计]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所造成的结果有两种:一是全部变质,一是部分变质;小刚猜想部分变质,则可分析出小强认为氢氧化钠全部变质;故答案为:氢氧化钠完全变质;[实验探究]步骤一:加入的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因此,可观察到生成了白色沉淀;故答案为:白色沉淀;Na2CO3+CaCl2=CaCO3↓+2NaCl;步骤二:实验得出氢氧化钠部分变质的结论,说明实验中观察到了滴入的酚酞变红,判断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故答案为:红;[表达与交流](1)氢氧化钠变质为碳酸钠是由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答案为:CO2+2NaOH=Na2CO3+H2O;(2)浓盐酸有较强的挥发性,因此需要密封保存;故答案为:浓盐酸易挥发.

什么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也就是自愿的、主动的去学习(无论是兴趣所致还是愿望、目标所致)。要做到自主学习,要做好以下几点:1、没有兴趣怎么办?人们总说培养兴趣,但是培养兴趣往往是最难的,但是兴趣是在做的过程中被激发的,而不是想出来的。比如学习中,因为解出了难题,获得的激动、成就感;或者读书中,精彩的情节打动、吸引了你,实用的内容帮到了你......这些往往都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所以,不要想着如何激发学习兴趣,而是去尝试,在这个做的过程中,兴趣往往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2、长时间的坚持,需要制定计划。并严格按照这个计划开展学习;合理分配每天的学习任务:计划包括4个方面:①要建立目标意识。确立一个目标,特别是具体的目标,有利于学习中的坚持。②合理分配每天(每周或者某个时间段)的学习任务:把自己的学习任务分解成每天能够完成的单元,并坚持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无论如何不能给自己以任何借口推迟完成原定计划。③合理规划每天时间:把必须完成的任务尽可能安排在工作时间内完成,把既定的学习时间保留出来,养成利用每天的零星时间学习的习惯。④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行事:学习时间表可以帮助你克服惰性,使你能够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有太大的压力。3、寻找恰当的方法,使得事半功倍,而不是事倍功半。学习中因为学习方法不对,事倍功半的例子屡见不鲜。对于大部分来说,学习中如果频频受挫、或者付出很多收获很小,学习的热情和意愿也就会被消磨殆尽。所以,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找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味的蛮干。拿阅读来说,如果你的阅读速度慢、理解率低下,而你需要读的书太多,又没有足够的时间,这个时候问题就出来了。如果你还是按部就班的就读,最后要么没读出什么效果,要么连阅读的心情都丧失了。这个时候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提升阅读效率,然后行动。阅读效率问题曾经也是困扰我很久的问题,我最后的解决办法是学习快速阅读(用的是: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有需要的可以参考),掌握一定程度的快速阅读能力,因为掌握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理解和记忆效率;同时很快的阅读速度,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好其它事情。4、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对长期坚持学习也很重要。因为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可以让你更好的静下心来学习,同时也能增加学习的动力。比如: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开展学习上的比赛,让学习的环境活起来;或者图书馆、自学室的学习效率高于宿舍等。5、懒惰不可避免,要学会自我检查和反省。时常检视自己,找出自己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漏洞并改正。

假日探究小队活动记录怎么写

假日探究小队活动记录:学生姓名,班级,日期,社区实践活动过程,活动背景,活动目的,活动地点,活动内容等等,最后加上总结即可。例如: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团队互助能力,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充实课外知识。活动内容:看望孤寡老人、到街道扫地、除去乱贴广告、帮居委会派发宣传单、帮助父母搞卫生(做菜、拖地燃扮顷、扫地),里面就是详细内容。总结:这个假期我感到非常有意义,做社会实践确实很累,但那也是寻找幸福的一种途径,能让我们在劳动中实践,体验和理解父母的辛苦;培养我们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而更多的,只有等到我们确实做过,才能体会各中真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意义2017年,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材〔2017〕4号)的出台,缺乎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立地位。因此在实践中应该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同等对待,开足开齐。进一步发挥它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关键能力方面的独特价值。经过深入调研,市教育局制定印发了《成都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旨皮陆在促进成都市中小学校进一步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化实践育人、劳动育人,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提高。

探究体育活动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地组织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学习工作能力。从我校教学情况来看,可以说只重视了课堂体育教学,而忽视了课外体育活动,这就造成很多学生身体素质差,健康水平低的现象。然而课外活动作为体育课教学的继续与补充,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自我组织、管理体育锻炼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校中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不明确,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目的也不强,而且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及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都不够,中学生可利用的课外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也不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1、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时间短,练习时间少,动作难以成型。如果没有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反复练习巩固,那么体育课学习的运动技能掌握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相反,则会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深层掌握。   2、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多,没有练习要求,学生在活动时浅尝辄止,浮光掠影,没有一定的运动技能深度。达不到较好的运动效果,仅仅是低水平的简单重复,一段时间后,学生的练习兴趣势必减弱,造成学生活动量难以控制,练习的效果不高。如果课外体育活动适当与体育课的教学相结合,那么这种状况就会有所改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社会学依据:学业紧张、考试、升学压力大,加之,学校、家长对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支持力度不够等因素,严重影响着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中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在形式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多数学生是以自发性组织和分散性组织为主,对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相当不利,很容易形成体育锻炼的“疲惫症”。   (二)教育学依据:符合寓教于乐,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消费比重占学生日常消费额偏低,而且,学生获取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与技能的渠道狭小等方面都存在问题。通过制定课外活动计划,探讨如何在课外活动管理和活动内容方面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研究课题。   三、研究目标   (一)学生们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也是主导者,拥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有效的的缓解一部分学生盲目追随、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等现象,根据更大的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学生们充分的认识自我,有效的发掘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   (二)锻炼学生们的大胆开拓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把做家务等作为课外活动的一项活动,使得学生们在身体锻炼的同时能够体谅父母的辛苦。   (三)把课堂教学内容延续到课外,同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交流与选择的机会,在监督的同时有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使大家对体育课程不再反感,也是家长参与其中有助于随时掌控学生的身体状况做出相应对策。   四、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本次课题的名称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探究   (二)关键词:课外 兴趣 态度   (三)课题解读:   1、发挥学生体育活动的主体作用。学生们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也是主导者,拥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有效的的缓解一部分学生盲目追随、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等现象,根据更大的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学生们充分的认识自我,有效的发掘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同时学校对学生课外活动没有固定时间的限制,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进行,使得学生们拥有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   2、丰富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课外活动形式多样没有限制,学生可以更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同时被鼓励尝试新的体育活动和参加体育运动队,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大胆开拓精神和团队意识。把做家务作为课外活动的一项使得学生们在身体锻炼的同时能够体谅父母的辛苦。   3、建立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模式。家长和学生共同记录,不仅增强了学生自己的责任感也增加了家长对活动的参与,是家长更直接的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在更好的监督了学生课外活动的完成情况同时加强了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4、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本次课程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把课堂教学内容延续到课外,同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交流与选择的机会,在监督的同时有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使大家对体育课程不再反感,也是家长参与其中有助于随时掌控学生的身体状况做出相应对策。   五、研究内容   课外活动是体育课教学的延伸,它能够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去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项目。因此,对学生本身来说,能够在长期的锻炼中得到乐趣,而娱乐性是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必要条件。这些都是日后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基础。   (一)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们在体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二)如何让课外活动内容多样。   (三)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家长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度。   (四)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六、研究方法 :   (一)比较研究法。通过国外与国内、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低,研究出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办法。   (二)教学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一种研究方法,教学实验法就是利用教学过程,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研究和实验。   (三)个体访谈法。通过选择个体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访谈,全面了解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形式的选择和爱好。   (四)问卷调查法。有针对性的拟定书面调研问卷,选择目标调研人群,进行问卷发放,统计得出目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趋向,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外体育教学活动。   七、实施步骤   根据确立的课题,我把研究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申报阶段(xx年12月):广泛研究、结合实际,认真选题,申报研究课题,制定研究办法及具体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xx年1月-4月):制定研究计划,分类设计调研问卷,进行个案研究,通过个体深度访谈、调查问卷调研、教学实验比对、多范围多角度比较研究,总结经验,提炼研究汇总,着手起草研究成果论文。   (三)评估阶段(xx年5月):把研究成果逐步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评估总结提升。   (四)总结阶段(xx年6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和评估实践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八、预期成果   本课题研究后,拟取得以下成果:   (一)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三)围绕课题研究形成的论文   (四)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   (五)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怎样组织和实施体育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组织和实施体育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有下面这几点:一、抓住课堂常规,实施教学过程二、抓住教学内容,认真组织教学三、抓住学生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组织教法,创新教学过程,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怎样引导学生在 课题学习 进行探究性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新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设计探究,又如何实施探究,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做如下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探究性学习 “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兴趣是探究的起点,小学生年龄小,见识少,好奇心强,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或现象都感兴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又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指导学生自发地去探索、发现问题,孕育探求动机,使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 二、指导探究方法,启动探究性学习 探究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很浅显,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很薄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1、在实践中探究 人们常说,听过会忘,看过能记,做过才能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现,在动手中感悟,自己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得出方法。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布置学生调查:我们这个地方环境受到哪些破坏,使我们的生活受到哪些影响?学生对了解此问题的积极性很高,经过他们的观察、了解、访问后,对课文内容加深了理解。 2、在比较中探究 在比较中探究,在类比中发现。如,在教学“安静”、“宁静”、“寂静”等同义词语时,可以先叫学生讲讲词语的意思,用词语说句话,然后比较词语之间的细微区别,最后得出这三个词在静的程度上有区别的结论。语文教学还可以从体裁、题材、内容、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课文间的比较,也可以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3、在假设中探究 先对语文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再通过探究寻找规律,得出结论。例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假设:如果五壮士选择走通往主力部队转移方向那条路,将会是怎样的结果?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查找的资料,对走这两条路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得出五壮士选择走通向狼牙山顶峰这条路,是为部队主力和人民群众的安全着想,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通过假想使学生更加认识了五壮士不畏牺牲的壮举,从而激发学生对革命英雄的敬仰和崇敬之情。 三、注重探究中合作,在合作中达成共识 合作探究是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应该强调的是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是积极参与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学语文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交流、学合作的过程。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训练学生的交流技巧: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小组讨论时,先要让每位成员发表见解,然后经过探讨,最后达成共识。如意见不统一时,各自摆一摆理由,由小组成员共同评判或各自保留意见,听听其他组和老师的见解。这种合作的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表达意见,而且学会了怎样倾听别人的想法。 四、体验探究趣味,形成探究意识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当学生通过探究后,终于解决了一个个对他们来说是新奇而又富有挑战的问题时,他们能从探究中体验到快乐,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是一种强大的、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他会产生推动不断探究的巨大力量。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就会产生再次体验的愿望。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老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这对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究的意识,让课本知识得到延伸,进一步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深远意义。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如何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地理,轻松深入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呢?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 可按如下的程序进行操作: 1.提出问题,展示目标。 2.自主探究,鼓励质疑。 3.共同探究,合作学习。 4.得出结论,巩固训练。 二、具体的探究方法和手段 1、面向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探究的激情 例如在“旅游业”的教学中,教师最常讲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实际中并不是这样,旅游景区的垃圾袋、一次性筷子、生活污水、汽车尾气等污染现象,就引导学生去质疑,如何才能使旅游业持续发展呢?学生就会回答:“要重视环境保护”“不能破坏景区的整体文化氛围”等等;“怎样解决?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学生根据日常所闻所见,就会提出使用电瓶车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等。学生真正感受到在生活中离不开地理,地理对我们的终身发展大有作用,学生自然就会兴趣盎然。 2、由易到难,分层推进,让学生有能力去探究。 例如,在学习了“亚洲”后,要让学生具备如何去分析一个大洲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从地理位置、地势地形、气候等方面,去探究北美洲的自然概况。设计两个探究性问题,1.通过阅读地图,说出该大洲位于什么带?与哪些海洋相邻?该大洲的地势有何特征?主要气候类型有哪些?2.该大洲的西部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气候有何差异?为什么?北美洲冬季时为什么多暴风雪?与地形有何关系?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一般都可完成;而第二个问题有一定难度,这样使少数能力较强的同学有探究的深度。探究性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去设计,要分层次、有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学有所得。 3、精心准备,开拓视角,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 例如在“黄河”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一系列探究性问题:黄河下游为什么多次决口改道?为什么会形成地上河?泥沙来源于哪里?黄土高原为什么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什么?还有哪些措施可以治理黄河,减轻危害?设计这样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有大学科意识,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资源优势,横向联系,为地理学习服务。 例如在“长江、黄河”教学时,在语文课中学生已学习了黄河颂、话说长江等部分内容,在学习“珠江三角洲”“香港、澳门”时,历史老师对此已作了一定的介绍,让学生从语文、历史的角度作了一些探究性的活动,如查资料、手抄报等。作为地理教师,我在教学时,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从综合性、地域性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探究问题,不拘泥于教材讲解的文学知识、历史事件等,而是去探究事物深层次的内在关联。探究性学习并不是一个学科独自的进行,应该是各个学科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了解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教学进度、动向,这样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才能使学生探究的有深度、有广度,让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全方位提高。 5、让学生学会倾听,积极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形成合力。 比如,“大气的垂直分层”的教学,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讨论下列问题:⑴说出对流层、平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情况。⑵对流层的平均厚度是如何随纬度变化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对流层厚度会发生季节变化吗?⑶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有哪些基本特征?为什么?⑷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为什么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⑸为什么说平流层是人类生活环境的天然屏障?⑹高层大气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太阳活动为什么会影响地面的无线电通信?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然后形成研究成果,以手抄报、论文、图画等形式,以班级为单位,办成黑板报,在校园展览。虽然花费了几周的时间,付出很多心血,但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成果被全校宣传时,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情感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总之,探究性学习在新课改中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以重视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体验感受,很快为学生所喜欢、接纳,但是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组织能力等要求较高,因而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浅谈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1物理教育理念与策略新课程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物理科学素质是指参与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物理学概念和物理探究能力。“物理科学素质”的提出可以说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支撑这一理念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大支柱。现在的课程目标,较以前的教学目标有了很大的区别,原来的教学目标多强调对物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新课标则更加关注过程和方法的体验,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1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物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科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为少年终身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物理教育必须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很好的发展,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追求发展是他们的权力,应满足他们求发展的需要。1.2体现物理知识的现代性应从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视角,对已有知识重新审视并整合。重新审视什么是中学面向未来的物理学基础,重新构建科学的基础知识结构,不公侧重于学生终身学习和作为现代社会公民应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要反映当代的科学成果和科学思路,反映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1.3加强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物理学教育课程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开发实践应用的环节,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物理的重要性,了解物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物理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物理教育资源,形成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式课程,通过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1.4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物理应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动过程,而物理学习过程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新课标》倡导通过探究性学习,构建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探究既是物理学习的目标,又是物理学习的方式之一。要改变课程教材只是为教师讲授提供蓝本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将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途径,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物理实验教育的设计和实施新课程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列为五大课程基本理念之一,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应试教育下的填鸭式教学,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将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学生从被动探究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讨论;6、评估;7、交流与合作。针对科学探究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具有多个要素,《新课标》指出: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由于物理课中的大多数探究活动都是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的,而且只涉及部分要素,因此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中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二是要注重课内和课外的结合。2.1完成基础实验的设计通过简单的实验设计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意识、构建网状的思维链。例如:让学生设计区分食盐水和酒精溶液的实验方案。学生可以从不同学科的不同角度去考虑,可以从物理学科出发,利用密度、气味、沸点、导电性来区分;可根据溶液的挥发性,特殊反应现象、可燃性来区分;也可以根据生物细胞对溶液反应等去设计。再比如让学生去设计怎样估测山高的方案。学生可以从温度、湿度、气压、声、光、降雨量、生物的分布等去设计。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思路开拓了,知识间的联系加强了,也就为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形成创设了条件。2.2设计培养程序,渐进提高探究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能力形成必须经历一个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根据循序渐进与分层递进的原则,设计了以“扶、引、放”为阶段标志的培养程序,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实现科学化、系统化。首先,以“扶”的方式帮学生“上路”.所谓“扶”是指在提出问题后,按进行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的程序,采用填空的形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完全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这就便于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要探究的内容联系在一起进行思维,从而缩小学生的探索范围与探索的难度。学生常把自已当成或希望自已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与发现者,“扶”使学生探索愿望成为现实。其次,以“引”的方式引导学生“学走路”.“引”既是由“扶”到“放”的过渡阶段,也是把已经设计好的实验(可以是完全正确的设计方案,也可以是正确、错误兼备的方案)交给学生让学生分析实验的设计原理,做出正确的探究判断,从而形成与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如上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教师提出可能的因素(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接触面积、物体运动速度)与实验方案,但故意不讲明要采取控制变量法,让学生自行判断、分析、实验。第三,以“放”的方式让学生“自已走路”.“放”是指出示观察对象或在提出问题后,提供部分或全部实验材料(若实验器材学生自已能准备,可让学生自行解决),让学生完成实验探究的全过程。例如:在教授完“压强”知识后,我会布置一道研究课题,让学生探究“如何增强纸张的承压能力?”(也可是其它课题,如:折纸承受的力与纸所折的道数是否有关?),要求学生设计好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报告。以“搁住纸条”为载体,通过设计探究方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物理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分析和探究思想。由“扶”到“放”的设计形式构成了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框架,形成由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到逐渐使学生独立探究的格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2.3注重课内知识和课外实践相结合.《新课标》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各种形式的科学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知识,如测量、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情境模拟或再现、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科学游戏、参观访问、竞赛、科学报告会、家庭科学活动等。注意学生参与的目的性、实效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索时间和体验的机会。对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启迪科学的思维,揭示物理现象听本质,使学生感受物理的真实性,感受物理学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例如,我会在将要上完初二年物理前,要求学生利用一星期时间进行一次家庭活动:探究厨房中的物理知识。要求学生写出所有与物理有关的厨房用具及厨房活动,并写好实验报告。我们也应利用学生身边的常见的物品引导学生做一些与所学物理相关的实验。比如,请学生思考利用一块橡皮泥可完成哪些相关实验?由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许多学生思考后总结出可利用橡皮泥完成诸如①探究影与物的异同实验:把橡皮泥捏成球状和圆柱状,光从不同的方向入射,橡皮泥所成的影子形状不同;②探究m、ρ与物体形状的关系实验:随心所欲地把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每操作一次测一次质量,用排水法测一次体积,发现质量、体积均不改变,说明了物体的质量和密度与物体的形状无关;③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实验:橡皮泥捏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放入水中,用测力计可间接测出橡皮泥受到的浮力不变,说明了浮力与物体的形状无关;④完成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实验:橡皮泥放于手掌上,用力使橡皮泥变扁、变圆,说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⑤完成空心法增大浮力实验:把橡皮泥放入水中下沉,说明了重力大于浮力,捞出后,把它捏成船状,轻轻放入水中,橡皮泥浮于水面上,说明了利用空心法,增大排水量,可增大浮力;⑥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橡皮泥捏成蛋壳状(使之略大于广口瓶口),把沾有酒精的棉花点燃放入瓶中,立即把橡皮泥放于瓶口,它会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慢慢被压入瓶中。这些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再比如,对于历史上科学家当初做的一些比较简单的、能为学生接受的实验、发明和发现,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教材的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课堂实验等让学生完成。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提出问题的能力。3结论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应该具有创造性。创新是教学的灵魂,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研究教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有目的、有步骤的发挥实验探究在教学中的作用,给学生以充分想象和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科学知识,手脑并用地参与活动,体验自我设计获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协作精神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展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创新素质才能够得到实质性的具体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断提高,既体现了物理本身研究、学习的特征,更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如何培养学生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呢?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个学生闭眼摸一个,同时请学生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生1:他摸到的是6号,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号,也可能摸到3号,生3:我看他说不定摸到的是4号或5号或6号。(学生猜后,教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生1:不能,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个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师: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生1:多放几个6号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二、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们剪下一个圆,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动手操作)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生1: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生2: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你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生1:相等,都是2.3厘米。生2:相等,都是2.4厘米。生3:相等,都是2.5厘米。生4:相等,都是2.8厘米。师:你们的结论,教师不否定。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所量的数据。生1:2.3厘米2.3厘米2.3厘米2.3厘米2.3厘米。生2: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生3: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生4: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师: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规律?若有,这个规律是什么?生:有,相等。师:相等说明了什么?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师: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生:有无数条,都相等。师:回答非常正确。……此小节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通过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自己发现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实物钟,与同桌的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学生1:都有两根针。(长长的细细的一根叫分针,短短的胖胖的一根叫时针)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学具的时针、分针。学生2:都有12个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接着让学生自己转一转,说一说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小组讨论交流)学生3:顺着时针转的。这样通过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三、开放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摆放在一起。生2:摆放整齐。生3:把好玩的摆放在一起,好看的摆放在一起,好吃的摆放在一起。生4:把同样的东西摆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开放课堂,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师: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把汽车摆放一起,把火车摆放一起……生2:我们把奥特曼摆放一起,把机器人摆放一起……生3:我们把梨子摆放一起,把苹果摆放一起……师: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手中的东西,除了你现在这样分类以外,还可以怎么分类?(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生1:我们把玩具可以按有轮与没有轮来分。生2:我们把图片可以按画面来分。生3:我们把水果可以按颜色、味道来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摆一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师要做学生兴趣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 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于教师讲课文,学生记笔记;习惯于教师说到底,学生听到底。而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运用综合知识,主动进行有意义的探索。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转换角色。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语文探究性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很关键。当学生的兴趣被激起以后,在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比如如何质疑、如何提问、如何分析等。 过去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地教育学生,这样做的最大危害是在无形中损害了学生的个性。语文探究性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自主学习过程的主体,在他们主动吸收自己最感兴趣或最需要的东西的同时,也培养了鲜明的个性。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发挥其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学习内容的选择到学习形式设计和学习活动的开展,教师都必须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既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要保证学生能学到知识。(2)做好教学组织安排。教师必须做到既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又有基本要求规范学生的探究过程。(3)加强教学评估。(4)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合作,拓宽信息收集渠道。探究性学习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其活动内容已经突破了课本的限制,活动的时间、空间已实现向全社会开放。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学校,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合作,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拓宽信息收集渠道,保证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探索研究式的学习方法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转变角色的同时,要求学生也要转变学习观念。学生转变学习观念的核心是其独立思考的能力。问题起于感知,立于思考,成于交流和表达。其中,独立思考是关键。在大班化教学的情况下,受教学进度的约束,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留给那些反应较慢的学生思考的机会就更少了。 探究性学习除了交流还在于自学,自学往往是由求知欲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从“问题”开始的,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增长见识,发展能力。鼓励学生质疑,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少年儿童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课堂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显示灵性,展示个性,这是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环节。(作者单位:郏县西街学校)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